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出世以来。乃至末后垂手之际。未尝一念舍护法心。度生之事业也。比虽顺世无常。随乎幻化。而法身体坚。即三灾弥纶。湛然常住。不独社稷之勋。泽及亿世。而法门之功。当与须弥共峙矣。呜呼。法幢既折。四众何依。一利大檀。谁许白牛之驾。悲在法门。实能令人痛绝也。所幸居士为克家之子。不独世其世家。而亦世其出世家声也。所悲在彼。所喜在此耳。山野远处遐荒。身婴罪地。恨不能持瓣香。诣龛室。作梵呗以赞功德。而此一念。业已飞越碧海长天矣。遥持半偈。以供真前。想在寂光。必欢喜摄受。愿居士念此片心。聊引侍者。代绕三匝于座下。幸无以荒唐而拒之也。
与汪仲嘉
忆往昔从贤伯仲游。尚在儿童。一别三十余年。不知日月向何去。顷贫道以业风吹堕罗刹鬼国。昨南来真州。蓦地相逢。恍然如梦。以情视之。不无悲慨。以法眼观之。自不见有丝毫去来动静也。贫道坐此瘴乡。一息千日。若从前造道如此。可不让古人。今将总洗前愆。不敢不勉力自策。故于荷戈之际。力究此心。始知从前知见。多落光影门头。苟不蒙 圣恩。大施钳锤。安知有今日事。回观 天子爪牙。不险于黄檗拄杖。愧钝根不若临济。当下三拳一掌耳。
与管东溟佥宪
忆昔山楼对坐。每听玄论。是时尚在颛蒙。虽不知维摩室中之秘。盖亦心知其为不思议人也。别来三十余年。谓如食顷。信乎如来出世。始终不出刹那际三昧也。贫道每自克责。徒生斯世。枉入空门。虽有志齐古人。然恨不得古之知识。如临济德山云门诸老。为之师匠模范。即能以般若之火。镕佛性之金。而欲求为真正佛祖面目者。盖亦难矣。是以二十余年。苦切山林。个中未敢轻放一线。种种幻化之缘。举皆空中佛事。亦未肯以空华翳目。此一念孤光。惟有如来神通天眼。尽知尽见者。是可与知己者道耳。顷荷诸佛神力哀怜。而以不思议事摄之。贫道一遭世变。即私自欣。谓铁围重关。非此钳锤。不足以摧碎之也。爰自历难以来。独以金刚正眼视之。从始至今。就中欢喜之心。不减平昔。且日益过之。所以弥感 圣慈。深荷佛力。此心又惟佛可知也。贫道常谓。古今异代。圣凡异路。然虽出处不同。事行各别。亦各有其志。莫不因言宣志。即事见心。易演于羑里。骚发于江濆。道德著于出关。南华作于遁世。是虽性情殊途。而志则一致。举皆心假言诠。志藉事表。若夫贫道者。自知习气所钟。钟于忠义。居常私念。丈夫处世。既不能振纲常。尽人伦。所幸身托袈裟。即当为法王忠臣。慈父孝子。所以三十年来。苦切此事。至若千尺寒岩。万年冰雪中。彻骨彻心。[陟*頁]一生九死者。又不止今日事也。所恨历劫习气。欲顿尽于一世。固其所难。要且自知妙悟。万不敢望于古人。而此一念精真。即穷劫不退。此非妄语。痛念生此末法浇漓之世。偶被业风吹扇。好事者。即以法门人数口之。愧理不充。行不备。不足以取信天下后世。复遭此逆缘。类堕俗数。其迹既眇。其心益微。尤难见信于一时。至若生死大事。实在己躬。报佛深恩。宁无有地。闻之人子之事亲也。以不辱其身谓之孝。今贫道断发毁形。既不能为世间孝子。而罹罪辱行。又不足以终出世事业。