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心。了無一物。是爲信解。若參究。一旦明本有。是爲悟解。此叁皆名見地。但依他解。多落知見障。信解如此。亦要操修以臻實證。其悟解雖一念頓悟。尚有無始微細惑障。亦要淨除。是叁種見地雖貴。若不行履。終難究竟。今古人所貴見地者。但就根器爲本。非金不行履。古人一期之語。不可作實法會也。
五。問古人雲參究。在搬柴運水行腳處參。今之學者。要在靜坐。參功有力。若在四威儀中。與物交接。心念紛飛。話頭沈沒。若惟靜坐。又違古人操履。若與物交。終日散心。如何令學人日用中。動靜無違也。
答。古人做工夫。要在行住坐臥。四威儀中看取。不是教你死死枯坐也。以初入禅。心多散動。姑就靜坐攝心。其實要將靜中做的。去動處驗看如何。若用心綿密。自然動靜如一。打成一片矣。今對境心念紛飛。是于話頭全不得力。豈真參之人耶。爲今只要話頭得力。不拘動靜。自然不被他轉矣。
六問又經雲。心佛衆生。叁無差別。又雲。佛界等。衆生界等。又雲。度盡衆生。方成佛道。若生佛平等。佛無度生之義。如何度盡衆生。方成佛道。若佛菩薩。度盡衆生。佛界似乎漸增。衆生界似乎漸減。雲何謂生佛平等耶。
答。心佛衆生。本來平等。以衆生是佛心中之衆生。故佛度自心之衆生。若衆生相空。是爲度盡衆生。即成自心之佛。縱一心盡作衆生。乃衆生自作自心之衆生。而佛界不減。縱衆生界盡。只是消得各各衆生界。以心平等故。而佛亦不增。佛觀衆生界空。若衆生自心不空。則衆生亦不減。譬如長空雲屯霧暗。而空亦不減。雲散霧消。而空亦不增。雖終日暗。終日消。而空體湛然。此則佛界豈有增減耶。
答大潔六問
一問持律曰初學。不知持律。恐舉動即錯。受有次第。決無莽獵。然其閑大小區乘。權實應用。雖根因利鈍。機隨淺深。不無弊端。幸提軌則。使利者仰遵。而鈍者拓武乎。
答。佛所設戒。律部載之詳矣。本意爲衆生有八萬四千煩惱。故設八萬四千律儀。爲對病之藥。欲令煩惱病除。法身清淨。因機有大小。故戒有叁品。曰沙彌十戒。比丘二百五十戒。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。以沙彌比丘二種戒。乃因事而設。名爲遮戒。謂遮止過非。雖大小同遵。而多爲小乘。但執身不行。有能執心不起者。即爲大乘。亦在事相戒。至若梵網經所說。十重四十八輕戒。名爲性戒。乃我本師盧舍那報佛所說。諸佛心地法門。名金剛寶戒。命釋迦文佛。展轉傳化。所言性戒者。謂了達自性清淨。本來無染。頓悟本有清淨法身。性自具足。故名爲戒。經雲若人受佛戒。即入諸佛位。故釋迦四十九年所說者。但傳此戒法而已。末後拈華所示者。亦示此戒性而已。曆代祖師所悟者。亦圓此戒光而已。故觀一切衆生。佛性種子。本來平等。以同具平等法身故。以佛性而觀衆生。則凡起一念殺盜淫妄。乃至說四衆過。自贊毀他。謗叁寶者。即斷佛慧命。與殺佛無異矣。故列十重之科。若以平等法身而觀衆生。則無可殺盜淫妄。乃至毀謗者。以乃圓滿頓戒。然所重者。獨在佛性種子。即佛之慧命故。不獨上根利智能受。即黃門二根。淫男淫女。乃至鬼神。但解法師語者。皆堪受之。