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。令人悲酸不已。豈直長夜之歎而已哉。此心無地可寄。但于吾師水月光中。合掌作一贊歎耳。遙觀明月山前。光明石上。對主山神衆說自證法門。使聞之者聾。見之者盲。此吾師自性法樂。定以此消磨日月。破孤內耳。
與靜堂師
十年剛一見複交一臂而失之。然此心月淒淒。甯不挂于階前長松之下。憶吾師每率諸弟子。逍遙食息乎其間。豈不爲音詠之資。禅定之病耶。大師無縫塔想呈樣矣。行實當誰爲之。成時幸以見寄。別後有作。惟願書紙百尺。頓令入我海印之光。作幻人之伴也。
與萬安上人
惟公爲法門樞機。荷負甚重。乃乘夙願力。實非淺鮮。一自清涼別後。朽夫雖妄生于人世。亦未常忘情于公。所憂非在公身。而在公身所系耳。非虛語也。昨以大事因緣。入舍衛一見公。喜不自勝。此心釋然冰解。始知龍象遊行。固不可以蹊徑量。浣慰何言。周旋月余。察公眉睫間煙霞之氣。栩栩然有塵垢秕糠濁世之意。語默炳炳乎叁昧。此乃公宿植靈根。般若內熏之所發。所欠外緣。助顯向上第一義耳。良可悲悼。蓋吾人所賦。獨靈于萬物者。豈止口體安飽而已哉。真大有富貴。于富貴求之在我。而不假于人者存焉。即所喻如摩尼寶珠者。是以吾佛世尊。蚤見于此。故不戀安富貴尊榮爾。乃甘心寒岩。以六年苦行。博廣大之受用。所以一睹明星。即如在掌握。吾人固有而不見。故甘心馳逐。以一息之危生。博無量之苦惱。所以才遇愛緣。即棄如涕唾。至若較其輕重。不啻以隋侯之珠。彈千仞之雀者比也。公自視何如哉。願公自重而保持之。萬勿自輕自棄。沈酣酖湎。爲親友所惜也。朽夫自顧。樗朽不材。無敢旁景人世。念與公見面之難。且感高誼。留意于朽夫者。獨厚且重。故敢以言爲報耳。流光難系。日月欺人。但願努力寸陰。自重自愛。
與梅翁本師
弟子某。自省罪原。不通忏悔。以自受身于父母。受恩于 君。受教于師。受知于朋友。受法于知識。受食于檀越。惟此恩德。殒身以報。未足以酬萬一。拔毛以數其罪。不能計其少分也。即今投荒萬裏。猶在蓋載之間。而四事安居。上賴 聖主。下資檀越。不致饑窘流離者。皆仗如來白毫光中。一分功德也。名雖罪鄉。均沾造育。此人間華報。猶尚可逃。恐地獄真因。又何以免。此某日夜所腐心者也。別師以來。忽忽四年。雖坐戈戟場中。未常一念忘其本事。向于楞伽一卷。句不能讀。幸藉此地。足可究心。初至戍所。坐屍陀林。即安心觀照。隨以所得。筆而記之。不覺終軸。今夏爲衆敷宣一周。其聞者亦無多舛。自信頗不妄談。即不敢以著書見志。聊足爲忏悔之資。且見某于造次顛沛。亦不敢忘佛事。敬持一部。上供師前。以酬訓誨之恩。願藏之房中。以爲子孫之寶。且爲異日之話柄也。
囑弟子語
子行矣。善自寬。毋以小害大。毋以人廢言。其言曉曉。將以其信。求其信果若我信。子其勉之。無順氣。無恃志。順氣傷。恃志狂。小不忍則亂大謀。人無遠慮。必有近憂。小事當懲。細行當勤。天命可畏。聖言可尊。定志凝神。無以爲易。其心戰戰兢兢。守口如瓶。防意如城。惟學日積。惟德日新。流俗已深。上求友于古人。君子防未然。不處嫌疑間。如鳥擇木。似虎靠山。世路最崎岖。舉步宜艱難。是以聖人。生于憂患。死于放逸。切問近思。博學笃志。逢人若愚。處世如寄。無恃口。無饬服恬澹寂寞。身如虛舟。心若空谷。是信我信。子其勉之。
