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。悉皆見之。有聞天樂隱隱向西而去者。有異香在室。多日不散者。夫天樂不向他方而西向以去。彼人已故。此香猶在。是得謂無淨土乎。圓照本禅師。人見其標名蓮品。豈得他人之心。作圓照之心乎。又試問汝臨終地獄相現者。非心乎。曰。心也。其人墮地獄乎。曰。墮也。夫既墮地獄。則地獄之有明矣。淨土獨無乎。心現地獄者。墮實有之地獄。心現淨土者。不生實有之淨土乎。甯說有如須彌。莫說無如芥子。戒之戒之。
隨處淨土
有謂吾非不信淨土。亦非薄淨土而不往。但吾所往與人異。東方有佛吾東往。西方有佛吾西往。四維上下。天堂地獄。但有佛處。吾則隨往。非如天臺。永明諸求淨土者。必專往西方之極樂世界也。此說語甚高。旨甚深。義甚玄。然不可以訓。經雲。譬如弱羽。止可纏枝。則知翮翼既成。身強氣茂。方可翺翔霄漢。橫飛八方耳。非初發菩提心者所能也。世尊示韋提希十六觀法。必先之落日懸鼓。以定志西方。而古德有坐臥不忘西向者。豈不知隨方皆有佛國耶。大解脫人。任意所之。如其不然。恪遵佛敕。
出胎隔陰之迷
古雲。聲聞尚昧出胎。菩薩猶昏隔陰。予初疑聲聞已具六通。菩薩雙修定慧。何繇昏昧。均未能免。及考之自己。稽之他人。昨宵之事。平旦忽爾落然。況隔陰乎。乍遷一房夜起。不知南北。況出胎乎。彼諸賢聖之昏昧。蓋暫昏而即明。俄昧而漸覺者也。而我等凡夫。則終于昏昧而不自知也。舍身受身。利害有如此者。爲今之計。直須堅凝正心。毋使剎那失照。而複懇苦虔誠。求生淨土。生淨土則昏昧不足慮矣。既放其心。複撥淨土。危乎哉。
願力
呂文正公。每晨興禮佛。祝雲。不信叁寶者。願弗生我家。願子孫世世食祿護持佛法。後呂氏所出。若公著。若好問。若用中。皆貴顯而奉佛。夫文正亦秪是人。世之善願而竟酬所期。至累世不絕。況求生淨土。爲出世間之大願乎。文正之願。取必于子孫者。得否未可知。況求生淨土。取必于自己有乎。故知淨土不成。良以其精誠之未至耳。昔有貴室供養一僧。問僧雲。師百年後。肯來某家否。僧一笑。遂爲其子。近世總戎範君。亦其父所供僧也。二事正類。夫一時之笑諾。即朵質于豪門。豈得積久之精誠。不托胎于蓮品。因果必然。無容擬議矣。
九品往生
土人有薄淨土而不修者。曰。譬如吾輩。當以科名入仕。奈何作歲貢授官耶。一土人雲。此喻大謬。蓮臺自分九品。公何不取其最上。而甘作下品乎。今蓮士。科叁百。亦可分上中下而九品之也。公何不取彼魁元。而甘作榜尾乎。上品上生。即蓮科之榜首也。故頌之者曰。叁心圓發。谛理深明。金臺隨往。即證無生。其在宗門。則大徹大悟。而所謂心空及第歸者。此也。向土人怃然曰。吾疑于是冰泮。
△竹窗叁筆
晝夜彌陀十萬聲
世傳永明大師。晝夜念彌陀十萬。予嘗試之。自今初日分。至明初日分。足十二時百刻。正得十萬。而所念止是四字名號。若六字。則不及滿數矣。飲食抽解。皆無間斷。少間則不及滿數矣。睡眠語言。皆悉斷絕。少縱。則不及滿數矣。而忙急迫促。如趕路人。無暇細心切念。細念。則不及滿數矣。故知十萬雲者。大概極言須臾不離之意。而不必定限十萬之數也。吾恐信心念佛者。或執之成病。因舉吾所自試者以告。或曰。此大師禅定中之事也。則非吾所知矣。
