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憨山老人梦游集第11-15卷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心。了无一物。是为信解。若参究。一旦明本有。是为悟解。此三皆名见地。但依他解。多落知见障。信解如此。亦要操修以臻实证。其悟解虽一念顿悟。尚有无始微细惑障。亦要净除。是三种见地虽贵。若不行履。终难究竟。今古人所贵见地者。但就根器为本。非金不行履。古人一期之语。不可作实法会也。

   五。问古人云参究。在搬柴运水行脚处参。今之学者。要在静坐。参功有力。若在四威仪中。与物交接。心念纷飞。话头沉没。若惟静坐。又违古人操履。若与物交。终日散心。如何令学人日用中。动静无违也。

   答。古人做工夫。要在行住坐卧。四威仪中看取。不是教你死死枯坐也。以初入禅。心多散动。姑就静坐摄心。其实要将静中做的。去动处验看如何。若用心绵密。自然动静如一。打成一片矣。今对境心念纷飞。是于话头全不得力。岂真参之人耶。为今只要话头得力。不拘动静。自然不被他转矣。

   六问又经云。心佛众生。三无差别。又云。佛界等。众生界等。又云。度尽众生。方成佛道。若生佛平等。佛无度生之义。如何度尽众生。方成佛道。若佛菩萨。度尽众生。佛界似乎渐增。众生界似乎渐减。云何谓生佛平等耶。

   答。心佛众生。本来平等。以众生是佛心中之众生。故佛度自心之众生。若众生相空。是为度尽众生。即成自心之佛。纵一心尽作众生。乃众生自作自心之众生。而佛界不减。纵众生界尽。只是消得各各众生界。以心平等故。而佛亦不增。佛观众生界空。若众生自心不空。则众生亦不减。譬如长空云屯雾暗。而空亦不减。云散雾消。而空亦不增。虽终日暗。终日消。而空体湛然。此则佛界岂有增减耶。

   答大洁六问

   一问持律曰初学。不知持律。恐举动即错。受有次第。决无莽猎。然其闲大小区乘。权实应用。虽根因利钝。机随浅深。不无弊端。幸提轨则。使利者仰遵。而钝者拓武乎。

   答。佛所设戒。律部载之详矣。本意为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。故设八万四千律仪。为对病之药。欲令烦恼病除。法身清净。因机有大小。故戒有三品。曰沙弥十戒。比丘二百五十戒。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。以沙弥比丘二种戒。乃因事而设。名为遮戒。谓遮止过非。虽大小同遵。而多为小乘。但执身不行。有能执心不起者。即为大乘。亦在事相戒。至若梵网经所说。十重四十八轻戒。名为性戒。乃我本师卢舍那报佛所说。诸佛心地法门。名金刚宝戒。命释迦文佛。展转传化。所言性戒者。谓了达自性清净。本来无染。顿悟本有清净法身。性自具足。故名为戒。经云若人受佛戒。即入诸佛位。故释迦四十九年所说者。但传此戒法而已。末后拈华所示者。亦示此戒性而已。历代祖师所悟者。亦圆此戒光而已。故观一切众生。佛性种子。本来平等。以同具平等法身故。以佛性而观众生。则凡起一念杀盗淫妄。乃至说四众过。自赞毁他。谤三宝者。即断佛慧命。与杀佛无异矣。故列十重之科。若以平等法身而观众生。则无可杀盗淫妄。乃至毁谤者。以乃圆满顿戒。然所重者。独在佛性种子。即佛之慧命故。不独上根利智能受。即黄门二根。淫男淫女。乃至鬼神。但解法师语者。皆堪受之。只要信一切众生佛性种子。即是平等法身。苟能作如是观。则于一切日用现前所遇境界。尽是戒光明地。如此不独执身不行。而于杀盗淫妄。触目念念佛性现前。则顿化为光明聚矣。又岂特执心不起而已耶。然持之之法。在遮戒固难。端在检束三业。制伏过非。唯此性戒实难。要以一片金刚心。持之勿失。但一念昧却。即全身堕落。岂细事哉。故华严十信初心。持此戒者。说净行品一百二十大愿。则日用无渗漏处。尚随事相。至若十住初心。持此戒者。有梵行品。审观离相。便是持此戒之方法也。初机常持此二品经。则久久自然相应矣。所云弊者。在遮戒有执相。自是多我慢自高。憎毁戒者之弊。持性戒者。有未得谓得。纵放任情。认贼为子之弊。祛此二端。无问利钝。皆名真持戒者。

   二问参禅曰。守律而不如自性。终属颟顸。欲求见性。无过参究。其闲疑悟交关。子贼难判。幸垂永鉴。免堕迷坑。

   答。佛说沙门所习。戒定慧三学。然律即戒学。其参究即定学也。惟教中所设定学。乃三观妙门。为悟心之捷径。后因禅道东来。重在直指单传见性为禅。而不言定。然禅即定也。初达磨示二祖。只是个觅心了不可得。名为顿悟。乃至六祖。只是教人不思善不思恶。那个是自己本来面目。即此返求自心。便是参究工夫。初无看话头下疑情之说。后至黄蘖以下。乃教人看话头。以古人一则公案为本参。相传为实法。及至今时。师家教人。但参公案。不究自心。因此疑误多人。故今参禅者多。未有得正知见者。且又自以参禅毁教。盖为非真参禅也。殊不知古人为学人难入。特以一期方便权宜。只要人识自本心耳。佛祖岂有二心耶。殊不知提话头。堵截意根。不容一念生灭迁流。即是入定要门。而今别作奇特想。故多自误耳。唯今参究。不可无话头。以初心散乱难制。要此作巴鼻。当未提时。须要先持身心。内外一齐放下。放到无可放处。从此缓缓。极力提起话头。返看起处。从何处起。毕竟是个甚么。因未明见自心。故下疑情云。如何是我自己本命元辰。如此追求。是名参究。要念念不昧。心心不移。日夜靠定。废寝忘餐。忽然冷灰豆爆。本体一念现前。是谓悟自本心。到此依然只是旧时人。更无一毫奇特处。若得一念欢喜。便自为足。是名认贼为子矣。何况作种种知见。说偈说颂。为奇货耶。切不可堕此魔网。