與曉塵上人
足下踞天目之師子。還記落掌懸崖。撫松立雪之事乎。想孤峰絕頂。覓得古人行履處也。傥持片雲。不妨散我炎荒。作甘露清熱惱耳。
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十四
書問
與棲霞懶庵師
吾師高臥煙霞。燒松葉鬻鹿泉。蓋叁十余年矣。其視塵類。如緣缽蟲耳。況此瘴鄉逐客乎。楞伽筆記。蓋紅盔下。驢前馬後生涯。奉供山中諸大士。聊以泄此中毒氣耳。聚首想發一大笑也。
與密藏開公
昨日侵晨繞塔畢。即抽身贊經。及至奇哉是法華經藏。深固幽遠。無人能到。此中可容無數分身諸佛。是故遊戲林閑。相與謦欬彈指。必聲震大千。但此中衆生。不覺不知耳。公法緣若畢。可來共坐食頃。若未畢。當究竟真實。無以疲勞生厭倦也。法身不動。于何不樂。某和南。
與悟心首座
昔調達害佛。佛以慈心叁昧攝之。竟以成就佛之忍力。達磨初至少林。中毒者五。思大師以弘法被害者七。此佛祖之概可見者。況吾輩生末法。道德愧不若佛祖。其時又更遠。何足怪哉。但老人本心爲曹溪祖庭。生平切以六祖不欠汝命一語。作如幻叁昧。觀其定業。必欲酬償。期于生死路上。無少挂礙。果若欠渠宿債。亦任酬之而已。若其不欠。如以禮從人。其人不受耳。此中大光明藏。纖塵不立。方是真實大受用處。子其安心。勉力盡道。
與體玄小師
朽夫投身火宅。真成毒海。自非鐵石肝膽。冰霜心地。何以坐消白日。諸所堪能。惟浮漚脆質。幻化死生。不識可能苟存一息。以待諸子。掀髯長笑于高空明月閑否。顧多劫塵習。非此不足镕冶。傥仗諸佛神力。于此煆煉薰修。使金剛種子。脫體光明。直令微細緣影。蕩然淨盡。成就最上因緣。彌感 聖恩。何惜一死。公萬萬勿以常情。爲朽。夫憂也。
寄無相禅人
佛言人身難得。中國難生。正信難發。正法難聞。今座下生塵勞中。具此正信。臨于晚年。爲佛弟子。得遇善知識。幸聞正法。此難中之難。蓋無量劫來。善根種子薰發故。遇緣而熟。非偶然也。今後將念佛話頭。把作命根。一息不可放過。閑忙動靜。一切不失。乃至念得夢中純熟。即于大限。生死頭上。少分相應。切要從前一切世俗煩惱習氣。一齊斬斷。于二六時中。切不可橫發。縱然發時。就要照破。決不記憶。再結生死業。又作地獄種子也。
與龍華主人
嘗聞菩薩舍身喂虎。割肉喂鷹。臨當舍時。實爲難割。乃作種種觀門。所謂觀身如幻。觀世如空。百千方便而後舍者何也。以其苦行難行耳。今者賢師弟子。舍此身肉手足。喂諸菩薩之貪虎。飼諸知識之餓鷹。此身有限。食者無窮。且又歡喜無厭。不假方便。不生一念退墮之心。若非賢師弟子。以此求無上道。即是來此末法。酬償宿債也。若酬之過當。返征其剩。是則將來諸方知識。定作今之龍華主人。而賢師弟子。定作諸大知識也。此乃諸佛誠言。非虛語也。唯海印一人。怕結來生債。時時思算。現前酬償。當願以法供養。而准折對之。所謂于食等者。于法亦等。此本懷也。但此時法力未充。貧于法財。待積畜叁年。定箕踞龍華樹下。作師子诟。以謦欬之聲。振動叁千世界也。是時譬如然香燒指。無始宿債。定要一時酬畢。呵呵。