真僧俗两失之矣。岂不虚此生哉。实欲于九鼎一丝之秋。以程婴公孙杵臼之心。匡持佛祖之命脉。庶不失为法王之忠臣。是故当捶楚之余。掷此瘴疠之地。不敢一息忘于度生之事。一入瘴乡。不数日即以楞伽为佛事。三年之内。手著诸书。在干戈壁垒闲。不敢一息懈怠。所以急欲了此公案者。自念久居塞北。走尽天南。人闲极品炎寒。俱已备历。顾此蕞尔之躯。何当受此烧煮。志有待而形已消。日虽长而生已短。苟不努力强持一息。以法为命。诚恐一旦委填沟壑。即与草木同枯朽矣。况一失人身。万劫难复。傥或缘差异路。换面改头。即欲以今日之身。作今日之事。持今日之言。求正今日之知识。岂可复得。是以不知羞惭。亦不计其可否。但任因缘而就。傥一言有契佛祖之心。当知音之赏。则夕死亦足。何暇顾雌黄。审得失。以适众口之辨哉。明公知我者。其不以我妄乎。闻之惟圣人能通天下之志。适众人之情。未闻天下能通圣人之志。众人能适圣人之情者也。但禀于心。不假于外耳。细诵来教。溢美过情。深感护法精心。悲在同体。不敢以世谛量也。即荷尊慈。所以属望于下劣者。正如哑人吃黄柏。难以吐露向人。或于楞伽案头。幸一印正。则千里觌面。夫复何云。第不审未死之年。可能接足承愿。如今日之谈否。
与冯具区太史
忆昔对坐龙华树下。一别二十余年。人世幻梦。于此足观矣。贫道向沉幻网。荷蒙法王正令。以金刚宝剑。而挥裂之。不然。何以有今日。是故弥感 圣恩不浅也。年来瘴乡兀坐穷庐。惟以楞伽究祖师心印。所幸智竭情枯。于此法门。颇有一线之路。随所游目自心境界。笔而记之。不觉堕增益障。意将以此为报恩地。久耽下劣。慧目未清。不识可与此法少分相应否。古人以此向上一路。遍历百城。恨以业系不前。不能三匝座下。谨遣侍者。持请印正。仰愿慧光洞照。彻秘密严。大施门开。顿示宝藏。实所至望耳。
与唐抑所太史
仰辱同体真慈。多方护念。向闻炎方。真同火宅。饥馑饿殍。枕藉道路。山野私念。极境穷荒。为道缘炉鞴。苟能假此镕冶。尘垢消亡。精真独露。斯实 圣恩所赐。良不负此生平。适足以报知己耳。又岂敢以逐境生情。重取法门之玷。幸为谢诸故人。仰惟照摄。更愿以道自重自爱。
与王衷白太史
尝谓一切圣凡。皆依如幻业力而得住持。则去来起止。聚散隐显。无非梦事。今山野万里之行。良足证之。在智光圆照不隔寸丝。妄想瞥兴。淼漭云天。盖不知何方何地。所云情生智隔。想变体殊。非虚言也。山野仰藉慈被。诸凡无恙。惟粤中连遭饥馑。乍冒炎蒸。蹈汤赴火。诚可为喻。山野诸所堪忍。惟以幻化浮身。难禁销铄。恐即填沟壑。不能再瞻天日。幸为谢诸故人。努力以道自重。玉磐诸公。不及别裁。惟慈远摄。
又。
世相空花。众生颠倒。所摇目者。惟智眼明见。端然寂灭之境耳。想别来密证之功。已深入无际。闻之菩提所缘。缘诸苦趣。忆昔长安。深夜灯前一见。忽若再生。观座下惊喜之状。足知未见之心。与别后之怀耳。古人虽云以理折情。若情与理。则大有不可折者。此其同体之悲。入于真知之境。如月印寒潭。人临宝镜。自不能逃其形像耳。王城比来法社零落。知己星散。能无寂寞乎。洞观近日入都。想重见故人。心相印可。自有不能言者矣。下劣年来处此瘴乡。所托光摄。四大清凉。无诸热恼。昔谈净秽随心。苦乐在己。今实证之。以法界海慧照之。则又了无陈迹矣。
