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云栖净土汇语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思古人沉疴不起。一友教玩辋川图。不浃旬而愈。况西方极乐世界。绘畵流布朝夕参礼。而未闻奇验速效。如辋川者。何耶良繇辋川迹在寰中。易为描写。极乐境超世外。难以形容。则不若绘辋川者之备极工巧。耸人心目故也。彼鸡头摩之所传。十六观经之所说。亦略示其槩而已。夫极乐世界。忉利兜率。化乐诸天。所不能及其少分。使人得而详睹。何止四百四病之俱忘将八万四千烦恼诸病。皆消灭无余矣。昔人谓神栖安养。又为先送心归极乐天岂徒然哉。

  

  念佛

   世人稍利根。便轻视念佛。谓是愚夫愚妇勾当。彼徒见愚夫愚妇。口诵佛名。心游千里。而不知此等是名读佛。非念佛也。念从心。心思忆而不忘。故名曰念。言以儒喻。儒者念念思忆孔子。其去孔子不亦庶几乎。今念念思忆五欲。不以为非。而反以念佛为非。噫。似此一生空过。何如作愚夫愚妇耶。而惜乎智可能也。愚不可能也。

  

  礼忏僧

   有修净土忏法者。一僧谓曰。经不云何。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。胡为是仆仆尔。亟拜也忏者问。如何是实相。僧云。心不起妄。即是实相。又问。心是何物。妄又何物。能制心者。复是何物。僧无对。忏者曰吾闻之。忏以理为正。以事为助。虽念实相。而三业翘勤。亦不相碍。何以故。初机。行人。未能卒。与实相相应。须藉外缘辅翼。法华谓我以异方便。助显第一义。是也。起信亦言。末法众生。修是法者。自惧不常值佛。如来世尊。有异方便。教令念佛。求生净土。故知慈云大师净土忏法。酌古准今至为精密。与法华光明诸忏。俱事理双备。人天交钦照。末法昏衢之大宝炬也。且治生产业。不背实。相是佛说否。僧云如是。曰。然则礼忏不及治生产业乎。僧又无对。

  

  念佛不专一

   予昔在炼磨场中。时方丈谓众云。中元曰当作盂兰盆齐。予以为设供也。俄而无设。唯念佛三日而已。又闻昔有院主为官司所勾摄。堂中第一座。集众救护众以为持诵也。亦高声念佛而已。此二事。逈出常情。有大人作略。真可师法。彼今之念佛者。名为专修。至于祷寿命。则药师经。解罪愆。则梁皇忏。济厄难。则消灾咒。求智慧。则观音文。向所念佛。束之高阁。若无补于事者。不思彼佛寿命无量。况百年寿命乎。不思念彼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。况目前罪垢厄。难乎。不思彼佛言我以知慧光。广照无央界。况时人所称智慧乎。阿伽陀药。万病总持。二三其心。莫肯信服。神圣工巧。独且奈之何哉。

  

  想见昆仑

   汉庄伯微。每于日落。时。面对西北。想昆仑山。久之见昆仑仙人。传法得度。此仿佛与西方日观相似。但彼属妄想。不修正。观耳。久积妄想以精诚之极。尚得遂其所见。况一心正。观。三昧成就。而不往生者哉。

  

  △竹窗二笔

  

  雁荡山

   台雁号两浙名山。而雁荡尤奇有。轻千里裹粮而往游者予昔应太平之请。去雁荡仅一由旬。期满院主白予为雁荡游。予欲往。而忻然从游者百余众。因计彼山久无接待。徘徊历覧。往返不下半月费粟数石。院贫不能支遂坚执己之。众怏怏。乃慰之曰。雁荡之胜。在震旦中。尚有过之者。即震旦最胜处。不及天宫天宫展转最胜处。不及西方极乐。世界。公等不慕极乐。而沾沾雁荡是慕。也竟不去。

  

