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字相須而觀。則頓見其妙。所言空。即幻有以觀空。名曰真空。所謂有。乃本無之幻有。名曰妙有。由真空故。心非斷滅。由妙有故。境是無生。境既無生。則心何取著。心既非斷。則妄念何存。妄念不存。將何心而取境。境本是幻。將何境而牽心。斯但心不取境。而心非斷滅。境不牽心。而境自如如。心境如如。于何不樂。此所謂。心本無生因境有。前境若無心亦無者。但只看破如幻不實。名曰若無。而靈心獨照。妄心頓歇。名曰亦無耳。是所無者妄心耳。豈絕無真心哉。何以爲妄心耶。境執著不化者是。何以爲真心。不取身心境界之相。了了常知。靈然寂照者是。如此用心。有何挂礙。故曰。自心取自心。非幻成幻法。不取無非幻。非幻尚不生。幻法雲何立。正所謂。境緣無好醜。好醜起于心。心若不強名。愛憎何由起。斯則但情不附物。物豈礙人。物既不能礙人。人又何礙于物耶。世人所以不得自在者。唯其不達心境無生。如幻不實耳。若了達一念無生如幻。則一切苦樂憂患。得失愛憎。取舍情狀。當下瓦解冰消矣。故曰。知幻即離。不作方便。離幻即覺。亦無漸次。此所謂一念頓到佛家。非虛語也。足下但觀一切妄念起滅處。一切境界起滅處。無非是幻化不實。則心自然不奔境。境自然不牽心矣。往來應緣。則一念虛明。靈然獨照。照見現前身心。如幻如化。如水中月。如鏡中像。如空中雲。如野馬陽焰。如此把定。金剛眼睛。再莫動轉。任他一切境界。觸之即消。憑他甚麼妄心。一觑便滅。如此用心。又有何妄。心可以自擾。又有何妄境而可撄心者哉。此番說話。乃海印極力。爲足下通身吐露。徹底掀翻。足下更莫懷疑。切不得思前算後。種種思量。皆惡覺惡習。俱是障道因緣也。必若老人此語。目前即是極樂人矣。信手呵筆。不覺郎當。如許婆心。漏逗如此。珍重。
又。
一別恍忽數月。流光迅速。日月欺人。每聞足下。精進倍常。歡喜沃灌心田也。初意擬尊人行後。必得入山一晤。相與印證既往工夫。而決擇之。此想實真。不覺形諸夢事。可笑道人。亦墮情見乃爾。來書所雲。因坐以求靜。因靜以求心。此乃入道初門。最爲切當。但坐中未明肯綮。所以坐久而疲。由不達心體之妙。故靜久而欲有聞。且又疑泛然。若無所歸。良以能求之心。未得秘訣。所以求之一念。返覺爲勞。是以心覓心。正如渴鹿逐陽焰耳。傳曰。知止而後有定。以足下心未知止。故不得定。承索所以治心條目。如四勿叁省者。引此心而入。持此心而定。此足下精心苦切處。乃鄙人所大有望于足下者。今既肯心自許。返乃秘吝乎。第恐足下。始于吾佛法中。未得多聞。至于名言之中。多分轉爲昔日見聞之陳習。致使甘露之藥。不能近取還顔之效耳。從上佛祖。教人之法。門路雖多。不出戒定慧叁學。所謂因戒生定。因定發慧。其節目之詳。經不過棱嚴。至若祖語。無如永嘉集一書。足下熟讀玩味。至于其中入定用心之訣。如雲。恰恰用心時。恰恰無心用。無心恰恰用。常用恰恰無。又雲。忘緣之後寂寂。靈知之性曆曆。無記昏昧昭昭。契本真空的的。此用心之神符也。如四勿叁省者。正乃戒耳。此中具悉。其實修心工夫條目。不出止觀等持叁門而已。此集中奢摩他。止也。毗婆舍那。觀也。優畢叉。止觀雙運定慧等持也。姑以此塞請。集中紅圈者。留神消息。如不解者。不嫌數數寄問。至于止觀捷徑之法。容再書一紙。以償今日之欠耳。
