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憨山老人夢遊集第11-15卷

 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十一

   法語

   答湖州僧海印

   問古人已禀單傳直指。複修淨業而欲往生者。爲是悟後。隨願起行耶。爲是未悟。二行兼修耶。若兼修者。墮偷心。岐路心。工夫那得成片。如已悟。則塵塵華藏。在在蓮苗。十方無不可者。何獨樂西方乎。

   答。承教有言。淨土有叁。謂常寂光土。實報莊嚴土。方便有余土。若諸佛菩薩。與從上單傳悟心諸祖。皆受自性法樂。無一不歸常寂光土者。是謂惟心淨土。若塵塵刹刹皆淨土者。乃華藏莊嚴實報土耳。亦惟心所現。至若求生西方淨土者。名方便有余土。乃華藏塵刹中一土耳。此是欲求往生者。論雲。衆生初學。懼信心難成。意欲退者。當知如來有勝方便。攝護信心。謂以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。所修善根回向。願求即得往生。常見歸依佛。故終無有退。此乃未悟而修者。即永明所雲。但得見彌陀。何愁不開悟之意也。若兼修此行。如論所雲。若觀彼佛真如法身。常勤修習。畢竟得生住正定故。此豈偷心。是未達念佛之旨。不知淨土之意也。是知已悟者。不待求而自然往生。未悟者。亦非偷心念佛可生也。

   問參禅貴一念不生。念佛貴淨念相繼。茲參究念佛一門。意在妙悟。而得往生也。今念佛時。雖心佛分明。參時則二俱坐斷。故參功漸勝。念佛漸微。他時焉得亦悟亦生耶。

   答。參禅。貴一念不生。是已。若言念佛。貴淨念相繼者。此將四字佛號。放在心中。爲淨念耳。殊不知四字佛號。相繼不斷者。是名系念。非淨念也。乃中下根人。專以念佛求生西方。正屬方便淨土一門耳。今雲參究念佛。意在妙悟者。乃是以一聲佛。作話頭參究。所謂念佛參禅公案也。如從上諸祖。教人參話頭。如庭前柏樹子。麻叁斤。乾矢橛。狗子無佛性。放下著須彌山等公案。隨提一則。蘊在胸中。默默參究。借此塞斷意根。使妄想不行。久久話頭得力。忽然[囗@力]地一聲。如冷灰豆爆。將無明業識窠臼。一拶百碎。是爲妙悟。即參究念佛。亦如此參。但提起一聲佛來。即疑審是誰。深深觑究。此佛向何處起。念的畢竟是誰。如此疑來疑去。參之又參。久久得力。忽然了悟。此爲念佛審實公案。與參究話頭。原無兩樣。畢竟要參到一念不生之地。是爲淨念。止觀雲。若心馳散。應當攝來歸于正念。正念者。無念也。無念乃爲淨念。只是正念不昧。乃爲相繼。豈以聲聲念佛不斷。爲參究淨念耶。此不但不知參禅。亦不知念佛矣。若參究果至淨念現前。則淨土不必外求。而一念即至。得上品上生者。此行所至也。

   問即心即。佛不外馳求之理。信得及。見得徹了。爲便。隨緣消業。不造新殃。任運騰騰。以待夫識乾自得耶。爲當更起疑情。窮參力究。以求妙悟耶。

   答。信得即心即佛及。只是空信。須要行證。若無行證。徒信無益。豈有但以信字便爲了徹耶。古人雲。先悟後修。是則悟後正好修行。古德雲。學人但得一念頓契自心。是爲妙悟。尚有八識田中。無量劫來惡習種子。名爲現業流識。既悟之後。即將悟得道理。二六時中。密密綿綿。淨除現業流識。名之爲修。不是舍此悟外。更有修也。淨除現業。乃爲隨緣消舊業。全仗悟之之功。乃能有力淨除惡習。若但空信。將何以消惡習乎。所雲。疑情參究等。正是淨除現業工夫。若未悟時。須究業習流識起處。經雲。靜坐山林。觀自心流注等。若已悟後。則惡習起處。一照便消。自然如紅爐片雪耳。悟後消業。與未悟時工夫。日劫相倍。不可同日語也。

