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憨山老人梦游集第11-15卷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度恒沙数人。尽证辟支佛果。是善根魔。起贪著故。若于诸法。都无贪染。禅理独存。甚深禅定。更不升进。是三昧魔。久耽玩故。今参禅学道者。如何出得此魔。入正修行路。

   答。诸修行人。只为心见不忘。故动随魔网。若心见消忘。则佛亦不立。

   问破四大五阴执。有先后否。

   答。教说五阴渐破。必先破色阴。若参禅打破漆桶。则先破识阴。识阴既破。则四大无依。故如割水吹光。了不相触。

   问金刚四句。古今未有明言者。或指色声香等为四句。或指眼耳鼻舌四句。或指诸相非相等。或指有谛无谛等。至天亲则曰。吾升兜率陀天。请益慈氏。则曰。无我相。无人相。无众生相。无寿者相是也。六祖则曰。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是也。双林大士又曰。经中持四句。应当不离身。愚人看似梦。智者见惟真。自古迄今。不曾有定辞何也。

   答。佛说般若。如雪山众草。件件是药。拈来便用。必定除疾。故古人指出何为四句者。各拈雪山一茎草耳。

   问古人云。直得纯清绝点。犹是真常流注。直得无一法当情。犹遭仰山检点。直得通身是照。犹在衲僧家垂手。直得七佛已前。威音那畔荐取。犹是话会在。今之学者。果到此境界否。

   答。古人垂语。只是怕人落在途路边。学人纵到此。亦是途路边事。况未到此。便开口说禅。总是欺心。

   问圜悟大师曰。有祖以来。唯务单传直指。以言遣言。以机夺机。以毒攻毒。以用破用。所以支分派别。各擅家风。须是向上根器。有绍隆佛祖志。然后能深入阃奥。始可印证。舍此切宜宝秘。勿作容易。今见学者。多不审自己根器。便要参究向上事。果不论根器否。

   答。祖师取人论根器。即教中佛论种性。若不是者般种性。终是粘皮搭骨。今人根器不净。定与此事绝分。若肯留心此事。从此不退。久久可许造进。此在不定性摄。

   王芥庵朱白民请益

   问佛说顿教渐教。禅开顿门渐门。二教二门。是同是别。

   答。佛祖出世。本无法可说。然法本无说。何有顿渐差别。言顿渐者。特为机设。非干法也。然教有顿渐者。如毗卢遮那初成正觉。于菩提场说华严经。顿示平等法界心地法门。直示无遗。如日初出。先照高山。后判教者。称为圆顿法门。此佛之顿法也。然此顿法。惟被地上一类大根众生。于中行布四十二位。是即顿之渐也。其余劣根在座。如盲如聋。绝然无分。此则法虽大。而摄机不广。所谓唯有一门。而复狭小如此。岂佛说法。独为一人哉。所以现应化身。随三根施设。说三乘法。初从渐修证。所谓教之渐也。后至棱伽法华涅槃。顿示佛性种子。是为由渐而顿也。此乃教分顿渐也。其禅一门。教中处处说。菩萨六度中有禅智二度。判教菩萨。由二度开止观二门。为修行之本。此教中用顿而渐修。是禅为顿中之渐也。其达磨之禅。乃世尊末后拈华。迦叶破颜微笑。佛乃示以正法眼藏。涅槃妙心。遂为教外别传之旨。西域二十八传。达磨东来。六传曹溪。而下传灯所载诸祖。乃单传直指一心之禅。又非六度之禅可比。以此单示一心。更无别法。直下顿见自心。不属修证迷悟因果。特显佛未出世一著。是谓向上一路。名为顿教大乘。此禅之顿也。至若历代祖师。顿悟此心者。虽一言一句。一棒一喝之下。直捷了悟。此盖多世修习。般若根深。因缘时至。今日成熟。亦有今生参究。三二十年工夫。然后得悟。如此。虽顿亦从渐来。至如沩山云。学人但能一念了悟自心。识得自己本有。是名为悟。尚有无始无明。微细流注。即将悟的。净除现业流识。是名为修。非此外别有修也。以此观之。顿中未尝无渐也。予尝观棱伽。分顿渐四门。一顿顿。二顿渐。三渐顿。四渐渐。知此不可执一而论。虽顿悟。而不废渐修。佛祖之心。本无二也。

   问佛说诸经。俱是称性之谭。了义之旨。何谓达磨频赞棱伽云。此经是我心要。至黄梅则指金刚。余经有何差别耶。

   答。佛说诸大乘经。虽是称性了义之谭。即其建化门头。不离迷悟。性相对待。定要返妄归真。皆有和会。方显一真。至若棱伽一经。直指一心。虽有真妄。以示识藏即如来藏。不必和会。单显自觉圣智境界。但了自心现妄想无性。即是圣智。不用更转。即其修行。但直观自心流注。妄想现量。顿达自心。亦不立地位阶级。故判教者。名为顿教法门。是故达磨。以为心印。以此经示禅宗要诀。以此经难明。劣解难入。传至黄梅。则以金刚印心。其金刚乃八部般若之一。文有六百卷。唯此卷独合祖师心印。以般若乃入大乘之初门。正如棱严所说。菩萨以不生灭心。为本修因。而般若乃佛之根本实智。正是不生灭心也。此经以无住为宗。断疑为用。以二乘妄起众生见佛见法见。种种住著。重重起疑。此经尽拔疑根。直到不疑之地。知见消亡。不立一法。遣尽住著之心。正与宗门解粘去缚手段相同。斩断意言分别。正是宗门不许拟议。不著思惟。识情干枯。透法身向上。故黄梅以此印心。良有以也。诸经都有些黏带。独此经斩截。参禅了此。则易入耳。

