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出世以來。乃至末後垂手之際。未嘗一念舍護法心。度生之事業也。比雖順世無常。隨乎幻化。而法身體堅。即叁災彌綸。湛然常住。不獨社稷之勳。澤及億世。而法門之功。當與須彌共峙矣。嗚呼。法幢既折。四衆何依。一利大檀。誰許白牛之駕。悲在法門。實能令人痛絕也。所幸居士爲克家之子。不獨世其世家。而亦世其出世家聲也。所悲在彼。所喜在此耳。山野遠處遐荒。身嬰罪地。恨不能持瓣香。詣龛室。作梵呗以贊功德。而此一念。業已飛越碧海長天矣。遙持半偈。以供真前。想在寂光。必歡喜攝受。願居士念此片心。聊引侍者。代繞叁匝于座下。幸無以荒唐而拒之也。
與汪仲嘉
憶往昔從賢伯仲遊。尚在兒童。一別叁十余年。不知日月向何去。頃貧道以業風吹墮羅刹鬼國。昨南來真州。蓦地相逢。恍然如夢。以情視之。不無悲慨。以法眼觀之。自不見有絲毫去來動靜也。貧道坐此瘴鄉。一息千日。若從前造道如此。可不讓古人。今將總洗前愆。不敢不勉力自策。故于荷戈之際。力究此心。始知從前知見。多落光影門頭。苟不蒙 聖恩。大施鉗錘。安知有今日事。回觀 天子爪牙。不險于黃檗拄杖。愧鈍根不若臨濟。當下叁拳一掌耳。
與管東溟佥憲
憶昔山樓對坐。每聽玄論。是時尚在颛蒙。雖不知維摩室中之秘。蓋亦心知其爲不思議人也。別來叁十余年。謂如食頃。信乎如來出世。始終不出刹那際叁昧也。貧道每自克責。徒生斯世。枉入空門。雖有志齊古人。然恨不得古之知識。如臨濟德山雲門諸老。爲之師匠模範。即能以般若之火。镕佛性之金。而欲求爲真正佛祖面目者。蓋亦難矣。是以二十余年。苦切山林。個中未敢輕放一線。種種幻化之緣。舉皆空中佛事。亦未肯以空華翳目。此一念孤光。惟有如來神通天眼。盡知盡見者。是可與知己者道耳。頃荷諸佛神力哀憐。而以不思議事攝之。貧道一遭世變。即私自欣。謂鐵圍重關。非此鉗錘。不足以摧碎之也。爰自曆難以來。獨以金剛正眼視之。從始至今。就中歡喜之心。不減平昔。且日益過之。所以彌感 聖慈。深荷佛力。此心又惟佛可知也。貧道常謂。古今異代。聖凡異路。然雖出處不同。事行各別。亦各有其志。莫不因言宣志。即事見心。易演于羑裏。騷發于江濆。道德著于出關。南華作于遁世。是雖性情殊途。而志則一致。舉皆心假言诠。志藉事表。若夫貧道者。自知習氣所鍾。鍾于忠義。居常私念。丈夫處世。既不能振綱常。盡人倫。所幸身托袈裟。即當爲法王忠臣。慈父孝子。所以叁十年來。苦切此事。至若千尺寒岩。萬年冰雪中。徹骨徹心。[陟*頁]一生九死者。又不止今日事也。所恨曆劫習氣。欲頓盡于一世。固其所難。要且自知妙悟。萬不敢望于古人。而此一念精真。即窮劫不退。此非妄語。痛念生此末法澆漓之世。偶被業風吹扇。好事者。即以法門人數口之。愧理不充。行不備。不足以取信天下後世。複遭此逆緣。類墮俗數。其迹既眇。其心益微。尤難見信于一時。至若生死大事。實在己躬。報佛深恩。甯無有地。聞之人子之事親也。以不辱其身謂之孝。今貧道斷發毀形。既不能爲世間孝子。而罹罪辱行。又不足以終出世事業。