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。誓不堅耳。總持長老來曹溪。具述大衆懇意。欲老夫權爲汝等作導師。此雖法門所當爲吾徒分內事。但老夫夙業未消。罪根未拔。安敢率意妄爲。重爲法門笑具。傥蒙佛祖冥資 聖恩浩蕩。使老夫頭顱。光爍此時。第一瓣香。以祝吾 皇聖壽。第二瓣香。以酬佛祖深恩。第叁瓣香。則當供養南嶽廬山諸大知識。定當熏及圓通。是時汝等聞香。悉知憨山老人。降生出胎時節也。汝等勉力。幸勿遲疑。珍重珍重。
與宗玄禅人
公靈根夙植。不失正因。閉關藏修。屏絕外緣。正是吾輩真實行履。但不審曾蒙善知識開示。得正修心法門否。關中定非悠悠歲月者比也。書中具雲。因看老人金剛決疑。夜夢通身骨肉。俱被換卻。但求換心不可得。此是公夙習般若。靈機渙發。因公靜中。妄念潛消。不覺夢中。現此境界耳。雖是夢幻。正是用心得力處。若以此夢。時時參究。向心不可得處。著力看觑。觑來觑去。久久自有真光獨露時也。豈不見二祖侍達磨。乞師安心。磨雲。將心來與汝安。祖雲。覓心了不可得。磨雲。與汝安心竟。祖于言下大悟。遂受西來衣缽。公求老人換心。正好與此公案同參。即今老人。問公將心來與汝換。公又作麼生。把作夢中語會耶。不作夢中語會耶。豈不見。佛言生死涅槃。皆如昨夢。政恐公將夢中事。作實法會耳。金剛以六喻。爲入般若之玄門。且夢爲六喻之首。公能以此夢事。例觀諸法。則法法如夢。畢竟不可得。不可得處。爲般若歸極。公若未了。但將二祖問達磨公案。時時參究。自有忽然夢破時節也。
與雲棲寺大衆
老朽仰暮大師。叁十余年。向以業牽。未及一造丈室。自恨生平阙緣。昨持瓣香。贍禮龛前。俨在常寂光中。與諸法侶周旋謦欬。想大師必發一熙怡微笑也。老朽自還匡山。緬念大師存日。說法不減靈山。其調衆條章。因事製宜。即乘時律部。精詳曲盡。惟諸大德。受化日深。根已淳熟。況枝葉不存。唯有真實。故叢林安逸。四事充盈。宛然大師踞華座時。不減毫發。故大衆身心恬怡寂靜。如明鏡止水。何容纖塵妄想念慮哉。誠如世尊言。末法比丘。能奉波羅提木叉。如親我無異。由是而知。山中法侶。從今日去。至盡未來。受用大師白毫光中一分功德。猶不能盡。何所欠少。所欠少者。一片休歇心耳。若人人放下身心。各各單求。大休歇地。則大明國裏。無容更覓佛法禅道矣。此中纖塵不立。若生一念無慚愧心。則不惟負恩。而自負多矣。聞惠文法師在山。與古德法師。二友相與。夾輔叢林。調和大衆。如侍大師白槌之日。但願在谛觀法王法。法王法如是一語。觌面不昧。即大師日夜放光動地也。老朽老矣。後會無期。故增忉怛。言不盡意。
與巢松一雨二法師
頃人來。知公閉關誦華嚴經數卷。尚有余功閱疏鈔此等精神入法性海。舉世讓公一籌矣。念老朽老矣。棲息空山。舉目寥寥。以是于二公伯仲。不能去于寤寐也。自恨生逢盛世。竟未睹其盛。豈特佛前佛後之難。今哲人俱往。獨遺朽物。且幸有伯仲在。況複各天。欲一言笑。而不可得。抑恐終身無再見之日。老朽此際諸念皆灰。獨以伯仲爲懷者。所重在法門也。老朽山中雨雪連月。擁衲石床。纂華嚴經要。至十地品。夢中偶有一偈。最可爲公道。或佛神力。故假老朽。以發伯仲悲願也。別錄寄覽。用發一笑。只作夢語看耳。頃檢楞嚴通議前卷中。破執文中。似初機難于埋會。傥于中果有不通處。願公爲我通之。以法忘情。正不當有人我見耳。匡山景物。最是惬心。第助緣爲難。頃于七賢峰下。如蓮華中。結一草廬。可稱極奇絕處。思二公相對一談。亦萬古快事也。有懷不禁。燈下草草。
