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。誓不坚耳。总持长老来曹溪。具述大众恳意。欲老夫权为汝等作导师。此虽法门所当为吾徒分内事。但老夫夙业未消。罪根未拔。安敢率意妄为。重为法门笑具。傥蒙佛祖冥资 圣恩浩荡。使老夫头颅。光烁此时。第一瓣香。以祝吾 皇圣寿。第二瓣香。以酬佛祖深恩。第三瓣香。则当供养南岳庐山诸大知识。定当熏及圆通。是时汝等闻香。悉知憨山老人。降生出胎时节也。汝等勉力。幸勿迟疑。珍重珍重。
与宗玄禅人
公灵根夙植。不失正因。闭关藏修。屏绝外缘。正是吾辈真实行履。但不审曾蒙善知识开示。得正修心法门否。关中定非悠悠岁月者比也。书中具云。因看老人金刚决疑。夜梦通身骨肉。俱被换却。但求换心不可得。此是公夙习般若。灵机涣发。因公静中。妄念潜消。不觉梦中。现此境界耳。虽是梦幻。正是用心得力处。若以此梦。时时参究。向心不可得处。著力看觑。觑来觑去。久久自有真光独露时也。岂不见二祖侍达磨。乞师安心。磨云。将心来与汝安。祖云。觅心了不可得。磨云。与汝安心竟。祖于言下大悟。遂受西来衣钵。公求老人换心。正好与此公案同参。即今老人。问公将心来与汝换。公又作么生。把作梦中语会耶。不作梦中语会耶。岂不见。佛言生死涅槃。皆如昨梦。政恐公将梦中事。作实法会耳。金刚以六喻。为入般若之玄门。且梦为六喻之首。公能以此梦事。例观诸法。则法法如梦。毕竟不可得。不可得处。为般若归极。公若未了。但将二祖问达磨公案。时时参究。自有忽然梦破时节也。
与云栖寺大众
老朽仰暮大师。三十余年。向以业牵。未及一造丈室。自恨生平阙缘。昨持瓣香。赡礼龛前。俨在常寂光中。与诸法侣周旋謦欬。想大师必发一熙怡微笑也。老朽自还匡山。缅念大师存日。说法不减灵山。其调众条章。因事制宜。即乘时律部。精详曲尽。惟诸大德。受化日深。根已淳熟。况枝叶不存。唯有真实。故丛林安逸。四事充盈。宛然大师踞华座时。不减毫发。故大众身心恬怡寂静。如明镜止水。何容纤尘妄想念虑哉。诚如世尊言。末法比丘。能奉波罗提木叉。如亲我无异。由是而知。山中法侣。从今日去。至尽未来。受用大师白毫光中一分功德。犹不能尽。何所欠少。所欠少者。一片休歇心耳。若人人放下身心。各各单求。大休歇地。则大明国里。无容更觅佛法禅道矣。此中纤尘不立。若生一念无惭愧心。则不惟负恩。而自负多矣。闻惠文法师在山。与古德法师。二友相与。夹辅丛林。调和大众。如侍大师白槌之日。但愿在谛观法王法。法王法如是一语。觌面不昧。即大师日夜放光动地也。老朽老矣。后会无期。故增忉怛。言不尽意。
与巢松一雨二法师
顷人来。知公闭关诵华严经数卷。尚有余功阅疏钞此等精神入法性海。举世让公一筹矣。念老朽老矣。栖息空山。举目寥寥。以是于二公伯仲。不能去于寤寐也。自恨生逢盛世。竟未睹其盛。岂特佛前佛后之难。今哲人俱往。独遗朽物。且幸有伯仲在。况复各天。欲一言笑。而不可得。抑恐终身无再见之日。老朽此际诸念皆灰。独以伯仲为怀者。所重在法门也。老朽山中雨雪连月。拥衲石床。纂华严经要。至十地品。梦中偶有一偈。最可为公道。或佛神力。故假老朽。以发伯仲悲愿也。别录寄览。用发一笑。只作梦语看耳。顷检楞严通议前卷中。破执文中。似初机难于埋会。傥于中果有不通处。愿公为我通之。以法忘情。正不当有人我见耳。匡山景物。最是惬心。第助缘为难。顷于七贤峰下。如莲华中。结一草庐。可称极奇绝处。思二公相对一谈。亦万古快事也。有怀不禁。灯下草草。