只要信一切衆生佛性種子。即是平等法身。苟能作如是觀。則于一切日用現前所遇境界。盡是戒光明地。如此不獨執身不行。而于殺盜淫妄。觸目念念佛性現前。則頓化爲光明聚矣。又豈特執心不起而已耶。然持之之法。在遮戒固難。端在檢束叁業。製伏過非。唯此性戒實難。要以一片金剛心。持之勿失。但一念昧卻。即全身墮落。豈細事哉。故華嚴十信初心。持此戒者。說淨行品一百二十大願。則日用無滲漏處。尚隨事相。至若十住初心。持此戒者。有梵行品。審觀離相。便是持此戒之方法也。初機常持此二品經。則久久自然相應矣。所雲弊者。在遮戒有執相。自是多我慢自高。憎毀戒者之弊。持性戒者。有未得謂得。縱放任情。認賊爲子之弊。祛此二端。無問利鈍。皆名真持戒者。
二問參禅曰。守律而不如自性。終屬颟顸。欲求見性。無過參究。其閑疑悟交關。子賊難判。幸垂永鑒。免墮迷坑。
答。佛說沙門所習。戒定慧叁學。然律即戒學。其參究即定學也。惟教中所設定學。乃叁觀妙門。爲悟心之捷徑。後因禅道東來。重在直指單傳見性爲禅。而不言定。然禅即定也。初達磨示二祖。只是個覓心了不可得。名爲頓悟。乃至六祖。只是教人不思善不思惡。那個是自己本來面目。即此返求自心。便是參究工夫。初無看話頭下疑情之說。後至黃蘖以下。乃教人看話頭。以古人一則公案爲本參。相傳爲實法。及至今時。師家教人。但參公案。不究自心。因此疑誤多人。故今參禅者多。未有得正知見者。且又自以參禅毀教。蓋爲非真參禅也。殊不知古人爲學人難入。特以一期方便權宜。只要人識自本心耳。佛祖豈有二心耶。殊不知提話頭。堵截意根。不容一念生滅遷流。即是入定要門。而今別作奇特想。故多自誤耳。唯今參究。不可無話頭。以初心散亂難製。要此作巴鼻。當未提時。須要先持身心。內外一齊放下。放到無可放處。從此緩緩。極力提起話頭。返看起處。從何處起。畢竟是個甚麼。因未明見自心。故下疑情雲。如何是我自己本命元辰。如此追求。是名參究。要念念不昧。心心不移。日夜靠定。廢寢忘餐。忽然冷灰豆爆。本體一念現前。是謂悟自本心。到此依然只是舊時人。更無一毫奇特處。若得一念歡喜。便自爲足。是名認賊爲子矣。何況作種種知見。說偈說頌。爲奇貨耶。切不可墮此魔網。
叁問公案曰。話頭破碎後。一千七百葛藤。勢如破竹。然一則稍訛。一齊雲霧。從前破碎。方信鬼關。不識此弊。而掉弄精魂。叁途潛伏矣。
答。學人果能明見自心。到不疑之地。則與十方諸佛。曆代祖師。一個鼻孔出氣。又說甚公案不公案。此事不是初機分上事。且姑置之。不必在念。
四問印教曰。不向教上印證者。不得正知見。此和尚舊訓也。然義路是宿習。宿習難消。如油入面。萬一印處。有一絲意識。則悟者轉落陰魔。資發邪見。爲害匪細。幸揭關頭。
答。老人尋常要修行人。以教印心者。謂是爲自己所知所見。一向無明眼人。指示邪正。要以佛經印正。如棱嚴棱伽圓覺經中。所說皆禅定工夫。悟心之要。將自心對照看。如佛所說。不如佛說。故雲。以聖教爲明鏡。照見自心。不是將經中玄妙言句。回爲己解也。如子所問者。正不知話頭落處也。至若吾人種種心病。唯佛披露殆盡。如棱嚴七趣升沈之狀。五十種陰魔之形。棱伽外道二乘之邪見。非佛細說。又何從而知懼耶。吾所謂印心者此耳。只要以教照心。不在義路。不義路至。若宿習種種。又不止義路也。