與黃檗無念禅師
心光洞照。爲日久矣。不慧忝在法門。道不勝習。泛泛一生。無所建立。至于曹溪爲六祖道場。又以障重。不能卒業。往承師重念祖道。托梅公爲護法。比時不慧已之南嶽。機緣不偶。有負慈念。今來曹溪。但了人情。非敢妄意有爲。況年已衰。時已過。縱有夙願。亦待來生耳。昨過廬陵諸君子。皆以青原未了公案。切切痛心。頃聞梅公轉虔臺。舉皆相慶。意將仰借文殊遙伸右手。一摩其頂。令其速證此莊嚴佛土大解脫門。然曹溪青原嫡骨父子。惟師以未盡曹溪之願。施之于青原。師以荷擔此道爲心。安住平等法界。必不吝一彈指也。何如。
答博山無異禅師
老朽自愧。道不勝習。無補法門。向爲業力遷訛于海外者。二十年所。遠托異國。若無聞見。即令師大建法幢。竟未一通消息。丙辰夏。避暑匡山。因頑石。乃能悉其道妙一班。且恨未及見也。頃聞令師入滅。傷嗟乎。法門薄怙。哀悼久之。比知座下開法于博山。喜不自勝。辱書幣遠及。以令師塔銘見委。喜懼交心。義且不敢固讓。因念我 明二百年來。禅道寥寥。傳燈阙典。何幸得令師蹶起一代之衰。所系匪細。苟不能開正眼綱宗。則使後學無以接響。此再四鄭重。而不敢輕舉者也。然老朽自信。不謂非令師之知己。故深入其叁昧。而略其粗迹。況爲文之體。亦不能冗載。銘中但舉其正令。其余實行。別作一錄可也。深愧不文。聊足以寫萬一。其中無一字敢苟且。恐將來爲傳燈所采。自有具眼者。幸谕諸弟子。不可妄意增換。不唯傷文體。且減令師之光明。是可懼也。幸心諒之。在老朽爲法門義當贊揚。辱來儀斖疊。增愧多矣。敬爲莊嚴叁寶以重法乳之誠不盡。
又。
咫尺相望。如在眉睫。音聲相及。不隔一毫。乃辱惠問勤勤。複承慧炬遠照。破我暗冥。相對灰心。益我叁昧。法愛之厚。無逾此者。念茲末法。宗門寥落。正賴維持。所悲後輩澆薄。真實者少。多恣黠慧。偷心更甚。非大冶紅爐。不能镕此陋習。更願不倦津梁。益加鉗錘。是所至望。所雲若而人者。以老朽爲法門故。曾有口業。無怪爾爾。普賢以虛空舌。稱贊諸佛。固其本行。豈在報乎。公當默然。再不必以此置唇吻也。
與雲門湛然禅師
西來一脈。至我 明百余年。一絲垂絕久。未見有力振者。何幸得公蹶起東南。建大法幢。獨揚單傳之道。以開群蒙。使法門後進。頓舍陋習而歸之。如水赴壑。誠一代之偉事也。老朽昨遊吳越。幸睹光儀。慶法道之盛。贊莫能已。老朽愧辱法門。一毫無補。且今老矣。比匿迹匡山。以送余日。閉關絕緣。一息待盡而已。廬山故稱西江名勝。不惟蓮社肇基。即歸宗自晉開山。有唐赤眼禅師。大闡宗風。下至佛印真淨諸大老。叁十七人。皆傳燈盛烈。墮荒榛者。百余年矣。近以達師發起因緣。重興以來。二十余年。猶然故物。老朽但有慨歎而已。護法汪公。邢居士。擬奉迎座下。以光揚道場。老朽聞之。歡喜贊歎。惟公正當盛化之時。名山勝地。地靈人傑。因緣不偶。想必欣然。命錫大千掌果。定不以山川遠近爲懷也。
