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。令人悲酸不已。岂直长夜之叹而已哉。此心无地可寄。但于吾师水月光中。合掌作一赞叹耳。遥观明月山前。光明石上。对主山神众说自证法门。使闻之者聋。见之者盲。此吾师自性法乐。定以此消磨日月。破孤内耳。
与静堂师
十年刚一见复交一臂而失之。然此心月凄凄。宁不挂于阶前长松之下。忆吾师每率诸弟子。逍遥食息乎其间。岂不为音咏之资。禅定之病耶。大师无缝塔想呈样矣。行实当谁为之。成时幸以见寄。别后有作。惟愿书纸百尺。顿令入我海印之光。作幻人之伴也。
与万安上人
惟公为法门枢机。荷负甚重。乃乘夙愿力。实非浅鲜。一自清凉别后。朽夫虽妄生于人世。亦未常忘情于公。所忧非在公身。而在公身所系耳。非虚语也。昨以大事因缘。入舍卫一见公。喜不自胜。此心释然冰解。始知龙象游行。固不可以蹊径量。浣慰何言。周旋月余。察公眉睫间烟霞之气。栩栩然有尘垢秕糠浊世之意。语默炳炳乎三昧。此乃公宿植灵根。般若内熏之所发。所欠外缘。助显向上第一义耳。良可悲悼。盖吾人所赋。独灵于万物者。岂止口体安饱而已哉。真大有富贵。于富贵求之在我。而不假于人者存焉。即所喻如摩尼宝珠者。是以吾佛世尊。蚤见于此。故不恋安富贵尊荣尔。乃甘心寒岩。以六年苦行。博广大之受用。所以一睹明星。即如在掌握。吾人固有而不见。故甘心驰逐。以一息之危生。博无量之苦恼。所以才遇爱缘。即弃如涕唾。至若较其轻重。不啻以隋侯之珠。弹千仞之雀者比也。公自视何如哉。愿公自重而保持之。万勿自轻自弃。沉酣酖湎。为亲友所惜也。朽夫自顾。樗朽不材。无敢旁景人世。念与公见面之难。且感高谊。留意于朽夫者。独厚且重。故敢以言为报耳。流光难系。日月欺人。但愿努力寸阴。自重自爱。
与梅翁本师
弟子某。自省罪原。不通忏悔。以自受身于父母。受恩于 君。受教于师。受知于朋友。受法于知识。受食于檀越。惟此恩德。殒身以报。未足以酬万一。拔毛以数其罪。不能计其少分也。即今投荒万里。犹在盖载之间。而四事安居。上赖 圣主。下资檀越。不致饥窘流离者。皆仗如来白毫光中。一分功德也。名虽罪乡。均沾造育。此人间华报。犹尚可逃。恐地狱真因。又何以免。此某日夜所腐心者也。别师以来。忽忽四年。虽坐戈戟场中。未常一念忘其本事。向于楞伽一卷。句不能读。幸藉此地。足可究心。初至戍所。坐尸陀林。即安心观照。随以所得。笔而记之。不觉终轴。今夏为众敷宣一周。其闻者亦无多舛。自信颇不妄谈。即不敢以著书见志。聊足为忏悔之资。且见某于造次颠沛。亦不敢忘佛事。敬持一部。上供师前。以酬训诲之恩。愿藏之房中。以为子孙之宝。且为异日之话柄也。
嘱弟子语
子行矣。善自宽。毋以小害大。毋以人废言。其言晓晓。将以其信。求其信果若我信。子其勉之。无顺气。无恃志。顺气伤。恃志狂。小不忍则乱大谋。人无远虑。必有近忧。小事当惩。细行当勤。天命可畏。圣言可尊。定志凝神。无以为易。其心战战兢兢。守口如瓶。防意如城。惟学日积。惟德日新。流俗已深。上求友于古人。君子防未然。不处嫌疑间。如鸟择木。似虎靠山。世路最崎岖。举步宜艰难。是以圣人。生于忧患。死于放逸。切问近思。博学笃志。逢人若愚。处世如寄。无恃口。无饬服恬澹寂寞。身如虚舟。心若空谷。是信我信。子其勉之。
