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之心。一生居半。今幸有此卓錐之地。正是爾等。放舍身命處。生則同修。死則同歸。爾當放下諸緣。一心寂靜。于此集二叁同志。老者專心念佛。精修淨業。誓死爲期。則法道常存。慧命不斷。是不負歸依之念也。應念爾祖樂天公。與老人有叁世之誼。自當以義爲質。絕無二念。若別存一念。則非真實爲生死人。凡居常。務要以法爲懷。綱維叢林。調和大衆。內外一體。賓主一心。兼忘人我。剿絕是非。了得煩惱本空。便是出生死路。即此心地清涼。便是淨土之要門也。爾其勉哉。勖哉。
示凝畜通禅人
佛祖修行之要。唯有禅淨二門。兼以萬行莊嚴。是爲正修行路。比來學人。參禅者多。被邪師過謬。引入邪見稠林。墮我慢魔。增外道種。是大可憂。況十無一人。得解脫處。似此不唯自誤。亦且誤人。可不懼哉。是故老人。極力主張。淨土真修。世人不知。都輕視爲尋常不知念佛之妙。故多錯誤耳。且念佛即是參禅。更無二法。即念佛時。須先將自己胸中。一切煩惱妄想。貪嗔癡愛。種種雜亂念頭。一齊放下。放到無可放處。單單提起一聲阿彌陀佛。曆曆分明。心中不斷。如線貫珠。又如箭筈。相拄中閑。無一毫空隙處。如此著力靠定。于一切處。不被境緣牽引打失。如此日用。動中不雜不亂。夢寐如一。如此用心。念到臨命終時。一心不亂。便是超生死淨土之時節也。若但口說念佛。心地不淨。妄想不除。只道念佛不靈驗。如此縱到叁生六十劫。亦無出頭分。爾其勉之。
答德王問
承大王谕使者。訪問山僧修行直捷法門。雲。王已能持不殺戒。齋蔬叁年。但念末後一著爲急。有何法修持。至臨終安樂。後世不迷。此乃大王宿習。般若根深。積生修習。故今處富貴尊位。不昧本來一念。真切參求法要。山僧愚劣。敢以實對。惟佛說法度人。如應病之藥。方便多門。不是一種。自教流此土。古今依奉。修行者。有禅與教兩門。人人共由。禅則傳燈諸祖。直貴了悟自心。其下手工夫。則心單提話頭參求。直至明見自心而後已。此獨被上上根人。一超直入。又須善知識時時調護提撕。方得正路。在昔王臣。亦有能者。蓋不多見。是乃出家人易爲行耳。今大王尊居深密。不易接見善知識。故不敢以此勸進。其有依教修行昔有天臺智者。大小止觀。乃成佛要門。其大止觀文繁難于理會。其小止觀。雖簡易。其實要說解明白而下手安心。亦不易入。即能知能行。亦難得親切。日用現前。境界逆順處多用不上。況末後大事乎。此法亦非大王所易行者。亦不敢進。今獨有佛說西方淨土一門。專以念佛一事爲要。以觀想淨境爲正行。以誦大乘經爲引發。以發願爲趣向。以布施爲福田莊嚴。此實古今共由。不論貴賤智愚。俱能真實下工夫。故萬人修行。萬人效驗。此願大王留意焉。謹將日用修行規則。條列如左。
我佛爲救度娑婆世界。諸苦衆生。專說西方極樂。淨土法門。但專以念阿彌陀佛。發願往生。彼國有彌陀經一卷。便是證明。其經中所說。都是彼國。及國土境界實事。最是明白。其修行之方。亦有節次。如僧家功課之法。不必拘套。但以念佛爲主。每日早起禮佛。即誦彌陀經一卷。或金剛經一卷。即持數珠。念阿彌陀佛名號。或叁五千聲。或一萬聲。完即對佛回向。發願往生彼國。語在功課經中。此是早功課。晚亦如之。如此日日以爲定課。定不可缺。此法教諸宮眷。