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憨山老人梦游集第11-15卷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字相须而观。则顿见其妙。所言空。即幻有以观空。名曰真空。所谓有。乃本无之幻有。名曰妙有。由真空故。心非断灭。由妙有故。境是无生。境既无生。则心何取著。心既非断。则妄念何存。妄念不存。将何心而取境。境本是幻。将何境而牵心。斯但心不取境。而心非断灭。境不牵心。而境自如如。心境如如。于何不乐。此所谓。心本无生因境有。前境若无心亦无者。但只看破如幻不实。名曰若无。而灵心独照。妄心顿歇。名曰亦无耳。是所无者妄心耳。岂绝无真心哉。何以为妄心耶。境执著不化者是。何以为真心。不取身心境界之相。了了常知。灵然寂照者是。如此用心。有何挂碍。故曰。自心取自心。非幻成幻法。不取无非幻。非幻尚不生。幻法云何立。正所谓。境缘无好丑。好丑起于心。心若不强名。爱憎何由起。斯则但情不附物。物岂碍人。物既不能碍人。人又何碍于物耶。世人所以不得自在者。唯其不达心境无生。如幻不实耳。若了达一念无生如幻。则一切苦乐忧患。得失爱憎。取舍情状。当下瓦解冰消矣。故曰。知幻即离。不作方便。离幻即觉。亦无渐次。此所谓一念顿到佛家。非虚语也。足下但观一切妄念起灭处。一切境界起灭处。无非是幻化不实。则心自然不奔境。境自然不牵心矣。往来应缘。则一念虚明。灵然独照。照见现前身心。如幻如化。如水中月。如镜中像。如空中云。如野马阳焰。如此把定。金刚眼睛。再莫动转。任他一切境界。触之即消。凭他甚么妄心。一觑便灭。如此用心。又有何妄。心可以自扰。又有何妄境而可撄心者哉。此番说话。乃海印极力。为足下通身吐露。彻底掀翻。足下更莫怀疑。切不得思前算后。种种思量。皆恶觉恶习。俱是障道因缘也。必若老人此语。目前即是极乐人矣。信手呵笔。不觉郎当。如许婆心。漏逗如此。珍重。

   又。

   一别恍忽数月。流光迅速。日月欺人。每闻足下。精进倍常。欢喜沃灌心田也。初意拟尊人行后。必得入山一晤。相与印证既往工夫。而决择之。此想实真。不觉形诸梦事。可笑道人。亦堕情见乃尔。来书所云。因坐以求静。因静以求心。此乃入道初门。最为切当。但坐中未明肯綮。所以坐久而疲。由不达心体之妙。故静久而欲有闻。且又疑泛然。若无所归。良以能求之心。未得秘诀。所以求之一念。返觉为劳。是以心觅心。正如渴鹿逐阳焰耳。传曰。知止而后有定。以足下心未知止。故不得定。承索所以治心条目。如四勿三省者。引此心而入。持此心而定。此足下精心苦切处。乃鄙人所大有望于足下者。今既肯心自许。返乃秘吝乎。第恐足下。始于吾佛法中。未得多闻。至于名言之中。多分转为昔日见闻之陈习。致使甘露之药。不能近取还颜之效耳。从上佛祖。教人之法。门路虽多。不出戒定慧三学。所谓因戒生定。因定发慧。其节目之详。经不过棱严。至若祖语。无如永嘉集一书。足下熟读玩味。至于其中入定用心之诀。如云。恰恰用心时。恰恰无心用。无心恰恰用。常用恰恰无。又云。忘缘之后寂寂。灵知之性历历。无记昏昧昭昭。契本真空的的。此用心之神符也。如四勿三省者。正乃戒耳。此中具悉。其实修心工夫条目。不出止观等持三门而已。此集中奢摩他。止也。毗婆舍那。观也。优毕叉。止观双运定慧等持也。姑以此塞请。集中红圈者。留神消息。如不解者。不嫌数数寄问。至于止观捷径之法。容再书一纸。以偿今日之欠耳。

   又。

   此段因缘。乃至易至难之事。以无量劫来。生生世世。杂染流转。习之深且厚矣。即今一念信心。始发斩于旦夕。而欲遏永劫之长流。其势诚不易易。即此一念回头之心。亦深难发。此是积劫善根灵苗。遇时而萌芽始抽。而开华敷实。全在时时栽培。而保护之。否则顿见枯焦矣。遇境遇缘。以事处事。久久纯熟。更加止观之功。则可渐臻解脱。然以吾人本自解脱。所以烦恼不解脱者。非法之咎。乃自心缚著。不解脱耳。良以向来。世情浓厚。习染纯熟。熟处难忘。故触之便发。故曰。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。若以彼易此。则生处自熟。熟处自生。生则疏。疏则远。远则澹。澹则忘。忘则不暇求脱。而自不缚矣。久之而此心泰定。则目前千态万状。视之若空华水月。阳焰冰河。本无可缚著。又何求脱耶。云肇公物不迁语得力。此非足下大根器。不能入此老门阃。独于日月丽天句不彻。若此不彻。则知肇公不彻。不彻。则非真得力也。此语老人疑之数年。毕竟于吾心中。独然自省。自尔以来。应缘得力处。多借此老之语。足下出门即见信。诚非小缘。老人不惜为说破。第恐足下。后日骂老僧也。足下但将此句。横之在心。于一切动作云为处。一切声色货利处。一切逆顺境缘处。一切喜怒哀乐处。一切爱憎取舍处。凡系流动之境。即便以此印。一印印定。看他如何是不迁处。如何是常静处。如何是不流处。如何是不动处。如何是不周处。如此看来看去。忽然爆地看破此语。则知老人不欺足下。而始信本真不自欺也。