又。
此段因緣。乃至易至難之事。以無量劫來。生生世世。雜染流轉。習之深且厚矣。即今一念信心。始發斬于旦夕。而欲遏永劫之長流。其勢誠不易易。即此一念回頭之心。亦深難發。此是積劫善根靈苗。遇時而萌芽始抽。而開華敷實。全在時時栽培。而保護之。否則頓見枯焦矣。遇境遇緣。以事處事。久久純熟。更加止觀之功。則可漸臻解脫。然以吾人本自解脫。所以煩惱不解脫者。非法之咎。乃自心縛著。不解脫耳。良以向來。世情濃厚。習染純熟。熟處難忘。故觸之便發。故曰。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。若以彼易此。則生處自熟。熟處自生。生則疏。疏則遠。遠則澹。澹則忘。忘則不暇求脫。而自不縛矣。久之而此心泰定。則目前千態萬狀。視之若空華水月。陽焰冰河。本無可縛著。又何求脫耶。雲肇公物不遷語得力。此非足下大根器。不能入此老門阃。獨于日月麗天句不徹。若此不徹。則知肇公不徹。不徹。則非真得力也。此語老人疑之數年。畢竟于吾心中。獨然自省。自爾以來。應緣得力處。多借此老之語。足下出門即見信。誠非小緣。老人不惜爲說破。第恐足下。後日罵老僧也。足下但將此句。橫之在心。于一切動作雲爲處。一切聲色貨利處。一切逆順境緣處。一切喜怒哀樂處。一切愛憎取舍處。凡系流動之境。即便以此印。一印印定。看他如何是不遷處。如何是常靜處。如何是不流處。如何是不動處。如何是不周處。如此看來看去。忽然爆地看破此語。則知老人不欺足下。而始信本真不自欺也。
示黃惟恒
足下雖雲向道。而此中眼目。未得明徹。往往將世法佛法。與宗與教。不免話作兩橛。若此處話作兩橛。則一切憎愛逆順。取舍好惡。窮達動靜等。宜乎一一皆作兩橛也。海印頻頻爲足下道。佛祖元無實法與人。但只爲人說破各各分上本有之事耳。宗鏡雲。以一心爲宗。照萬法爲鏡。特由吾人不能知一心。故佛說教以指之。吾人不能見自心。故祖假禅以示之。二者皆不得已也。足下今雲。習教不免精神疲倦。由宗如乘順風。此足下多生般若習氣之深。如此大段。海印分上。二皆虛诳。總無難易之說。苟足下不達自心。則宗爲邪解邪染。皆墮識情窠臼。而教亦妄知妄見。盡落言說話柄。皆非究竟真實處。殊不知教乃佛眼。禅乃佛心。二非兩般。豈有彼此。海印教人看教參禅。皆不是者等知見。足下今日作此解。不獨辜負海印。抑且辜負己靈耳。曾記古人有問者雲。古人饑時吃飯。困時打眠。便是道。今人饑時吃飯。困來打眠。爲什麼不是道。答曰。古人吃飯只吃飯。打眠只打眠。所以是道。今人吃飯不吃飯。打眠不打眠。胡思亂算。所以背道耳。由此看來。足下日用。只將眉毛剔起。叱咤一聲。只教神驚鬼怕。天魔膽碎。陰鬼魂消。一喝喝退。落得本地靜靜悄悄。寸絲不挂。赤力力。淨裸裸。將此一段家風。要讀書便讀書。不讀則拈向一邊。不許挂一字。要作文。便作文。不作便拈向一邊。不許胡思算。乃至吃茶吃飯。就吃茶吃飯。要打眠。便打眠。要痾矢放尿。便痾矢放尿。撞著便了。更不許過後思量。如遊魂鬼子一般。幹幹淨淨。潔潔白白。亦不許坐在幹淨潔白裏。如此單刀直入。一念向前。則讀書親見古人。作文也只向自胸中一口吐出。更無前後。涵畜時。便是吐露時。吐露時。便是涵畜時。如此不爲動靜明暗所轉。不爲種種伎倆所移。此之謂挺特大人。沒量漢也。足下信然之乎。若果見信。便撩起。向者裏入。珍重珍重。