如法同修更妙。此乃我 聖宗仁孝聖母所行。垂法宮闱。至今不廢者。是爲常行也。至若爲末後一著大事。其做工夫。更要親切。每日除二時功課之外。于二六時中。單將一聲阿彌陀佛。橫在胸中。念念不忘。心心不昧。把一切世事。都不思想。但只將一句佛。作自己命根。咬定牙關。決不放舍。乃至飯食起居。行住坐臥。此一聲佛時時現前。若遇逆順喜怒煩惱境界。心不安時就將者一聲佛。提起一拶。即見煩惱當下消滅。以念念煩惱。是生死苦根。今以念佛。消滅煩惱。便是佛度生死苦處。若念佛消得煩惱。便可了得生死。更無別法。若念佛念到煩惱上作得主即于睡夢中作得主。若于睡夢中作得主。則于病苦中作得主。若于病苦中作得主。則于臨命終時。分明了了便知去處矣。此事不難行。只是要一念爲生死心切。單單靠定一聲佛。再不別向尋思。久久純熟。自然得大安樂自在。得大歡喜受用。殊非世閑五欲之樂可比也。惟大王留意此法。便是真實修行。舍此更無過此直捷省事者也。切不可聽邪見邪說而惑焉。又大王若要末後知去向。更有一妙法。請爲言之。其法就在念佛心中。時時默下觀想。想目前生一大蓮華。不拘青黃赤白。狀如車輪之大。觀想華狀分明。仍想自身坐在華中。須臺之上。端然不動。想佛放光明來照其身。作此想時。不拘行住坐臥。亦不計歲月日時。只要觀境分明。開眼合眼。了了不昧。乃至夢中。亦見阿彌陀佛。與觀音勢至。同在華中。如白日明見。若此華想成就。便是了生死之時節也。直至臨命終時。此華現前。自見己身。坐蓮華中。即有彌陀觀音勢至。同來接引。一念之頃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居不退地。永不複來受生死之苦。此實修行一生了辦之實效也。惟此法門。非是僧談。乃佛經中。處處開導。直捷法門。所謂惟有徑路修行。但念阿彌陀佛。舍此別無妙法矣。聞大王心。不求長生。但願末後明白。除此再無可明白之法矣。若怕疾病。要學調息運氣求卻病。此非良法。若氣不善運返至大病。至不可療。萬萬不可惑于此也。若是念佛一法。得入親切。其余總不必留心矣。願大王著實谛信。切莫懷疑。
又。
正月二十七日。僧蘊真。奉大王令旨。持睿語。下問事件。山僧伏讀再叁。足見大王體究生死大事。要明性命根宗。了達佛祖禅教旨趣。山僧愚昧。不敢妄譚。謹按教典。一一條牒來問。對答分明。陳列如左。伏乞睿覽。
一問叁乘之道。性命之原。教禅之說。達磨之道。何曰無字。心地何處用工。人生到底。怎麼下落。又說。有佛無佛端的何爲。又說一靜之中。無我無人。猶如太虛。到底如何。可將上中下乘言語。佛祖度衆生之念。一一細剖解釋。是所願聞。
答。佛教宗旨。單以一心爲宗。原其此心。本來圓滿。光明廣大。了無纖塵。清淨無物。此中本無迷悟生死。聖凡不立。生佛同體。無二無別。此正達磨西來。直指此本有真心。以爲禅宗。故對武帝雲。廓然無聖。若能頓悟此心。則生死永絕。只在當人一念頓悟。即名如如之佛。不屬修證階差。不屬叁乘漸次。此禅宗目爲向上一路。從前諸祖所傳。即指此心。以爲宗極。是名爲禅。此宗不立文字。只貴明心見性。其修進工夫。當初達磨教二祖。問曰。汝作甚麼。二祖雲。乞師安心。達磨雲。將心來與汝安。二祖雲。覓心了不可得。達磨即與印正。雲與汝安心竟。此心不可得一語。