与晓尘上人
足下踞天目之师子。还记落掌悬崖。抚松立雪之事乎。想孤峰绝顶。觅得古人行履处也。傥持片云。不妨散我炎荒。作甘露清热恼耳。
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十四
书问
与栖霞懒庵师
吾师高卧烟霞。烧松叶鬻鹿泉。盖三十余年矣。其视尘类。如缘钵虫耳。况此瘴乡逐客乎。楞伽笔记。盖红盔下。驴前马后生涯。奉供山中诸大士。聊以泄此中毒气耳。聚首想发一大笑也。
与密藏开公
昨日侵晨绕塔毕。即抽身赞经。及至奇哉是法华经藏。深固幽远。无人能到。此中可容无数分身诸佛。是故游戏林闲。相与謦欬弹指。必声震大千。但此中众生。不觉不知耳。公法缘若毕。可来共坐食顷。若未毕。当究竟真实。无以疲劳生厌倦也。法身不动。于何不乐。某和南。
与悟心首座
昔调达害佛。佛以慈心三昧摄之。竟以成就佛之忍力。达磨初至少林。中毒者五。思大师以弘法被害者七。此佛祖之概可见者。况吾辈生末法。道德愧不若佛祖。其时又更远。何足怪哉。但老人本心为曹溪祖庭。生平切以六祖不欠汝命一语。作如幻三昧。观其定业。必欲酬偿。期于生死路上。无少挂碍。果若欠渠宿债。亦任酬之而已。若其不欠。如以礼从人。其人不受耳。此中大光明藏。纤尘不立。方是真实大受用处。子其安心。勉力尽道。
与体玄小师
朽夫投身火宅。真成毒海。自非铁石肝胆。冰霜心地。何以坐消白日。诸所堪能。惟浮沤脆质。幻化死生。不识可能苟存一息。以待诸子。掀髯长笑于高空明月闲否。顾多劫尘习。非此不足镕冶。傥仗诸佛神力。于此煆炼薰修。使金刚种子。脱体光明。直令微细缘影。荡然净尽。成就最上因缘。弥感 圣恩。何惜一死。公万万勿以常情。为朽。夫忧也。
寄无相禅人
佛言人身难得。中国难生。正信难发。正法难闻。今座下生尘劳中。具此正信。临于晚年。为佛弟子。得遇善知识。幸闻正法。此难中之难。盖无量劫来。善根种子薰发故。遇缘而熟。非偶然也。今后将念佛话头。把作命根。一息不可放过。闲忙动静。一切不失。乃至念得梦中纯熟。即于大限。生死头上。少分相应。切要从前一切世俗烦恼习气。一齐斩断。于二六时中。切不可横发。纵然发时。就要照破。决不记忆。再结生死业。又作地狱种子也。
与龙华主人
尝闻菩萨舍身喂虎。割肉喂鹰。临当舍时。实为难割。乃作种种观门。所谓观身如幻。观世如空。百千方便而后舍者何也。以其苦行难行耳。今者贤师弟子。舍此身肉手足。喂诸菩萨之贪虎。饲诸知识之饿鹰。此身有限。食者无穷。且又欢喜无厌。不假方便。不生一念退堕之心。若非贤师弟子。以此求无上道。即是来此末法。酬偿宿债也。若酬之过当。返征其剩。是则将来诸方知识。定作今之龙华主人。而贤师弟子。定作诸大知识也。此乃诸佛诚言。非虚语也。唯海印一人。怕结来生债。时时思算。现前酬偿。当愿以法供养。而准折对之。所谓于食等者。于法亦等。此本怀也。但此时法力未充。贫于法财。待积畜三年。定箕踞龙华树下。作师子诟。以謦欬之声。振动三千世界也。是时譬如然香烧指。无始宿债。定要一时酬毕。呵呵。