   示黄惟恒

   足下虽云向道。而此中眼目。未得明彻。往往将世法佛法。与宗与教。不免话作两橛。若此处话作两橛。则一切憎爱逆顺。取舍好恶。穷达动静等。宜乎一一皆作两橛也。海印频频为足下道。佛祖元无实法与人。但只为人说破各各分上本有之事耳。宗镜云。以一心为宗。照万法为镜。特由吾人不能知一心。故佛说教以指之。吾人不能见自心。故祖假禅以示之。二者皆不得已也。足下今云。习教不免精神疲倦。由宗如乘顺风。此足下多生般若习气之深。如此大段。海印分上。二皆虚诳。总无难易之说。苟足下不达自心。则宗为邪解邪染。皆堕识情窠臼。而教亦妄知妄见。尽落言说话柄。皆非究竟真实处。殊不知教乃佛眼。禅乃佛心。二非两般。岂有彼此。海印教人看教参禅。皆不是者等知见。足下今日作此解。不独辜负海印。抑且辜负己灵耳。曾记古人有问者云。古人饥时吃饭。困时打眠。便是道。今人饥时吃饭。困来打眠。为什么不是道。答曰。古人吃饭只吃饭。打眠只打眠。所以是道。今人吃饭不吃饭。打眠不打眠。胡思乱算。所以背道耳。由此看来。足下日用。只将眉毛剔起。叱咤一声。只教神惊鬼怕。天魔胆碎。阴鬼魂消。一喝喝退。落得本地静静悄悄。寸丝不挂。赤力力。净裸裸。将此一段家风。要读书便读书。不读则拈向一边。不许挂一字。要作文。便作文。不作便拈向一边。不许胡思算。乃至吃茶吃饭。就吃茶吃饭。要打眠。便打眠。要痾矢放尿。便痾矢放尿。撞著便了。更不许过后思量。如游魂鬼子一般。干干净净。洁洁白白。亦不许坐在干净洁白里。如此单刀直入。一念向前。则读书亲见古人。作文也只向自胸中一口吐出。更无前后。涵畜时。便是吐露时。吐露时。便是涵畜时。如此不为动静明暗所转。不为种种伎俩所移。此之谓挺特大人。没量汉也。足下信然之乎。若果见信。便撩起。向者里入。珍重珍重。

   示马居士

   学道人。第一要为生死心切。第二要知身是苦本。心是妄想造业之本。第三要真真看破。世闲功名富贵。声色货利。都是虚华不实。第四要怕今生造下恶业。将来一堕地狱。受种种苦。无人救护。第五要知现在命根。只此一息之闲。若此息一断。则再求今日参禅学道作福之事。永不可求。况受用富贵乎。学道人但得此五种心。时时刻刻。蕴积在怀。则目前一切虚华境界。自然冷澹。心地自然清净。将从前一往所学。知见学问。口头伎俩。一切放下。发菩提心。永断酒肉不贪不爱。持戒修福。作诸功德。以为载道之本。仍读大乘经典。助发自心。开佛知见。方可作观。但观此心。广大圆明。清净空寂。一法不可得。妄念元无。亦无生灭。而此根身。一切动作。犹幻人元无心识。目前一切境界。犹如空华。忽起忽灭。本来不有。唯只圆明一念。历历不昧。此念亦无。是名正念。如是用心。二六时中。动静闲忙。如如不动。逆顺好恶。冤亲平等。随顺世缘。所作功德。一事一法。皆成圆妙净行。如是行者。名菩萨行。道人果能如此用心。可谓不出尘劳。而作佛事。现宰官身而说法。即此是名报佛恩。报国恩者。公禀性灵明。发心向道。故特此示之。乃赠以号曰净妙居士。公其无负己灵。无忘此说。珍重。

   示王生求受戒更字

   王生名廷佐。字子瞻。生意谓名俗。而字犯古。请幻人更新之。幻人喜而告之曰。异哉。子之质也。传有之曰。苟日新。日日新。又日新。今子志愿祛故吾。而大新之。不独新子之名。抑且新子之心。名者实之宾。心者德之实。苟不务实而尚虚名。非德也。由是观之。非独子俗于名。抑且俗于心。所谓俗者。非衣冠言貌之谓也。所谓狎习染污于性德者之谓也。吾人性德本明。由日渐染嗜欲。目蔽邪色。耳蔽淫声。鼻蔽臭香。舌蔽爽味。身蔽妄触。心蔽邪思。六者交蔽。汩昏其中。熏陶渐染。习以成性。将谓之本有。谓之固然。是以大驰于昏迷之境。本明之德。翻视为异物。安知有故吾故吾哉。圣人所悲。悲在于此。故投戒水。以洗涤之。且夫戒者。非他物也。乃自心本有之智光。即儒所谓明德也。今夫人者。智光不朗。故明德日昏。今复明德。而返天真。必须朗智光而破昏蔽。昏蔽破。本体现。智光朗。诸障消。此吾佛所以戒杀生以成仁。戒偷盗以就义。戒邪淫以立礼。戒妄语以敦信。戒饮酒以明智。五戒具。而五常足。六情敛。而三业清。此所谓涤旧染。进日新。舍故吾。而造新化也。故幻人亦更其名曰言。字曰子纶。将其奉佛戒。如君命也。子其勉之。

   示周子潜

   五色令人目盲。五音令人耳聋。五味令人口爽。驰骋田猎。令人心发狂。此老氏之戒也。非礼勿视。非礼勿听。非礼勿言。非礼勿动。又曰。少之时。血气未定。戒之在色。及其长也。血气方刚。戒之在斗。及其老也。血气既衰。戒之在得。此孔子之戒也。不杀。不盗。不淫。不妄言绮语。不两舌…

《憨山老人梦游集第11-15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