   問。參禅暫有諸念不生時。其話頭便提不起。亦捺不落。其應緣時。若管帶又被古人诃斥。任之不能相續。只是動靜兩閑。如何提究。疾得相應。

   答。參禅暫有諸念不生時。此非真不生。乃是話頭得力處耳。此得力處。不能久常。及至遇緣便打失。或被境界搖奪。自然動靜兩般。起滅不停耳。若果能用心。單在一念不生以前著力。久久純熟。一念不生。本體現前。常光了了。明暗不移。動靜一如。方爲打成一片。到此應緣。不須管帶。自然任運合道。豈有古人诃斥。真無生意耶。參禅工夫。只在一念不生以前著力。如此提究。自然疾得相應。若以電光叁昧爲得。終落識情窠臼。

   問永嘉雲。誰無念。誰無生。雲居齊雲。不斷分別。不舍心相。似悟後有想念也。又湧泉雲。不許走作。仰山禅鬼不知。及石霜一念萬年等。竟似悟後無想念也。豈應緣有。而離緣無耶。有無二義。願垂一決。

   答。古人悟的就是妄想。妄想就是悟的。元無兩般。迷人坐在妄想中。故望妙悟。將謂別有耳。棱伽雲。從上諸聖。轉相傳授。妄想無性。豈有二耶但迷時用妄想。悟時用自心。豈有悟後又起妄想耶。

   問永明雲。先以聞解信入。後以無私契同。一入信門。便登祖位。夫祖位甚深。聞解便可登乎。況雲門已透法身。洞山必令盡識。是證非解也。茲解位稱祖。當必有深義。

   答。教有信解行證四門。其解有解悟之解。知解之解。若以聞信入。乃知解邊事。若靈雲睹桃華。香岩聞擊竹。頓了自心。此解悟之解。一解便徹自心。即將解字吐卻。所謂入此門來。不存知解。便稱祖位。若聞他家屋裏事。解得當爲己有。豈可稱爲祖師耶。已透法身。若影子不忘。正墮識情。全存知解。是以古人不貴。若真實悟的。豈特解不稱祖。所謂初發心時。即得菩提。豈可與知解者同耶。

   問初祖示棱伽以印心。黃梅令讀金剛而見性。乃至俱胝准提。首山法華。似參禅不礙于持誦。藥山不許看經。趙州不喜念佛。乃至高峰曰。話頭綿密。便是一卷不斷頭的經。又似禁絕誦持。而貴在單提心印。從來以參話頭爲主。兼持華嚴及念佛爲課。今欲止其課。一其參。惟存願力。未知得否。

   答。初祖黃梅。以棱伽金剛印心乃禅道初來。恐學人用心差錯。故以經印正其心。不致誤謬。非是以經爲己解也。俱胝准提。是以咒爲話頭參究。亦從緣而入者。若首山法華。乃悟後聊以作佛事耳。所謂心悟轉法華。非以誦經作功行也。其不許看經念佛者。正恐學人迷卻自己。把作實法會耳。若參禅人未悟時。不妨持誦。乃借法力加持。以爲助行。如叁期忏悔。古人必不可少。若悟後誦經。則字字心光透露。盡爲妙行。豈比循行數墨。春禽晝啼者耶。

   問但愁不作佛。莫愁佛不解。語古訓也。今之學者。不務真修。而務機鋒轉語。過矣。然自知未悟。時切提撕。只因見地未明。恐是盲修瞎煉。故以師資道友閑。問答酬唱。此亦無傷乎。傥學力不通商量。必俟悟後吐語。則見地尚虧。從誰起行耶。況陶镕理性。決擇是非。如叁登九上。一句千山。俱在悟前耶。