与月清上人
生灭去来。聚散起止。皆病眼空花。苟幻翳未除。不无颠倒见耳。朽夫生平。志向上事。于彻骨冰雪中。死者不一。唯博得胸中无事。此外更无所有。将谓修行无灵验。及经此段因缘。于痛彻骨髓处。拶破从前关捩子。于生死台前。如入黄檗之室。及远投万里。饮瘴烟面忍饥虚。日坐尸陀林中。唯披阅楞伽。忽见从上佛祖。不是恁般知见。始知从前。皆沈幻化光影门头。惟此足超三十年行脚。看来古人出家了生死。不是等闲事。作真佛弟子者。亦不是等闲人。说禅道佛法。亦不是儿戏。朽夫所谓因王法而入佛法者。是知诸佛神力。调伏众生。不止一方便。今日可谓。将此身心奉尘刹。是则名为报佛恩也。万里无可为信。特此报公欢喜耳。其佗复何所云。
与印庵法师
临行相视于圄中。悲喜之状。宛然在目。别来虽坐瘴乡。饮毒雾时。复以此高怀。消热恼耳。罪夫年来。此中法味不少。古人云。铁轮旋顶。定慧不失。罪夫何敢有此。盖三十年中。历此工夫。差亦可见。公知我者。谅不以为妄也。
与方山衲云师
惟座下踞枣柏之室。受天人之供。挹性海之波。运悲花之楫。盖已十年于方山石堀闲也。其所享法乐。过于四禅。尚以智眼。睹迷方之客乎。不慧身临瘴壑。心入寒空。遥聆梵音嘹喨。几堕无想。若非座下声震尘刹。则是不慧耳闻十方也。不慧堕此炎荒。不减铁围。昔闻菩萨亦向此中作大佛事。而如来光照两山黑暗之间。皆成净土。此非诸佛大言也。近于穹庐中。所作公案。聊持一叶。奉供九会之众。想十方诸佛。见此希有事。亦再叹奇哉。天南雁飞不到。尺素难通。独有文殊右手。可伸而至。傥不舍有缘。惟愿摄之。
与幻一律师
古云。割发宜及肤。剪爪宜亲体。盖爪发疏。而肤体亲也。忆下劣被罪之秋。法门震荡。神鬼惊泣。座下辟谷饮水。再四周旋。恨不得以身代之。非有切于肌肤者。又何以至此哉。是所谓关心法门。有同体之休戚者。是以法为怀。愿以法谢。楞伽一部。是足以酬之。
与庐山圆通寺大众
曹溪粪埽头陀。敬白庐山圆通合山大众。惟吾曹溪六祖大师法道。由南岳马祖大唱于江西。至有宋时。最盛于庐岳。而圆通甲于诸刹。为第一弘法之所。讷师峻节。大觉高风。迄今五百余年。水鸟树林。溪声山色。不异当年诸老升堂入室时也。况殿宇巍峨。钟鼓交参。向来无恙。惜乎圣人已远。此道无闻。汝等诸人。堕于流俗。但知粥饭气息。不知有从前佛祖向上事黑业更深。心光埋没。以致龙天见怒。回禄生嗔。一旦遂为煨烬。使琳宫梵宇。委为荒榛。是虽五运使然。寔由汝等业火所烧。变净土而为火宅也。汝等能知及此乎。所幸佛祖有灵。先得总持。作汝等依归。心忘人我。力合异同。令汝等各舍贪痴。共为一命。从前法道盛时。不过合千万人如一身耳。今既如此。又何患丛林不重兴。祖道不再振耶。苟从兹以往。心心不退。念念专精。一直向前。至死不二。即可化秽邦成净土。变火宅为莲池。况片瓦根椽。咸出十方之力。复何难哉。所大患者。心不等…
《憨山老人梦游集第11-15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