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智慧的布施

  智慧的布施

  文/見靓法師

  所謂“獨樂樂,不如衆樂樂”,一般人或許覺得有錢自己用不是很好嗎?爲什麼還要布施給別人呢?因爲“布施”能舍掉我們的悭吝、貪著、自私的心,擴大我們的心量,如果凡事只想到自己,而不願與他人分享,是不容易得到真正的快樂。

  但是,如果我們只懂得布施錢財給窮困的人,而不告訴他遠離貧窮的方法,還是不夠究竟,因爲布施了一餐的溫飽,下一餐還是沒有著落,還是會有饑餓的煩惱,所以這樣的幫助只是治標,不能治本。

  如何發揮布施的最大效用呢?宋朝範仲淹所設立的“義田製度”,就是很好的例子。範仲淹從年輕開始,就以設立義田爲目標,希望能救濟貧人、養活族人。直到他擔任參知政事後,有足夠的俸祿實現他的理想,于是買了千畝田地,讓大家一同耕田謀生,藉由耕種所得,養活族人。範仲淹的義田製度一直不斷地傳承下去,其他人也紛紛效尤,直至文化大革命時,才遭受破壞。這樣的布施可算是有智慧的布施。

  但是佛法所說的布施更進一步,除了財施外,還有法施與無畏施。財施,即是以衣服、飲食、田宅、珍寶等物質施與他人,或者布施自己的身體,例如器官捐贈;法施,則是爲人開示佛法的道理,讓衆生心開意解,發菩提心;而無畏施,則是令衆生安定,減少恐懼。在<善財五十叁參>中,善財童子向明智居士請示如何行菩薩道?明智居士回答:“自證得隨意出生福德藏解脫門後,凡衆生有所需求,如:衣服、璎珞、象、馬、車乘、幢、蓋、飲食、湯藥、房屋舍宅、燈具等一切物品,皆能悉數滿足。更重要的是,爲他們說法解惑,使其心靈獲得解脫。”後來,善財童子見到各式各樣的衆生,從種種世界、種種國土、種種城邑而來,雖然彼此形色不一,愛欲有別,但都仰仗著菩薩的願力來此,隨所樂求,皆得滿足。明智居士藉此因緣爲求美食者,說明積極培福的重要,與遠離貧窮的途徑;爲求衣服者,教示令得清淨慚愧之衣,及如來清淨妙色……。明智居士一面布施,一面說法,財施、法施並行,這便是佛法最有智慧的布施。

  布施是慈悲的菩薩行,若能進一步行有智慧的布施,就能産生更大的效用,利益更多衆生,使他們從此遠離貧困的因,獲得真正的解脫自在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