与黄檗无念禅师
心光洞照。为日久矣。不慧忝在法门。道不胜习。泛泛一生。无所建立。至于曹溪为六祖道场。又以障重。不能卒业。往承师重念祖道。托梅公为护法。比时不慧已之南岳。机缘不偶。有负慈念。今来曹溪。但了人情。非敢妄意有为。况年已衰。时已过。纵有夙愿。亦待来生耳。昨过庐陵诸君子。皆以青原未了公案。切切痛心。顷闻梅公转虔台。举皆相庆。意将仰借文殊遥伸右手。一摩其顶。令其速证此庄严佛土大解脱门。然曹溪青原嫡骨父子。惟师以未尽曹溪之愿。施之于青原。师以荷担此道为心。安住平等法界。必不吝一弹指也。何如。
答博山无异禅师
老朽自愧。道不胜习。无补法门。向为业力迁讹于海外者。二十年所。远托异国。若无闻见。即令师大建法幢。竟未一通消息。丙辰夏。避暑匡山。因顽石。乃能悉其道妙一班。且恨未及见也。顷闻令师入灭。伤嗟乎。法门薄怙。哀悼久之。比知座下开法于博山。喜不自胜。辱书币远及。以令师塔铭见委。喜惧交心。义且不敢固让。因念我 明二百年来。禅道寥寥。传灯阙典。何幸得令师蹶起一代之衰。所系匪细。苟不能开正眼纲宗。则使后学无以接响。此再四郑重。而不敢轻举者也。然老朽自信。不谓非令师之知己。故深入其三昧。而略其粗迹。况为文之体。亦不能冗载。铭中但举其正令。其余实行。别作一录可也。深愧不文。聊足以写万一。其中无一字敢苟且。恐将来为传灯所采。自有具眼者。幸谕诸弟子。不可妄意增换。不唯伤文体。且减令师之光明。是可惧也。幸心谅之。在老朽为法门义当赞扬。辱来仪斖叠。增愧多矣。敬为庄严三宝以重法乳之诚不尽。
又。
咫尺相望。如在眉睫。音声相及。不隔一毫。乃辱惠问勤勤。复承慧炬远照。破我暗冥。相对灰心。益我三昧。法爱之厚。无逾此者。念兹末法。宗门寥落。正赖维持。所悲后辈浇薄。真实者少。多恣黠慧。偷心更甚。非大冶红炉。不能镕此陋习。更愿不倦津梁。益加钳锤。是所至望。所云若而人者。以老朽为法门故。曾有口业。无怪尔尔。普贤以虚空舌。称赞诸佛。固其本行。岂在报乎。公当默然。再不必以此置唇吻也。
与云门湛然禅师
西来一脉。至我 明百余年。一丝垂绝久。未见有力振者。何幸得公蹶起东南。建大法幢。独扬单传之道。以开群蒙。使法门后进。顿舍陋习而归之。如水赴壑。诚一代之伟事也。老朽昨游吴越。幸睹光仪。庆法道之盛。赞莫能已。老朽愧辱法门。一毫无补。且今老矣。比匿迹匡山。以送余日。闭关绝缘。一息待尽而已。庐山故称西江名胜。不惟莲社肇基。即归宗自晋开山。有唐赤眼禅师。大阐宗风。下至佛印真净诸大老。三十七人。皆传灯盛烈。堕荒榛者。百余年矣。近以达师发起因缘。重兴以来。二十余年。犹然故物。老朽但有慨叹而已。护法汪公。邢居士。拟奉迎座下。以光扬道场。老朽闻之。欢喜赞叹。惟公正当盛化之时。名山胜地。地灵人杰。因缘不偶。想必欣然。命锡大千掌果。定不以山川远近为怀也。