真僧俗兩失之矣。豈不虛此生哉。實欲于九鼎一絲之秋。以程嬰公孫杵臼之心。匡持佛祖之命脈。庶不失爲法王之忠臣。是故當捶楚之余。擲此瘴疠之地。不敢一息忘于度生之事。一入瘴鄉。不數日即以楞伽爲佛事。叁年之內。手著諸書。在幹戈壁壘閑。不敢一息懈怠。所以急欲了此公案者。自念久居塞北。走盡天南。人閑極品炎寒。俱已備曆。顧此蕞爾之軀。何當受此燒煮。志有待而形已消。日雖長而生已短。苟不努力強持一息。以法爲命。誠恐一旦委填溝壑。即與草木同枯朽矣。況一失人身。萬劫難複。傥或緣差異路。換面改頭。即欲以今日之身。作今日之事。持今日之言。求正今日之知識。豈可複得。是以不知羞慚。亦不計其可否。但任因緣而就。傥一言有契佛祖之心。當知音之賞。則夕死亦足。何暇顧雌黃。審得失。以適衆口之辨哉。明公知我者。其不以我妄乎。聞之惟聖人能通天下之志。適衆人之情。未聞天下能通聖人之志。衆人能適聖人之情者也。但禀于心。不假于外耳。細誦來教。溢美過情。深感護法精心。悲在同體。不敢以世谛量也。即荷尊慈。所以屬望于下劣者。正如啞人吃黃柏。難以吐露向人。或于楞伽案頭。幸一印正。則千裏觌面。夫複何雲。第不審未死之年。可能接足承願。如今日之談否。
與馮具區太史
憶昔對坐龍華樹下。一別二十余年。人世幻夢。于此足觀矣。貧道向沈幻網。荷蒙法王正令。以金剛寶劍。而揮裂之。不然。何以有今日。是故彌感 聖恩不淺也。年來瘴鄉兀坐窮廬。惟以楞伽究祖師心印。所幸智竭情枯。于此法門。頗有一線之路。隨所遊目自心境界。筆而記之。不覺墮增益障。意將以此爲報恩地。久耽下劣。慧目未清。不識可與此法少分相應否。古人以此向上一路。遍曆百城。恨以業系不前。不能叁匝座下。謹遣侍者。持請印正。仰願慧光洞照。徹秘密嚴。大施門開。頓示寶藏。實所至望耳。
與唐抑所太史
仰辱同體真慈。多方護念。向聞炎方。真同火宅。饑馑餓殍。枕藉道路。山野私念。極境窮荒。爲道緣爐鞴。苟能假此镕冶。塵垢消亡。精真獨露。斯實 聖恩所賜。良不負此生平。適足以報知己耳。又豈敢以逐境生情。重取法門之玷。幸爲謝諸故人。仰惟照攝。更願以道自重自愛。
與王衷白太史
嘗謂一切聖凡。皆依如幻業力而得住持。則去來起止。聚散隱顯。無非夢事。今山野萬裏之行。良足證之。在智光圓照不隔寸絲。妄想瞥興。淼漭雲天。蓋不知何方何地。所雲情生智隔。想變體殊。非虛言也。山野仰藉慈被。諸凡無恙。惟粵中連遭饑馑。乍冒炎蒸。蹈湯赴火。誠可爲喻。山野諸所堪忍。惟以幻化浮身。難禁銷铄。恐即填溝壑。不能再瞻天日。幸爲謝諸故人。努力以道自重。玉磐諸公。不及別裁。惟慈遠攝。
又。
世相空花。衆生顛倒。所搖目者。惟智眼明見。端然寂滅之境耳。想別來密證之功。已深入無際。聞之菩提所緣。緣諸苦趣。憶昔長安。深夜燈前一見。忽若再生。觀座下驚喜之狀。足知未見之心。與別後之懷耳。古人雖雲以理折情。若情與理。則大有不可折者。此其同體之悲。入于真知之境。如月印寒潭。人臨寶鏡。自不能逃其形像耳。王城比來法社零落。知己星散。能無寂寞乎。洞觀近日入都。想重見故人。心相印可。自有不能言者矣。下劣年來處此瘴鄉。所托光攝。四大清涼。無諸熱惱。昔談淨穢隨心。苦樂在己。今實證之。以法界海慧照之。則又了無陳迹矣。