   问云有如来禅。祖师禅。二禅果有同异否。香严击竹有省。呈去年穷未是穷之偈与仰山。山云。且喜师兄会如来禅。祖师禅。未梦见在。依此语。则见有如来禅。祖师禅异也。若从迦叶。传至初祖西来。祖祖相承。诸宗始祖。即是释迦。何得有异也。

   答。如来禅。祖师禅。本来无二。但如来禅。就迷中说悟。要修而后入。祖师禅。直指不属迷悟一著。不假修为。要人直下顿了自心。凡落迷悟关头。便是第二义也。所以古德云。修行即不无。其如染污何。是故宗门向上一路。须是个里人始得。棱伽四种禅中。最上一乘禅。即祖师禅。其实本无异也。若根器不净。妄逞聪明知见。把作会祖师禅。如此连如来禅。亦未梦见在。譬如贫人。妄称帝王。自取诛戮。可不惧哉。可不惧哉。

   示萧玄圃宗伯(天启癸亥冬十月初六日从此绝笔)

   入道先要了悟当人心体。本来光明广大。包含无外。弥满清净。圣凡不立。不为身心世界之所拘碍。此即向上一路。西来心印。唯此而已。既能悟彻此心。则于日用应缘。一切境界。如镜现像。来无所粘。去无踪迹。如此则凡所施作。皆从真心实际中流出。一一皆真实不朽之事业。不但与日月争光也。较彼区区迷夫妄想。机械所为者。岂可同日而语耶。此段光明。人人具足。本无欠阙。但以我见坚固。凡有所作。必以为己功。执所见为必是。是非交错。终无一定之论。所以然者。以无廓然大公之心。而欲建千秋不朽之业。难矣。

   又。

   吾人心体。本来圆满光明。即今不能顿悟。不得现前受用者。盖因无量劫来。贪嗔痴爱。种种烦恼。障蔽自心。故渐修之功。不可少耳。沩山云。学人有能一念顿悟自心。但将所悟的。净除现业流识。是名为修。不是此外别有修也。若学道人。但求顿悟便了。将谓无功可用。此则习气深潜。遇境窃发。久则流入魔界矣。然渐修之功。亦非有次第。但日用中。向未起心动念处。立定脚根。返观内照。于一念起处。即追审此一念。从何处起。追到一念生处。本自无生。则一切妄想情虑。当下冰消矣。然所忌者。无勇猛力。不能把断咽喉。不觉相续。则流而不返也。

   示周子寅(以下海印槁附)

   山居今日大众结制。海印据座。说法华经。尔时足下手书至。且有佳果。足占足下。亦法会中人。乃先得道果者。此非瓦卜也。前书云云。日业正此不爽。亦可渐入不二法门。但其中日用。头头念念。皆生灭心行。安能寂灭为乐。若求心地一段受用。更须向读书作文已了时。种种应缘处。当下著实。猛地返观内照。观此种种作为生灭之心。毕竟向何处起。即今灭向甚么处去。如此深观久久。渐入细密。若更此中。一切习气潜流处。烦恼无故生起处。著实一觑觑定。看他毕竟是何物。向何处起灭。追到扫踪绝迹处。如沸汤锅里点片雪相似。如此日用。念念不得放舍。才有丝毫一念懒堕懈怠。偷安图快活受用之心生时。此正是病根发作。便向者里。猛然剔起眉毛。不可被他缠缚住。才见缠缚。切不可和身放倒。与之打交滚也。切忌切忌。大段一声菩萨。或一声佛。死急靠定。与之厮挨。若遇种种恶习起时。即将此话头奋力提起。望空一挥。不管是魔是佛。是烦恼习气。是善恶思量。一切情尘。一齐顿断。如斩乱丝。如此做工夫。不妨读书。不妨作文。读书处。看此书读向何处寄著。作文。就看此文从何处流出。也不妨迎宾待客。吃茶吃饭。痾矢放尿。一切处。无用纤毫缝罅。如此安心。再与永嘉所说。恰恰用心时。恰恰无心用。无心恰恰用。常用恰恰无。是一般。不是一般。足下不知能信海印老人。不虚诳否。请自试看。足下傥见信不谬。始知颜子心斋三月。大为可笑。圆觉经一部。足下读熟。每日早晚。以当功课。俟来春面时。相与决择。寻常与足下书。不免稍带情识。自愧为足下未彻。非不彻。恐足下信心未彻耳。今见足下。信心渐增。日近清净。此时若不将此赤心。剜与足下。何时得彻。若足下因循不彻。则海印自彻去也。何如何如。人世可悲。斯道可悲。望足下心。更可悲耳。

   又。

   来书请益。甚是真切。但足下于空幻二字。未得谛当。故于心境。不无其碍。所以工夫难做。今为足下说破。则了然无复疑虑矣。所谓空非绝无之空。正若俗语谓傍若无人。岂傍真无人耶。第高举著眼中。不有其人耳。所谓幻者。非变怪之幻。乃有而不实之谓也。譬若市如弄筒子。撮出许多人物一般。然此筒中。本无所有。而忽然有之。虽有而非真实也。既非真实。即是本无。由本无故说空耳。故曰。譬如幻化人。非无幻化人。幻化人。非真人也。人既非真。岂不是空耶。佛说空字。乃破世人执著以为实有之谓。非绝无断灭之谓也。诚恐世人沦于断灭。复说幻字。以遣其断灭之见。是则一切身心诸法。因幻故空。由空故说如幻耳。此二…

《憨山老人梦游集第11-15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