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性智契經中。作如是說。阿賴耶識。無能了作。無所了作。不可分析。不可隔別。唯由精動隱流義故。名爲鍵摩。故此阿賴耶識。當何決擇攝。于本論中。作如是說。複次依不覺故。生叁種相。與彼不覺。相應不離。雲何爲叁。一者無明業相。以依不覺故心動。說名爲業。覺則不動。動則有苦。果不離因故。六者。名爲轉相轉識阿賴耶識。所謂能見境界之相。及與轉識。別立以爲阿賴耶。故大無量契經中作如是說。阿賴耶識。有見見轉。無見見起。故此阿賴耶識。當何決擇攝。于本論中作如是說。二者能見相。以依動故能見。不動則無見故。七者。名爲現相識阿賴耶識。所謂境界之相。及與現識。別立以爲阿賴耶。故實際契經中作如是說。別異別異。現前地轉。相異相。具足行轉。是故名爲阿賴耶識。複次此阿賴耶識。真是異熟無記之法。白淨相故。或名成就。故此阿賴耶識。當何決擇攝。于本論中。作如是說。叁者境界相。以依能見故。境界妄現。離見則無境界故。第八者。名爲性真如理阿賴耶識。所謂正智所證清淨真如。別立以爲阿賴耶故。故諸法同體契經中作如是說。有識。是識。非識識攝。所謂如如阿賴耶識。故此阿賴耶識。當何決擇攝。所謂清淨般若質境真如攝故。九者。名爲清淨始覺阿賴耶識。所謂本有清白始覺般若。別立以爲阿賴耶。故果圓滿。契經中作如是說。佛告菩提樹王言。自然始覺阿賴耶識。常當不離清淨本覺。清淨本覺。常當不離始覺淨識。隨是彼有。隨彼是有。或非同種。或非異種故。此阿賴耶識。當何決擇攝。于本論中。作如是說。本覺義者。對始覺者。即同本覺故。十者。名爲染淨始覺阿賴耶識。所謂隨緣始覺般若。別立以爲阿賴耶。故果圓滿。契經中作如是說。複次樹王。如始覺淨識。及自本覺。說染淨始覺阿賴耶識。不守自性。緣起本覺。亦複如是。故此阿賴耶識。當何決擇攝。于本論中。作如是說。始覺義者。依本覺故而有不覺。依不覺故而有始覺。又以覺心原故。名究竟覺。不覺心原故。非究竟覺。乃至已說藏識剖字別相門。次說總識攝生圓滿門。此識有二種義。能攝一切法。生一切法。一者覺義。二者不覺義者。而總顯示大識殊勝圓滿相故。此義雲何。所謂具足二種圓滿故。一者功德圓滿。二者過患圓滿。功德圓滿者。覺義字句。能攝一切無量無邊。過于恒沙不離不斷諸功德故。能生一切無量無邊。過于恒沙不離不斷諸功德故。過患圓滿者。不覺義字句。能攝一切無量無邊。過于恒沙若離若脫諸過患故。能生一切無量無邊。過于恒沙若離若脫諸過患故。
問。若不立此第八識。有何等過。
答。有大過失。一切染淨法不成。俱無因故。識論雲。若無此識。持煩惱種。界地往還。無染心後。諸煩惱起。皆應無因。余法不能持彼種故。若諸煩惱。無因而生。則無叁乘學無學果。諸已斷者皆應起故。又若無此識。持世出世清淨道種。異類心後。起彼淨法。皆應無因。又出世道初不應生。無法持彼法爾種故。初不生故。後亦不生。是則應無叁乘道果。若無此識。持煩惱種。轉依斷果。亦不得成。謂道起時。現行煩惱。及彼種子。俱非有故。染淨二心不俱起故。道相應心不持彼種。自性相違。如涅槃故。余法持種。理不成故。既無所斷。能斷亦無。依誰由誰而立斷果。若由道力。後惑不生。立斷果者。則初道起。應成無學。後諸煩惱。皆已無因。永不生故。許有此識。一切皆成。唯此能持染淨種故。證此識有。理趣無邊。恐厭繁文。略述綱要。則有此識。教理顯然。諸有智人。應深信受。又此真唯識旨。千聖同遵。此土西天。無有破者。如百法鈔雲。真唯識量者。此量即大唐叁藏。于中印土曲女城。戒日王與設十八日無遮大會。廣召五天竺國解法義沙門婆羅門等。並及小乘外道。而爲對敵。立一比量。書在金牌。經十八日。無有一人敢破斥者。故因明疏雲。且如大師周遊西域。學滿將還。時。戒日王。王五印土。爲設十八日無遮大會。令大師立義。遍諸天竺。揀選賢良。皆集會所。遣外道小乘。競生難诘。大師立量。無敢對揚者。大師立唯識比量雲。真故極成色是有法。定不離眼識宗。因雲。自許初叁攝。眠所不攝故。同喻如眼識。合雲。諸初叁攝眼所不攝故者。皆不離眼識。同喻如眼識。異喻如眼根。
問。何不合自許之言。
答。非是正因。但是因初寄言簡過。亦非小乘不許。大乘。自許。因于有法上轉。叁支。皆是共故。初明宗因。後申問答。初文有二。初辯宗。次解因。且初宗。前陳言真故極成色。五個字。色之一字。正是有法。余之四字。但是防過。且初真故二字防過者。簡其世間相違過。及違教等過。
外人問雲。世間淺近。生而知之。色離識有。今者大乘立色不離眼識。以不共世間共所知故。此量何不犯世間相違過。