與月清上人
生滅去來。聚散起止。皆病眼空花。苟幻翳未除。不無顛倒見耳。朽夫生平。志向上事。于徹骨冰雪中。死者不一。唯博得胸中無事。此外更無所有。將謂修行無靈驗。及經此段因緣。于痛徹骨髓處。拶破從前關捩子。于生死臺前。如入黃檗之室。及遠投萬裏。飲瘴煙面忍饑虛。日坐屍陀林中。唯披閱楞伽。忽見從上佛祖。不是恁般知見。始知從前。皆沈幻化光影門頭。惟此足超叁十年行腳。看來古人出家了生死。不是等閑事。作真佛弟子者。亦不是等閑人。說禅道佛法。亦不是兒戲。朽夫所謂因王法而入佛法者。是知諸佛神力。調伏衆生。不止一方便。今日可謂。將此身心奉塵刹。是則名爲報佛恩也。萬裏無可爲信。特此報公歡喜耳。其佗複何所雲。
與印庵法師
臨行相視于圄中。悲喜之狀。宛然在目。別來雖坐瘴鄉。飲毒霧時。複以此高懷。消熱惱耳。罪夫年來。此中法味不少。古人雲。鐵輪旋頂。定慧不失。罪夫何敢有此。蓋叁十年中。曆此工夫。差亦可見。公知我者。諒不以爲妄也。
與方山衲雲師
惟座下踞棗柏之室。受天人之供。挹性海之波。運悲花之楫。蓋已十年于方山石堀閑也。其所享法樂。過于四禅。尚以智眼。睹迷方之客乎。不慧身臨瘴壑。心入寒空。遙聆梵音嘹喨。幾墮無想。若非座下聲震塵刹。則是不慧耳聞十方也。不慧墮此炎荒。不減鐵圍。昔聞菩薩亦向此中作大佛事。而如來光照兩山黑暗之間。皆成淨土。此非諸佛大言也。近于穹廬中。所作公案。聊持一葉。奉供九會之衆。想十方諸佛。見此希有事。亦再歎奇哉。天南雁飛不到。尺素難通。獨有文殊右手。可伸而至。傥不舍有緣。惟願攝之。
與幻一律師
古雲。割發宜及膚。剪爪宜親體。蓋爪發疏。而膚體親也。憶下劣被罪之秋。法門震蕩。神鬼驚泣。座下辟谷飲水。再四周旋。恨不得以身代之。非有切于肌膚者。又何以至此哉。是所謂關心法門。有同體之休戚者。是以法爲懷。願以法謝。楞伽一部。是足以酬之。
與廬山圓通寺大衆
曹溪糞埽頭陀。敬白廬山圓通合山大衆。惟吾曹溪六祖大師法道。由南嶽馬祖大唱于江西。至有宋時。最盛于廬嶽。而圓通甲于諸刹。爲第一弘法之所。讷師峻節。大覺高風。迄今五百余年。水鳥樹林。溪聲山色。不異當年諸老升堂入室時也。況殿宇巍峨。鍾鼓交參。向來無恙。惜乎聖人已遠。此道無聞。汝等諸人。墮于流俗。但知粥飯氣息。不知有從前佛祖向上事黑業更深。心光埋沒。以致龍天見怒。回祿生嗔。一旦遂爲煨燼。使琳宮梵宇。委爲荒榛。是雖五運使然。寔由汝等業火所燒。變淨土而爲火宅也。汝等能知及此乎。所幸佛祖有靈。先得總持。作汝等依歸。心忘人我。力合異同。令汝等各舍貪癡。共爲一命。從前法道盛時。不過合千萬人如一身耳。今既如此。又何患叢林不重興。祖道不再振耶。苟從茲以往。心心不退。念念專精。一直向前。至死不二。即可化穢邦成淨土。變火宅爲蓮池。況片瓦根椽。鹹出十方之力。複何難哉。所大患者。心不等…
《憨山老人夢遊集第11-15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