便是西來的指。二祖又問。豈無方便。磨雲。汝但外息諸緣。內心無喘。心如牆壁。可以入道。此便是教參禅最初第一著工夫。達磨之道。如此而已。除此心外。更無別法後來禅道既久。學人不能頓悟。故有參禅提話頭之說。其話頭不拘是誰。隨將古人公案一則。蘊在胸中作話頭。下疑情。即無之一字。就是公案。直者疑處。便是參究。參來參去。久久忽然心地迸開。如大夢覺。即名爲悟。以參究便是用工夫。以正參時。心中一念不生了無一物。故說無我無人。猶如太虛。悟處便是下落。既得了悟自心。則曆劫生死情根。一齊頓斷。既悟此心又說甚佛與衆生。故從此已去叁界。往來任意度生。永絕諸苦。不被生死拘留。是稱菩薩。此便是參禅到底下落。性命從此了卻。若不悟此心。則被一生作下善惡業牽。輪轉六道諸苦趣中。到底沒下落。所謂生死苦海。無有彼岸。正謂此也。
一。問叁乘之道。乃是佛度衆生。隨機施設。權巧方便之法門也。一大藏經。皆是此意。原夫一心之法。生佛同體。本無身心。蓋因最初一念妄動。迷了此心。遂結成幻妄身心。即今人人血肉之軀。名爲色身。即今知覺思慮者。乃妄想。心經說。五蘊是也。五蘊者。色受想行識也。肉身即色蘊。心即受想行識之四蘊。以身心知苦樂等爲受。分別貪求念念不斷爲想。此想相續不斷爲行。此叁即知覺思慮之心。其識即命根。初未迷時。但只雲性。既迷真心。有此幻妄身心。其識連持此身。故名爲命。此性命之原也。佛初出世。只是教人了悟此心而已。以迷之既久。不能了悟。故佛設方便。先教人知此身是苦本。其苦因貪嗔癡愛。煩惱所集而生。故要人先斷煩惱。其苦可出。有中下根人。依之修行。斷了煩惱。果然得出生死之苦。是稱聲聞緣覺爲下中二乘。因他但能自度。不能度人。不知同體之意。只得一半。故名小乘。及有大心衆生。既能自度。又能度人。自利利他。廣修六度。謂能布施。持戒。忍辱。精進禅定。智慧。有此六行。其心廣大。是名菩薩。故名大乘。又雲上乘。此二乘法。一大藏經。都說此事。只是要人了悟此心。末後會歸一心。即名最上一乘。是名爲佛。此教中之極則也。叁乘修行之法甚多。說不能盡。但依一法修行。皆得出生死苦。非止一端。種種方便直是悟了此心。方是末後下落處。未悟此心。俱在生死海中。隨善惡轉若作善。即生天上人中。若作惡業縱貪嗔癡愛。即墮叁途。受苦無量。此叁乘法。若學中下乘修。則一向愛戀此身。貪著受用。妄想之心。不能斷除。故不能也。若學上乘人修。雖能布施持戒。其後四行又不能全。亦不能即出生死。縱修善法。生在天上。福盡還墜。如汲井輪。終無下落。若求悟明此心。可了生死。無奈如今現前事法交錯。又不能下苦心參究。縱參亦不得真善知識指教。恐錯用心。返落邪道如此。豈不虛過一生。雖要求個下落。到底無下落。以天上受福。未免輪回故也。故佛別設直捷方便。念佛求生淨土一門。此乃一生成就。臨命終時。定有下落也。今將念佛淨土法門。爲大王陳之。