答四一授公
投老匡山。掩关养疴。仅存一息。远遣手书。以经论二疏见示。辱委为序。衰病连年。眼目昏花。头重眩晕。不敢展卷久视。日唯昏睡。是以未能尽阅始终。不得妙指。安敢妄拟。以此不及奉命。傥天假之年。衰病少愈。尚当赞叹有分。
与关主修六逸公
昨来一场惑乱。想已平贴。此事不是挟带做得的。要须斩断命根处下手。一直做将去。更不当佗如何。我又如何。才有丝毫存在胸中。便被佗掉弄矣。今日此段因缘。乃百千劫求不得的。若是早有今日之缘。则不流浪到今日矣。今日幸有此大因缘。岂可轻易放过。百年光阴顷刻耳。偷此三年工夫。眨眼便过。咬定牙关。转头便是。得做且做。待三年后。凭佗如何。纵不悟道。也了此学道初心。乃是出生死第一步。又岂可出门便打退鼓也。从此著实放下。更莫管佗如何。就是刀枪剑戟中。也须放身命。况平地白日见鬼作颠倒想耶。切莫狐疑。直须斩断。快著精彩。不可被佗缠绕也。
又。
久雨苦人。不能遣讯。此心未常一念放下也。知公安居寂静。身心泰然。妄念久自销落矣。但当妄念销落之中。自一轻安快活。不可以轻安为受用也。若以此为得。则从此堕于任病。只图幽幽绵绵。以无事为妙。殊不知此病最毒。久久抱守。则毫无增进。潜长无明。流注业识。命根不断。终是以唾擦死水银。绝无用处。当此妄念销落时。正好著力提持话头。切切参究。重下疑情。若疑情得力。靠定话头。昼夜审究。愈究愈深。终有冷灰爆豆之时。若认定无事。不起疑情。终非真实工夫也。高峰语录。正好为师。且不作玄妙道理会也。勉之勉之。
与汉月藏公
闻公以向上一路。极力为人。此末法中最为难得。但众生识情深固。苟学人以思惟为参究。以玄妙为悟门。恐不能透祖师关。亦难出妄想窠堀也。公如真实为人。切不可以偈语。引发初机。直使死偷心。泯知见。为第一著。庶不负此段因缘耳。若曰。如来禅。祖师禅。如何如何。皆饾饤耳。闻寒灰同居。诚为益友。幸同以此见勉。
答顽石上人
善知识为人。如师子调儿。虽一欠一伸。必尽全力。老朽向为公者。诚不惜眉毛。所幸入博山之室。将谓脱体俱化矣。适见来书。犹然故吾。悲矣。足见入道之难也。若此炉韝不化。则将为不祥之金矣。公其勉力哉。所须无足以当法眼。姑置之。幸以本分著力为望。
上山东德王
伏惟贤王殿下。聪明天纵。善果夙培。慈德内融。仁恩外著。深居宫壶。存想山林。此实般若因深。诚福慧两足者也。切念贫道云外野人。屡荷垂慈。眷顾殷勤。驰情再四。感激甚深。惭愧无地。昨幸亲觐威光。仰劳玉体。问道谈心。超尘脱俗。此实千载奇逢。三生庆幸。虽瞬息片时。已胜多劫矣。且感信心弥笃。采纳不疑。句句投机。心心在道。况以有限生死为惧。无常病苦为怀。此在富贵所不留心者。贤王令所刻意。斯实迥出浊世之表。归依净土之门。若非多生善根。何能如此。伏承问日用工夫。敬陈如左。
戒杀生可以延年寿…
《憨山老人梦游集第11-15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