遊名山不願西方
遊五臺者。曰文殊在。遊峨嵋者。曰普賢在。遊普陀者。曰觀世音在。獨不曰西方極樂世界。有彌陀在乎。又不曰叁大士者徒仰嘉名。阿彌陀佛現在說法。親炙休光之爲愈乎。又不曰跋涉叁山。累年月而後到。信心念佛。一彈指而往生乎。大可歎也。
淨土壽終
或問第二願雲。國中天人壽終更無生叁惡道者。則有生有死。特不墮落耳。何謂生彼國者。皆無量壽。曰後不雲乎。國中天人壽皆無量。除其本願。願出度生者。十疑論亦曰。生彼國土。得無生忍已。還來此世。救苦衆生。則悲願行化。非此土死生比也。
不願西方(一)
或問一僧。公願生西方否。曰吾不願也。乃所願來生著緣袍。一妻一妾而處室也。此即吾之極樂國也。問者嘿然以告予。予謂各人有志。志在富貴。何西方之爲。雖然。富貴雖非道人美事。而亦須修頑福以得之。倘不修福。未必得爲緣袍郎。而或作緣衣人也。未必配淑女于名門。而或納六禮于齊人也。猶未也。倘有業焉。且不得爲緣衣人。而或爲金衣公子之流。事未可知也。且不得納禮于齊人。而或依棲于圉人校人庖人。事未可知也。猶未也。倘業重焉。金衣或變而爲赤鍱焉。事未可知也。圉人校人庖人。或變而爲阿旁焉。事未可知也。悲夫。
不願西方(二)
又問一僧。公願生西方否。曰吾不願。亦不不願。東方有佛。吾往東方。西方有佛。吾往西方。南北上下。亦複如是。吾何定于西方也。又問一僧。公願生西方否。曰八金剛擡我過東方。吾不來。四天王擡吾過西方。吾不去。吾何知所謂東西也。合而觀之。前之一人。汩沒于五濁者也。此二人者。一則隨生。一則無生。雖然曰隨生。未必其真能作主。而不被業牽也。曰無生。未必其真得無生法忍而常住寂光也。如未能。則戲論而已。又未能。則大言不慚而已。難矣哉。
念佛不見悟人
或問參禅得悟者。相望于冊。念佛得悟者。何寥寥其未聞也。噫葢有之矣。子未之見也。且參禅人。得理之後。終不哓哓以自鳴也。龍天推出。然後聲振一時。而名垂後也。彼曹溪佩黃梅之心印。苟不失口于風旛。一獵人之守網夫而已。清素受慈明密記。苟非邂逅于荔枝。一叢林之閑老漢而已。子何自而知之。況實心念佛者。志出娑婆。精求淨土。念念如救頭然。即其悟本性之彌陀。了惟心之極樂。若終身隱而不出。子亦烏得而知之也。凡上上品生者。皆得悟人也。往生傳不可不讀。
一蹉百蹉
古雲。今生若不修。一蹉是百蹉。一之至百。何蹉之多。直至于是。經言離惡道。得人身難。得人身。逢佛法難。然而逢念佛法門。信受爲尤難也。如經所言。蟻子自七佛以來。未脫蟻身。安知何日得人身。又何日逢佛法。又何日逢念佛法門而信受也。何止百蹉。葢千蹉萬蹉。而無窮也。傷哉。
蔑視西方