五問闡教曰。法布施者大。法供養者最。因悟印教。即印闡教。似乎契佛知見。大轉*輪。然悟非真悟。以印自信。印非真印。以闡自任。抹卻諸注。獨逞己明。是獅是狐。易于自慁。是闡是謗。難于自知。幸垂精判。永奉蓍龜。
答。爲佛弟子。念佛恩難報。唯有替佛傳法。爲真報恩者。故古之宏法諸師。有叁種不同。一自悟本性。妙契佛心。于佛言教。如從自己胸中流出。四辯無礙。且又深入教海。波瀾浩瀚。如清涼圭峰。天臺諸大祖師是也。二雖未悟自心。依佛言教。印定自心。廣探教海。如所解說。不謬佛意。此雖未超言象。而不敢妄以己見縱談。依教敷演。如從前諸大法師是也。叁有夙習般若種子。如有禅定工夫。自明己心。妙契佛意。但未廣涉多聞。而正見不謬。雖有以淺爲深之過。而無謗法之愆。其所宏揚。皆以法施爲心。不求世閑名利恭敬。如昔溫陵寂音諸老是也。此皆法施之大者。至有聰明利根。但恃己見爲得。排斥古今。縱口橫談。唯以宏法爲利者。此則不唯破壞佛法。抑且誤墮後人。如是豈可以闡法稱乎。此了然易見。不問可知。
六問頌古曰。古人悟後。頌古如描畫虛空。不落色相。今人悟未能徹。辄易頌古。句出詩想。機同滑稽。以爲悟語悟境。脍炙人口。一轉墮狐。恬不知懼。此末法流弊乎。吾輩易失此坑。幸發針砭。普荷深慈。
答。頌古從上有之。不過發揮古人作略。聊示門庭施設。以彰大機大用。且出自己。縱奪殺活之手。非徒矢口縱情。構畫爲得也。此頌古闡教二事。皆非初機所急。何須預設。古德雲。但得了悟自心。不愁不會說法。如是初心。唯以究心。求明己躬大事爲急。切不可懷此見也。吾人苟能了悟自心。縱不闡教。不頌古。亦是真實出家。不負在袈裟下也。
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十二
法語
寂照铠公請益八則
問經雲。無礙清淨慧。皆由禅定生。如何南嶽謂馬祖曰。若學坐禅。禅非坐臥。若學作佛。佛非定相。于無住法。不應取舍。此二說若爲是非。
答。祖師門下。不論坐禅作佛。只貴見性。若見自性。了了分明。自無取舍。才有取舍。便落是非。
問圓覺經雲。我今四大。所謂堅濕暖動。各還地水風火。故曰四大各離。今者妄身。當在何處。未審此身未死各離耶。抑死後各離耶。
答。要未死前撇得下。故臨行不被他累。及至臨時。要離如生龜脫殼。難之難矣。古人道。閑時做下忙時用。正謂此耳。
問棱嚴經雲。阿難白佛言。本發心路。從何攝伏。入佛知見。佛言。汝等若欲入佛知見。應當審觀因地發心。與果地覺。爲同爲異。若于因地。以生滅心爲本修因。而求佛乘不生不滅。無有是處。未審即今爲出生死。參禅學道。是生滅心否。
答。學人參禅。先斷生滅心。及發明時。乃見不生滅性。若以生滅心參。但逐妄想流轉。非參究也。
問百丈海禅師曰。參見善知識。求覓一知半解。是善知識魔。生語見故。若發四宏誓願。願度一切衆生盡。然後成佛。是菩薩法智魔。誓願不相舍故。若持齋戒。修禅學慧。是有漏善根。縱然坐道場成正等覺。…
《憨山老人夢遊集第11-15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