   答。古時悟心之士。稱爲明眼人。若作家相見。如兩鏡相照。不拘有語無語。自然目擊道存。不是定要酬酢機鋒。相尚爲高也。後之學者。狂妄馳騁。口舌便利。誠不足取。若是參學有疑明眼人前。真誠請益。披露本心。亦非以口舌相見。至若廣參知識。只爲決擇此心。何妨落草盤桓。平實商量。方是本色道人。若務機鋒應酬。乃門頭戶底。非真實也。真參實悟之士。決不墮此。

   問見自性者。得自由于生死。作得主者。能轉業于臨終。彼諸祖得自由者勿論。其草堂青印禅師等。那隔世便迷耶。豈悟有淺深。習有重輕乎。抑亦大悲增上。本高迹下。而人自不知乎。不然。學者奚取信于見性法門耶。

   答。古人所雲。一悟便了生死者。乃悟自性法身耳。尚有積劫無明。習氣種子。皆生死苦因。未得頓盡。故須多劫修行。方成佛道。且如七信菩薩。已悟自性。位登不退者。又曆四十二位。漸斷無明習氣。方成佛道。豈可以七信之悟。便爲究竟了生死耶。是知變易生死尚與微苦相應。故雲。菩薩有隔陰之昏。所雲轉業。但是道力殊勝。故能轉非定消定業也。其實悟有淺深。習有厚薄。但悟後。處生死而不被生死拘留。來去自在。故稱變易生死。是悟心之人。在生死中。縱迷亦易覺。必不至大顛倒耳。經雲。一成真金體。不複重爲礦。豈可預憂其複迷。而輕見性法門耶。若本高迹下。又不在此論。然佛不能逃定業。又非悟心之咎也。

   答段幻然給谏

   問曰。圓妙真心。未有不由五陰而障。入如來地。未有不由破陰而成。棱嚴五十五位。行布詳矣。由淺淺而深深。必由破某陰。而後跻某位。以破障對位次。諸家解尚未分明。豈學問難思。推敲難到。故置之耶。經雲。受陰盡者。雖未漏盡。心離其形。從是凡身上。曆菩薩六十聖位。可見破色陰。決在叁漸次無疑矣。且又修習真修。增進諸功。皆在色身而起。其破色陰。一一可征。獨以受想等。攝入六十位中。尚未決別。而經雲。又以識陰若盡。如淨琉璃。內含寶月。如是乃超十信等。可見五陰該在行布中。但後人未細心耳。某陰未盡。則不能超十信。某陰未盡。則不能超十住等。至于識陰銷落。六十位次始超。今若雲。破陰自破陰。何必並歸六十位。位次自位次。何必並歸破陰。是有二種門頭矣。且曆位而不並入五陰。則行布內少破魔之功勳。行布不成行布也。破陰而不並入叁賢十聖。則破陰中缺修證之位次。破陰不成破陰也。望師一一分疏。開我執迷。今掠宗抄案之徒。只貴眼明。不貴踐履。謂毗盧頂上行。有何五陰。有何行布。大妄語成。害將何極。至于宗門得道之祖。亦謂一了一切了。不曆叁祇。今無論十地神通。即願心住菩薩能遊十方。所往隨願。傳燈高賢。有此手段否。初發心時。便成正覺。恐只收入初幹慧中。未必是金剛幹慧後心也。次又見孤山注。識陰盡文諸根互用。即圓教相似。七信界內。思惑已盡也。能入金剛幹慧者。從相似位。超入等覺後心也。天臺明圓教。利根一生。有超登十地。與此符合。甫閱其文。不覺鼓掌曰。識陰若盡。如是乃超十信。十住。十回向。十地。等覺雲雲。超字。又不曆五十五位者也。然則叁漸次以後。即破五陰。陰若破。則五十五位。可盡超乎。若然是行布外。另有一種門頭也…

《憨山老人夢遊集第11-15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