居士鮑始者。日誦法華楞嚴。久之知解通利。遂作西方論。答客問共叁篇。初一篇猶談正理。而稍稍帶言西方不足生。次二篇則甚言願生西方者之非。或勸予辟之。予憶空谷禅師。謂謬人之言。比于樵歌牧唱。不必與辯。今鮑所論。皆援禅門正理。易以入人。則因而疑悞衆生。退失往生之願。爲害非細。不得終嘿矣。其初一篇。分叁等西方。一爲文殊。普賢。馬鳴。龍樹。諸菩薩。所生之西方。二爲遠公永明等諸知識。蘇子瞻楊次公等諸賢者。所生之西方。叁爲凡庸。惡人。畜生等。所生之西方。其說近似有理。但九品往生。經有明文。昭如日月之在中天。何須待爾別爲叁等。一王創製。萬國欽崇。山野匹夫。另立科約。可乎。其謬一也。佛明九品者。西方原無二土。而人機不同。故往生者。自成其九。鮑之說。是西方原說叁等之土。以待叁等之人。與經不恊。其謬二也。又言永遠諸知識。諸賢者往生。實非自利。純是利他。夫求生彼國。正爲親近如來。冀求勝益。諸大菩薩。且置弗論。只如蘇楊諸賢。豈皆菩薩地盡。特往極樂度生。更不自利者耶。行願品頌雲。親睹如來無量光。見前授我菩提記。求授記。非自利而何。其謬叁也。又曰。聖凡同體。迷悟而優劣暫分。返照回光。反掌而聖凡迥別。既其返照。如何翻成迥別。又曰同體可乎。自語相違。其謬四也。又曰。毋執我相。欲生彼土。而佛顧叮咛告誡。勸發求生。是佛教人執我相耶。其謬五也。至于第二第叁篇。彌加诋毀。其謬更甚。曰今主法者。惟以淨土爲事。惟以此事爲真。則淨土是假耶。佛說淨土是诳語耶。不信有金色世界。楞嚴所呵也。鮑日誦楞嚴。而作此斷見。其謬六也。又雲。一心不亂。非執持名號。念念專注之謂也。若說執持者有如雲布。親見數人。晝夜念佛。又經幾位老善知識印過。後皆入魔罥。不可救拔。夫執持名號。佛說也。是佛悞此數人入魔罥耶。現見不念佛而參禅。亦有著魔者。何也。經言念佛往生者。得不退轉。則必入聖流。佛許入聖流。鮑以爲入魔罥。其謬七也。又雲所謂一心者。乃當人本有之心。本自靈妙。本是具足。除是之外。更無別法。夫經文明說執持名號。一心不亂。何得革去上文四字而說一心。若無經文。空口高談。如是說心亦無不可。此則金口所出真語實語。是佛差說。鮑爲改正耶。法華雲。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。又如何解。其謬八也。又曰。依此法修。必入邪道。前曰入魔罥。今曰入邪道。念佛之爲害如此乎。佛何不禁人念佛。而待鮑禁也。其謬九也。又雲。上古人先勸人得本。後勸往生。夫念佛往生。原是下學而上達邊事。先上達。後下學。于理通乎。甯有先狀元及第。位登宰輔。方乃習讀六經論孟學做舉業文字者乎。其謬十也。又雲。若佛法止此。只消一卷彌陀經足矣。只靠此經。誰不可作人天師。誰不可稱善知識。夫法華。楞嚴華嚴般若等。諸大乘經。無日不誦。無日不講。有誰偏執彌陀一經。而掃滅諸經耶。雖然。秪恐不曾真實專靠一經耳。專靠一經得念佛叁昧。稱善知識。亦何忝乎。十一謬也。又雲。佛剎無盡。若專教人求生一剎。其余佛剎。豈不冷靜哉。甯知盡微塵衆生皆生一剎。不見增多。盡微塵衆生無一生彼剎者。亦不滅少。何冷何暖。何靜何喧。而作兒童之見。邪僻之說。十
二謬也。千經萬論。贊歎西方。千聖萬賢。求生彼國。獨鮑一人重加毀訾。何其不懼口業也。居士初時信心虔笃。吾甚愛之。今若此。吾甚憂之。
出世間大孝
世間之孝叁。出世間之孝一。世間之孝。一者承歡侍彩。而甘旨以養…
《雲棲淨土彙語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