一問淨土法門。爲何而設。因佛設叁乘之法。要人修行。不是一生可以成就。恐落生死苦海。難頓出離。若要參禅。可一生了悟。得出生死。又因妄想紛紛。習氣深厚。不能參究。若未悟明此心不免輪回。故別設西方淨土一門。此不論上中下根。及貧富貴賤。但肯依而修之。一生可以成就。所謂惟有徑路修行。但念阿彌陀佛。更無巧妙。何以如此以我今現住世界。名爲娑婆。乃極苦之處。謂生苦。老苦。病苦。死苦。乃至求不得苦。冤家聚會。種種諸苦。說不能盡。雖是王侯將相。富貴受用。種種樂事。都是苦因。以此極苦。難得出離。故說西方淨土。名爲極樂世界。以此國中。但受諸樂故名極樂。以彼佛國絕無穢汙。故名淨土。無有女人。蓮華化生。故無生苦。壽命無極。故無老死苦。衣食自然。故無求不得苦。諸上善人。俱會一處。故無冤家聚會之苦。以彼國土。七寶莊嚴。故無瓦礫荊棘便利不淨。種種清淨。全不同此世界。彌陀經中所說。一一皆是實事。今一切人。求生彼國者。更無別法。但一心念佛。以爲正行。日日回向。又心想蓮華。身坐其中。故臨命終時。即見阿彌陀佛。放光接引。見大蓮華。湧現在前。見自己身。坐于花上。一念往生。既生彼國。從此永不複墮生死苦趣。名不退地菩薩。此便一生修行結果。後世下落。如此分明。除此之外。別說臨終有甚境界。皆是邪說。若不念佛。及臨命終時。隨造惡業惡境現前。悔之晚矣。此是最省要直捷修行法門。是佛別設接引方便也。
一修淨土。不必求悟明心性。專以念佛觀想爲正行。又以布施齋僧。修諸福田功德。以爲莊嚴佛土之助。其念佛心中。雖發願往生。然必要知。先斷生死之根。方有速效。如何是生死之根。即今貪著世閑。種種受用。及美色。淫聲。滋味口體。一切皆是苦本。及一切嗔怒忿恨之心。及執著癡愛之心。與一切邪魔外道。邪師所說。邪教之法。即如今一類邪人。妄稱圓頓達磨等教。及妄立南陽淨空無爲等教。歸家等偈。一一皆是近代邪人。望空捏作。此等言語。惑亂世人之法。俱要盡情吐卻。乃至全真。采取陰陽等術。內丹外丹之說都是邪法。皆不可信。單單只是。笃信念佛一門。每日誦彌陀經兩卷。念佛若幹。或不計數。只是心心不忘佛號。即此便是話頭。就是性命根宗。更不必問如何是性命。當人本來面目。及叁魂七魄元辰之說。者些全是在血肉軀上。妄認妄指之談。俱無下落。若問在生怎麼樣。沒後怎麼樣。在生造惡的。沒時惡境現前。在生念佛求淨土的。沒時淨土佛境現前。以遂我所求。乃是好事。若不是所求善心中來。都是邪魔之事。決不可錯信。誤了百劫千生也。但看棱嚴經中。說的分明。若說有相皆妄。此言是參禅門中的話。單單只求清淨真心。不容一物。故說有相皆妄。以念佛淨土。原是想心成就。經雲。想澄成國土。以參禅要斷妄想心最難。故今以淨想換去染想耳。其蓮華現前正是觀想成就。又何以妄相推之。修行各有門路不同。不可一概論也。已上所答。皆依佛祖經教中一一考正。不比妄談。若參禅。則以明心見性爲主。若念佛求生淨土一門。不必明心見性。單單只是念佛。佛者。覺也。若念念不忘佛。即念念明覺。自心若忘了佛。便是不覺。若念至夢中能念。即是常覺不昧。現在若此心不昧。則臨終時。此心不昧。即此心不昧處。便是下落。賢王如今國事萬機。決不能參禅。惟有念佛最好。不拘閑忙動靜。一切處都念得。只是一心不忘。更無別巧法。其前知乃神通之事。此不必求當時佛不許學習此事。若成了佛。自然有神通。不待求也。其鬼神前知。非是人可學得的。切不可想此等事。若念佛到臨命終時。自然預知時至。亦是尋常念力成就。不可強也。已上數條。伏乞賢王詳察留意焉。
《憨山老人夢遊集第6-10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