  鲍勔

   真诰云。鲍勔未知道但朝暮扣齿不息鬼使不能取。盖扣齿集身中之神。神不离。故鬼不得近。向使以扣齿之力修真。何真之不成。予谓岂独修真。以扣齿之力。念念扣已而参。何佛之不成乎。夫身中之神。秪是一精魂耳。力尚。伏鬼。况经云。受持一佛名者有百千大力天神为之拥护。又云。念佛之人。佛在其顶。今也勤为扣齿之细故。而甘舍念佛之大道惜哉。

  

  结社会

   结社念佛。始自庐山远师今之人。主社者得如远师否。与社者得如。十八贤否则。宜少不宜多耳以真实修净土。者。亦如僧堂中人故也。至于男女杂而同社此则庐山所未有。女人自宜在家念佛勿入男羣。远世讥嫌。护佛正法。莫斯为要。愿与同衣共守之。又放生社。亦宜少不宜多。以真实慈救生灵者。亦如佛会中人故也。愚意各各随目所见。随力所能。买而放之或至季终。或至岁终。同诣一处。会计所放。考德论业片时而散。母侈。费斋供。毋耽玩光阴。可也。愿与同衣共守之。

  

  后身(一)

   赞西方者。记戒禅师后身为苏子瞻。青草堂后身为曾鲁公。逊长老后身为李侍郎。南庵主后身为陈忠肃。知藏某后身为张文定。严首座后身为王龟龄。其次。则乘禅师为韩氏子。敬寺僧为岐王子。又其次。善旻为[菧-氐+((中-口+(巨-匚))/土)]司户女。海印为朱防御女。又甚而雁宕僧为秦氏子桧。居权要。造诸恶业。此数公者。向使精求净土。则焉有此。愚谓大愿大力。如灵树生生为僧。而云门三作国王。遂失神通。百世而下。如云门者能几。况灵树乎。为常人。为女人。为恶人。则展转下劣矣。即为诸名臣。非计之得也。甚哉西方之不可不生也。

  

  后身(二)

   或谓诸师后身之为名臣。犹醒醐反而为酥也。犹可也。为常人则酪矣。为女人则乳矣。乃至为恶人则毒药矣。平生所修。果不足凭仗乎。则何贵于修乎。是大有说。凡修行人二力。一曰福力。坚持戒行。而作种种有为功德者是也。二曰道力。坚持正观。而念念在般。若中者是也。纯乎道力如灵树者置弗论。道力胜福力。则处富贵而不迷。福力胜道力。则迷于富贵。固未可保也。于中贪欲重而为女人。贪嗔俱重而为恶人。则但修福力而道。力转轻之故也。为僧者。究心于道力。宜何如也。虽然。倘勤修道力。而更助之以愿力。得从于诸上善人之后。岂惟恶人。将名臣亦所不为矣。甚哉西方之不可不生也。

  

  后身(三)

   韩擒虎云。生为上柱国。死作阎罗王。荣之也。不知阎王虽受王乐。而亦二时受苦。葢罪福相兼者居之。非美事也。古有一僧。见鬼使至。问之。则曰迎取作阎王。僧惧。乃励精正念。使遂不至。昔人谓。行僧不明心地。多作水陆灵祇。虽未必尽然。容有是理。下生犹胜天宫。天且弗为。况鬼神乎。甚哉西方之不可不生也。

  

  参究念佛

   国朝洪永间。有空谷。天奇。毒峯。三大老其论念佛。天毒二师。俱教人看念佛是谁。唯空谷谓只直念去。亦有悟门。此二各随机宜。皆是也。而空谷但言直念亦可。不曰参究为非也。予于疏钞。已略陈之。而犹有疑者。谓参究主于见性。单持乃切往生。遂欲废参究而事单持。言经中止云执持名号。曾无参究之说。此论亦甚有理。依而行之决定往生。但欲存此废彼。则不可葢念佛人见性。正上品上生事。而反忧其不生耶。故。疏钞两存而待择。请无疑焉。若夫以谁字逼气下行。而谓是追究念佛者。此邪谬误人。获罪无量。