與高司馬
承垂情遺草。尤辱知己之真。可稱千載旦暮之遇。第山野人匪戴發。言不關風。竊恐有玷明德耳。自惟早棄筆研。志探玄理。窮究性原者有年。至若詩文。原非本業。即有一二口頭語。慨以應化之迹。殊非作者擅場也。惟禅門著述。頗有數部草創。俟此行南中荷戈之暇。緝集成編。寄請印正。傥其半偈可投。幸附不朽。則法施之隆。未必不自長者真心流出也。
與曾見臺太宰
往者同江雪夜。一夕千秋。臨別教言。泰山九鼎。不獨感道義情真。實荷慈悲慨切。令此枯朽。得植根株于炎方瘴海之閑。不爲境風搖奪者。皆仗老居士一語之力也。恭聞法體日益康健。此天佐以黃發耆頤之福。願加珍衛。慎起居。節飲食。省思寡慮。此爲太上延年之術。第念佛一門。尤爲晚年凝神極樂之秘訣。出世之上策也。惟翁居人臣之極。而世間相。已視如浮塵矣。其出世之功。傥稍留心于此。未必不爲此生究竟樂地也。
與王性海大行
廬陵米價。竟無可酬。淨土勝緣。業已深結。承禅悅飽餐。當不負空生托缽也。別後抵戍所。其地瘴煙。複逢饑馑。惟此苦趣。觸目心悲。痛徹骨髓。恨不能遍身毛孔。一一如空。流出利生四事耳。斯實與貧道菩提分法。爲增上緣。承以楞伽見委。俟幻軀得所。暫息塵勞。定當窮神。必不負囑累因緣耳。
又。
前北來僧幹峰。已托問訊。並致楞伽筆記。奉求印可。惟法屬有緣。事如有待。此經入震旦千有余年。況經叁譯之手。自昔弘法諸師。若清涼圭峰不少其人。所注疏者。汗牛充棟。而獨不及此。使達磨心印。暗而不彰。以至今日。被座下拈出。于急流中一語拶破。入山野鈍根之手。播弄一番。誠非小小因緣也。豈與座下同受靈山之囑。將鼓簧此法。以救末代之弊耶。不然何以有此難思之事乎。就中不知究竟何如。一旦以此大寶。和盤托出。光照人天。未必不假神力也。願指點瑕疵。如奪秦庭之璧。是在座下勇健耳。
與傅金沙侍禦
念此萬裏之行。得盛使周旋。直登彼岸。何莫而非法力。此感不容聲矣。自入瘴鄉。心知罪狀。日夜精勤忏悔。不敢上負 聖恩。辜知己。坐毒霧中。以法爲懷。日夜無懈。頃幹峰上人來。幸接法音。喜不可言。具聞 聖心。有此回向。*輪大轉。光被海宇。而玄樞默運。仗智力居多。慶躍何如。旃檀如來。下劣荷擔。艱難之狀。種種不能委悉。今蒙大悲手眼。拔出沈淪。使法身不迷。而下劣之心。即得解脫。無複成佛之想矣。又何以來去見如來。住相爲布施哉。種種因緣而求佛道。皆分內事。第恐當面錯過耳。
又。
惟如來出世。本非一種因緣。必感應道交。機宜冥會而後現。豈獨佛界然哉。法法皆爾。以旃檀如來一事觀之。實有不可思議者存焉。但佛如來。出于山野未來之前。座下出于山野既放之後。然此佛事。非山野無以成始。非座下無以成終。谛視此段因緣。若落衆生手。則不免于枯木朽株。竟入丹霞火爐。即墮落長老須眉。又複何益。又安能現身兜率。降迹皇城。使無量人天發希有心。作苦海之津梁耶。以此而觀諸法。蓋不可以…
《憨山老人夢遊集第11-15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