   三问公案曰。话头破碎后。一千七百葛藤。势如破竹。然一则稍讹。一齐云雾。从前破碎。方信鬼关。不识此弊。而掉弄精魂。三途潜伏矣。

   答。学人果能明见自心。到不疑之地。则与十方诸佛。历代祖师。一个鼻孔出气。又说甚公案不公案。此事不是初机分上事。且姑置之。不必在念。

   四问印教曰。不向教上印证者。不得正知见。此和尚旧训也。然义路是宿习。宿习难消。如油入面。万一印处。有一丝意识。则悟者转落阴魔。资发邪见。为害匪细。幸揭关头。

   答。老人寻常要修行人。以教印心者。谓是为自己所知所见。一向无明眼人。指示邪正。要以佛经印正。如棱严棱伽圆觉经中。所说皆禅定工夫。悟心之要。将自心对照看。如佛所说。不如佛说。故云。以圣教为明镜。照见自心。不是将经中玄妙言句。回为己解也。如子所问者。正不知话头落处也。至若吾人种种心病。唯佛披露殆尽。如棱严七趣升沈之状。五十种阴魔之形。棱伽外道二乘之邪见。非佛细说。又何从而知惧耶。吾所谓印心者此耳。只要以教照心。不在义路。不义路至。若宿习种种。又不止义路也。

   五问阐教曰。法布施者大。法供养者最。因悟印教。即印阐教。似乎契佛知见。大转*轮。然悟非真悟。以印自信。印非真印。以阐自任。抹却诸注。独逞己明。是狮是狐。易于自慁。是阐是谤。难于自知。幸垂精判。永奉蓍龟。

   答。为佛弟子。念佛恩难报。唯有替佛传法。为真报恩者。故古之宏法诸师。有三种不同。一自悟本性。妙契佛心。于佛言教。如从自己胸中流出。四辩无碍。且又深入教海。波澜浩瀚。如清凉圭峰。天台诸大祖师是也。二虽未悟自心。依佛言教。印定自心。广探教海。如所解说。不谬佛意。此虽未超言象。而不敢妄以己见纵谈。依教敷演。如从前诸大法师是也。三有夙习般若种子。如有禅定工夫。自明己心。妙契佛意。但未广涉多闻。而正见不谬。虽有以浅为深之过。而无谤法之愆。其所宏扬。皆以法施为心。不求世闲名利恭敬。如昔温陵寂音诸老是也。此皆法施之大者。至有聪明利根。但恃己见为得。排斥古今。纵口横谈。唯以宏法为利者。此则不唯破坏佛法。抑且误堕后人。如是岂可以阐法称乎。此了然易见。不问可知。

   六问颂古曰。古人悟后。颂古如描画虚空。不落色相。今人悟未能彻。辄易颂古。句出诗想。机同滑稽。以为悟语悟境。脍炙人口。一转堕狐。恬不知惧。此末法流弊乎。吾辈易失此坑。幸发针砭。普荷深慈。

   答。颂古从上有之。不过发挥古人作略。聊示门庭施设。以彰大机大用。且出自己。纵夺杀活之手。非徒矢口纵情。构画为得也。此颂古阐教二事。皆非初机所急。何须预设。古德云。但得了悟自心。不愁不会说法。如是初心。唯以究心。求明己躬大事为急。切不可怀此见也。吾人苟能了悟自心。纵不阐教。不颂古。亦是真实出家。不负在袈裟下也。

 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十二

   法语

   寂照铠公请益八则

   问经云。无碍清净慧。皆由禅定生。如何南岳谓马祖曰。若学坐禅。禅非坐卧。若学作佛。佛非定相。于无住法。不应取舍。此二说若为是非。

   答。祖师门下。不论坐禅作佛。只贵见性。若见自性。了了分明。自无取舍。才有取舍。便落是非。

   问圆觉经云。我今四大。所谓坚湿暖动。各还地水风火。故曰四大各离。今者妄身。当在何处。未审此身未死各离耶。抑死后各离耶。

   答。要未死前撇得下。故临行不被他累。及至临时。要离如生龟脱壳。难之难矣。古人道。闲时做下忙时用。正谓此耳。

   问棱严经云。阿难白佛言。本发心路。从何摄伏。入佛知见。佛言。汝等若欲入佛知见。应当审观因地发心。与果地觉。为同为异。若于因地。以生灭心为本修因。而求佛乘不生不灭。无有是处。未审即今为出生死。参禅学道。是生灭心否。

   答。学人参禅。先断生灭心。及发明时。乃见不生灭性。若以生灭心参。但逐妄想流转。非参究也。

   问百丈海禅师曰。参见善知识。求觅一知半解。是善知识魔。生语见故。若发四宏誓愿。愿度一切众生尽。然后成佛。是菩萨法智魔。誓愿不相舍故。若持斋戒。修禅学慧。是有漏善根。纵然坐道场成正等觉。…

《憨山老人梦游集第11-15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