  

  净土难信之法

   浅净土者。以为愚夫愚妇所行道。天如斥之。谓非鄙愚夫愚妇。是鄙马鸣。龙树。文殊。普贤也。故予作弥陀经。疏钞。乃发其甚深旨趣。则又以为解此经不宜太深。是毕竟愚夫愚妇所行道也。佛谓此经难信之法不宜然乎。

  

  净土难信之法(二)

   或谓不宜太深者。此经本浅凿之使深。故不可噫。法华以治世语言。皆即实相。而此经横截生死。直登不退。宁不及治世语言乎。或又谓此经属方等。疏以为圆。则不可。噫观经亦方等摄也。智者圆之。圆觉亦方等摄也。圭峰圆之。弥陀经予特以为分圆。何不可之有。佛言难信之法。不其然乎。

  

  净土难信之法(三)

   华严第十。主药神得念佛。灭一切众生病解脱门。清凉疏。谓趣称一佛。三昧。易成。敬一心浓。余尽然矣。况心凝觉路。闇蹈大方者哉。前数语宏赞专念。后二句入理深谈。谁谓净土浅也。行愿品广陈不可说世界海。不可说佛菩萨功德。临终乃不求生华。藏而求生极乐。谁谓净土浅也。圣贤垂训如是。而人自浅之。佛言难信之法

  。不其然乎。

  

  念佛不碍参禅

   古谓参禅不碍念佛。念佛不碍参禅。又云。不许互相兼带。然亦有禅兼净土者。如圆照本。真歇了。永明寿。黄龙新。慈受深等诸师。皆禅门大宗匠。而留心净土。不碍其禅。故知参禅人。虽念念究自本心。而不妨发愿愿命终时。往生极乐。所以者何。参禅虽得个悟处。倘未能如诸佛住常寂光。又未能如阿罗汉不受后有。则尽此报身。必有生处。与其生人世而亲近明师。孰若生莲花而亲近弥陀之为胜乎。然则念佛不惟不碍参禅。实有益于参禅也。

  

  出世间大孝

   人子于父母。服劳奉养以安之。孝也。立身行道以显之。大孝也。劝以念佛法门。俾得生净土。大孝之大孝也。予生晚。甫闻佛法。而风水之悲已至。痛极终天。虽欲追之。末繇也已。奉告诸人。父母在堂。早劝念佛。父母亡日。课佛三年。其不能者。或一周岁。或七七日。皆可也。孝子欲报劬劳之恩。不可不知此。

  

  得悟人正宜往生净土

   或问某甲向修净土。有禅者曰。但悟自佛即已。何必外求他佛而愿往生。此意何如。予谓此实最上开示。但执之亦能有悞。请以喻明。假使有人。颕悟同于颜子。而百里千里之外。有圣如夫子者。倡道于其间。七十子。三千贤。相与周旋焉。汝闻其名。往而见之。未必不更有长处而自恃颕悟。拒不觐谒。可乎。虽然得悟。不愿往生。敢保老兄未悟在。何者。天如有言。汝但未悟。若悟。则汝净土之生。万牛不能挽矣。深矣哉言乎。

  

  净土不可言无

   有谓唯心净土。无复十万亿剎外。更有极乐净土。此唯心之说。原出经语。真实非谬。但引而据之者。错会其旨。夫即心即境。终无心外之境。即境即心。亦无境外之心。既境全是心。何须定执心而斥境。拨境言心。未为达心者矣。或又曰。临终所见净土。皆是自心。故无净土。不思古今。念佛往生者。其临终圣众来迎。与天乐异香幢幡楼阁等。惟彼一人独见。可云自心。而一时大众…

《云栖净土汇语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