答四一授公
投老匡山。掩關養疴。僅存一息。遠遣手書。以經論二疏見示。辱委爲序。衰病連年。眼目昏花。頭重眩暈。不敢展卷久視。日唯昏睡。是以未能盡閱始終。不得妙指。安敢妄擬。以此不及奉命。傥天假之年。衰病少愈。尚當贊歎有分。
與關主修六逸公
昨來一場惑亂。想已平貼。此事不是挾帶做得的。要須斬斷命根處下手。一直做將去。更不當佗如何。我又如何。才有絲毫存在胸中。便被佗掉弄矣。今日此段因緣。乃百千劫求不得的。若是早有今日之緣。則不流浪到今日矣。今日幸有此大因緣。豈可輕易放過。百年光陰頃刻耳。偷此叁年工夫。眨眼便過。咬定牙關。轉頭便是。得做且做。待叁年後。憑佗如何。縱不悟道。也了此學道初心。乃是出生死第一步。又豈可出門便打退鼓也。從此著實放下。更莫管佗如何。就是刀槍劍戟中。也須放身命。況平地白日見鬼作顛倒想耶。切莫狐疑。直須斬斷。快著精彩。不可被佗纏繞也。
又。
久雨苦人。不能遣訊。此心未常一念放下也。知公安居寂靜。身心泰然。妄念久自銷落矣。但當妄念銷落之中。自一輕安快活。不可以輕安爲受用也。若以此爲得。則從此墮于任病。只圖幽幽綿綿。以無事爲妙。殊不知此病最毒。久久抱守。則毫無增進。潛長無明。流注業識。命根不斷。終是以唾擦死水銀。絕無用處。當此妄念銷落時。正好著力提持話頭。切切參究。重下疑情。若疑情得力。靠定話頭。晝夜審究。愈究愈深。終有冷灰爆豆之時。若認定無事。不起疑情。終非真實工夫也。高峰語錄。正好爲師。且不作玄妙道理會也。勉之勉之。
與漢月藏公
聞公以向上一路。極力爲人。此末法中最爲難得。但衆生識情深固。苟學人以思惟爲參究。以玄妙爲悟門。恐不能透祖師關。亦難出妄想窠堀也。公如真實爲人。切不可以偈語。引發初機。直使死偷心。泯知見。爲第一著。庶不負此段因緣耳。若曰。如來禅。祖師禅。如何如何。皆饾饤耳。聞寒灰同居。誠爲益友。幸同以此見勉。
答頑石上人
善知識爲人。如師子調兒。雖一欠一伸。必盡全力。老朽向爲公者。誠不惜眉毛。所幸入博山之室。將謂脫體俱化矣。適見來書。猶然故吾。悲矣。足見入道之難也。若此爐韝不化。則將爲不祥之金矣。公其勉力哉。所須無足以當法眼。姑置之。幸以本分著力爲望。
上山東德王
伏惟賢王殿下。聰明天縱。善果夙培。慈德內融。仁恩外著。深居宮壺。存想山林。此實般若因深。誠福慧兩足者也。切念貧道雲外野人。屢荷垂慈。眷顧殷勤。馳情再四。感激甚深。慚愧無地。昨幸親觐威光。仰勞玉體。問道談心。超塵脫俗。此實千載奇逢。叁生慶幸。雖瞬息片時。已勝多劫矣。且感信心彌笃。采納不疑。句句投機。心心在道。況以有限生死爲懼。無常病苦爲懷。此在富貴所不留心者。賢王令所刻意。斯實迥出濁世之表。歸依淨土之門。若非多生善根。何能如此。伏承問日用工夫。敬陳如左。
戒殺生可以延年壽…
《憨山老人夢遊集第11-15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