与高司马
承垂情遗草。尤辱知己之真。可称千载旦暮之遇。第山野人匪戴发。言不关风。窃恐有玷明德耳。自惟早弃笔研。志探玄理。穷究性原者有年。至若诗文。原非本业。即有一二口头语。慨以应化之迹。殊非作者擅场也。惟禅门著述。颇有数部草创。俟此行南中荷戈之暇。缉集成编。寄请印正。傥其半偈可投。幸附不朽。则法施之隆。未必不自长者真心流出也。
与曾见台太宰
往者同江雪夜。一夕千秋。临别教言。泰山九鼎。不独感道义情真。实荷慈悲慨切。令此枯朽。得植根株于炎方瘴海之闲。不为境风摇夺者。皆仗老居士一语之力也。恭闻法体日益康健。此天佐以黄发耆颐之福。愿加珍卫。慎起居。节饮食。省思寡虑。此为太上延年之术。第念佛一门。尤为晚年凝神极乐之秘诀。出世之上策也。惟翁居人臣之极。而世间相。已视如浮尘矣。其出世之功。傥稍留心于此。未必不为此生究竟乐地也。
与王性海大行
庐陵米价。竟无可酬。净土胜缘。业已深结。承禅悦饱餐。当不负空生托钵也。别后抵戍所。其地瘴烟。复逢饥馑。惟此苦趣。触目心悲。痛彻骨髓。恨不能遍身毛孔。一一如空。流出利生四事耳。斯实与贫道菩提分法。为增上缘。承以楞伽见委。俟幻躯得所。暂息尘劳。定当穷神。必不负嘱累因缘耳。
又。
前北来僧干峰。已托问讯。并致楞伽笔记。奉求印可。惟法属有缘。事如有待。此经入震旦千有余年。况经三译之手。自昔弘法诸师。若清凉圭峰不少其人。所注疏者。汗牛充栋。而独不及此。使达磨心印。暗而不彰。以至今日。被座下拈出。于急流中一语拶破。入山野钝根之手。播弄一番。诚非小小因缘也。岂与座下同受灵山之嘱。将鼓簧此法。以救末代之弊耶。不然何以有此难思之事乎。就中不知究竟何如。一旦以此大宝。和盘托出。光照人天。未必不假神力也。愿指点瑕疵。如夺秦庭之璧。是在座下勇健耳。
与傅金沙侍御
念此万里之行。得盛使周旋。直登彼岸。何莫而非法力。此感不容声矣。自入瘴乡。心知罪状。日夜精勤忏悔。不敢上负 圣恩。辜知己。坐毒雾中。以法为怀。日夜无懈。顷干峰上人来。幸接法音。喜不可言。具闻 圣心。有此回向。*轮大转。光被海宇。而玄枢默运。仗智力居多。庆跃何如。旃檀如来。下劣荷担。艰难之状。种种不能委悉。今蒙大悲手眼。拔出沉沦。使法身不迷。而下劣之心。即得解脱。无复成佛之想矣。又何以来去见如来。住相为布施哉。种种因缘而求佛道。皆分内事。第恐当面错过耳。
又。
惟如来出世。本非一种因缘。必感应道交。机宜冥会而后现。岂独佛界然哉。法法皆尔。以旃檀如来一事观之。实有不可思议者存焉。但佛如来。出于山野未来之前。座下出于山野既放之后。然此佛事。非山野无以成始。非座下无以成终。谛视此段因缘。若落众生手。则不免于枯木朽株。竟入丹霞火炉。即堕落长老须眉。又复何益。又安能现身兜率。降迹皇城。使无量人天发希有心。作苦海之津梁耶。以此而观诸法。盖不可以…
《憨山老人梦游集第11-15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