答。夫立比量。有自他共。隨其所應。各有標簡。若自比量。自許言簡。若他比量。汝執言簡。若共比量。勝義言簡。今此共比量。有所簡別。真故之言。表依勝義。即依四種勝義谛中。體用顯現谛立。
問。不違世間非學即可爾。又如世尊于小乘阿含經。亦許色離識有。學者小乘。共計心外有其實境。豈不違于阿含等教。學者小乘。
答。但依大乘殊勝義立。不違小乘之教。學者世間之失。
問。真故之言。簡世間及違教等過。極成二字。簡何過耶。
答。置極成言。簡兩般不極成色。小乘二十部中。除一說部。說假部。說出世部。雞胤部等四。余十六部。皆許最後身菩薩染汙色。及佛有漏色。大乘不許。是一般不極成色。大乘說他方佛色。及佛無漏色。經部雖許他方佛色。而不許是無漏。余十九部皆不許有。並前兩師不極成色。若不言極成。但言真故色。是有法。定不離眼識是宗。且言色時。許之不許。盡包有法之中。在前小乘許者。大乘不許。今若立爲唯識。便犯一分自所別不極成。亦犯一分違宗之失。又大乘許者。小乘不許。今立爲有法。即犯他一分所別不極成。及至舉初叁攝眼所不攝因。便犯自他隨一一分所依不成。前陳無極成色爲所依故。今具簡此四般故。置極成言。
問。極成二字。簡其兩宗不極成色。未審叁藏立何色爲唯識。
答。除二宗不極成色外。取立敵共許。余一切色。總爲唯識。故因明疏雲。立二所余共許諸色爲唯識故。宗後陳言。定不離眼識。是極成能別。
問。何不犯能別不極成過。且小乘誰許色不離于眼識。
答。今此是宗依。但他宗中有不離義。便得以小乘許眼識緣色。親取其體。有不離義。兼許眼識。當體亦不離眼識。故無能別不極成過。
問。既許眼識取所緣色。有不相離義。後合成宗體。應有相扶過耶。
答。無相扶失。今大乘但取境不離心。外無實境。若前陳後陳和合爲宗。了立者即許。敵者不許。立敵共诤。名爲宗體。此中但诤言陳。未推意許。辯宗竟。次辯因者有二。初明正因。次辯寄言簡過。且初正因。言初叁攝者。十八界中叁六界。皆取初之一界也。即眼根界。眼識界。色境界。是十八界中。初叁界也。
問。設不言初叁攝。但言眼所不攝。複有何過。
答。有二過。一不定過。二違自教過。且不定過者。若立量雲。真故極成色。定不離眼識。因雲眼所不攝。喻如眼識。即眼所不攝因闊。向異喻後五叁上轉。皆是眼所不攝故。被外人出不定過雲。爲如眼識眼所不攝。眼識不離眼識。證極成色不離眼識耶。爲如後五叁亦是眼所不攝。後五叁定離眼識。卻證汝極成色定離眼識耶。
問。今大乘言後五叁亦不離眼識得不。
答。設大乘許後五叁亦不離眼識。免犯不定。便違自宗。大乘宗說後五叁定離眼識故。故置初叁攝半因。遮後五叁非初叁攝故。
問。但言初叁攝。不言眼所不攝。複有何過。
答。亦犯二過。一不定過。二法自相決定相違過。且不定者。若立量雲。真故極成色。定不離眼識。因雲。初叁攝。喻如眼識。即初叁攝因闊。向異喻眼根上轉。出不定雲。爲如眼識初叁攝。眼識不離眼識。證極成色不離眼識耶。爲如眼根。亦初叁攝。眼根非定不離眼識。證汝極成色非定不離眼識耶。
問。何不言定離。而言非定不離。
答。大乘眼根。望于眼識。非定即離。且非離者。根因識果。以同時故。即是非離也。又色心各別。名非即故。今但言非定不離。二犯法自相決定相違過者。言法自相者。即宗後陳法之自相。言決定相違者。即因違于宗也。外人申相違量雲。真故極成色。是有法。非不離眼識宗。因雲。初叁攝故。喻如眼根。即外人將前量異喻爲同喻。將同喻爲異喻。
問。得成法自相相違耶。
答。非真能破。夫法自相相違之量。須立者同無異有。敵者同有異無。方成法自相相違。今立敵兩家。同喻有。異喻有。故非真法自相相違過。
問。既非法自相相違。作決定相違不定過得不。
答。亦非。夫決定相違不定過。立敵共诤一有法。因喻各異。皆具叁相。遍是宗法性。同品定有性。異品遍無性。但互不生其正智。兩家猶預不能定成一宗。名決定相違不定過。今真故極。成色。雖是共诤一有法。因且是共。又各阙第叁相。故非決定相違不定過。
問。既無此過。何以因明疏雲。犯法自相相違決定過。
答。但是疏主縱筆之勢。是前共不定過中分出。是似法自相相違決定過。非真有故。有此所因。故置初叁攝眼所不攝。更互簡諸不定及相違等過。次明寄言簡過者。
問。因初自許之言何用。
答。緣叁藏量中。犯有法差別相違過。因明之法。量。若有過。許著言遮。今叁藏量既有此過。故置自許言遮。
問。何得有此過耶。
答。謂叁藏量有法中。言雖不帶。意許。谙含。緣大乘宗有兩般色。有離眼識本質色。有不離眼識相分色。若離眼識色。小乘即許。若不離眼識色。小乘不許。今叁藏量雲。真故極成色。是有法。若望言陳自相。是立敵共許色。及舉初叁攝眼所不攝因。亦但成立共…
《宗鏡錄卷第五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