示馬居士
學道人。第一要爲生死心切。第二要知身是苦本。心是妄想造業之本。第叁要真真看破。世閑功名富貴。聲色貨利。都是虛華不實。第四要怕今生造下惡業。將來一墮地獄。受種種苦。無人救護。第五要知現在命根。只此一息之閑。若此息一斷。則再求今日參禅學道作福之事。永不可求。況受用富貴乎。學道人但得此五種心。時時刻刻。蘊積在懷。則目前一切虛華境界。自然冷澹。心地自然清淨。將從前一往所學。知見學問。口頭伎倆。一切放下。發菩提心。永斷酒肉不貪不愛。持戒修福。作諸功德。以爲載道之本。仍讀大乘經典。助發自心。開佛知見。方可作觀。但觀此心。廣大圓明。清淨空寂。一法不可得。妄念元無。亦無生滅。而此根身。一切動作。猶幻人元無心識。目前一切境界。猶如空華。忽起忽滅。本來不有。唯只圓明一念。曆曆不昧。此念亦無。是名正念。如是用心。二六時中。動靜閑忙。如如不動。逆順好惡。冤親平等。隨順世緣。所作功德。一事一法。皆成圓妙淨行。如是行者。名菩薩行。道人果能如此用心。可謂不出塵勞。而作佛事。現宰官身而說法。即此是名報佛恩。報國恩者。公禀性靈明。發心向道。故特此示之。乃贈以號曰淨妙居士。公其無負己靈。無忘此說。珍重。
示王生求受戒更字
王生名廷佐。字子瞻。生意謂名俗。而字犯古。請幻人更新之。幻人喜而告之曰。異哉。子之質也。傳有之曰。苟日新。日日新。又日新。今子志願祛故吾。而大新之。不獨新子之名。抑且新子之心。名者實之賓。心者德之實。苟不務實而尚虛名。非德也。由是觀之。非獨子俗于名。抑且俗于心。所謂俗者。非衣冠言貌之謂也。所謂狎習染汙于性德者之謂也。吾人性德本明。由日漸染嗜欲。目蔽邪色。耳蔽淫聲。鼻蔽臭香。舌蔽爽味。身蔽妄觸。心蔽邪思。六者交蔽。汩昏其中。熏陶漸染。習以成性。將謂之本有。謂之固然。是以大馳于昏迷之境。本明之德。翻視爲異物。安知有故吾故吾哉。聖人所悲。悲在于此。故投戒水。以洗滌之。且夫戒者。非他物也。乃自心本有之智光。即儒所謂明德也。今夫人者。智光不朗。故明德日昏。今複明德。而返天真。必須朗智光而破昏蔽。昏蔽破。本體現。智光朗。諸障消。此吾佛所以戒殺生以成仁。戒偷盜以就義。戒邪淫以立禮。戒妄語以敦信。戒飲酒以明智。五戒具。而五常足。六情斂。而叁業清。此所謂滌舊染。進日新。舍故吾。而造新化也。故幻人亦更其名曰言。字曰子綸。將其奉佛戒。如君命也。子其勉之。
示周子潛
五色令人目盲。五音令人耳聾。五味令人口爽。馳騁田獵。令人心發狂。此老氏之戒也。非禮勿視。非禮勿聽。非禮勿言。非禮勿動。又曰。少之時。血氣未定。戒之在色。及其長也。血氣方剛。戒之在鬥。及其老也。血氣既衰。戒之在得。此孔子之戒也。不殺。不盜。不淫。不妄言绮語。不兩舌…
《憨山老人夢遊集第11-15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