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恩、感恩、報恩
文/見願法師
每當進入齋堂,隨著大衆盛好齋飯,坐下供養時,心中不禁生起一份感恩之心:“眼前這一碗飯菜,不知經過多少人的辛苦才得以完成,自己能輕松地吃到這一碗飯,是多大的福報,怎能不知恩、感恩、報恩呢?”
古德雲:“一粥一飯,當思來處不易;半絲半縷,恒念物力維艱。”今日叁餐粥飯、四季衣物及各項日用所需,皆無須勞心費力,實是衆多因緣和合成就,自己應當慎重珍惜,反哺感恩。所謂“上報四重恩”,在衆多因緣下,最重要的就是四種恩德:父母師長恩、叁寶恩、衆生恩、國家恩。
“哀哀父母,生我劬勞”,父母十月懷胎,辛苦養育,從生下來的那一刻開始,即時時將心系念在子女身上:在腹中,懷胎守護、臨産受苦;在兒時,回幹就濕、哺乳養育;待兒長大,遠行憶念、恩憐意隨,即使到了一百歲,仍舊擔憂八十歲的兒子。父母恩情如此深重,怎能不反哺報恩呢?成長過程中,每一位老師、長輩,甚至朋友,都是影響人格的重要角色。若無師長、善知識的教導,又如何成爲知書達禮、富有學識涵養的人?所以師長恩深重,怎能不知恩、感恩、報恩呢?
此外,更要有出世間的善知識引導,增長我們的法身慧命,指引我們出離生死輪回的困局。宋朝大文學家蘇東坡曾言:“滔滔苦海內,叁寶爲舟航;炎炎火宅內,叁寶爲雨澤;冥冥大夜中,叁寶爲燈塔。”佛、法、僧叁寶是漫長的人生旅程中,光明的指標;是挫折的生命低潮裏,智慧的錦囊。若無叁寶,我們始終在人生的棋局裏,走不出解脫的勝局,找不到永恒的出路。深感于此,又怎能不心存感恩,報答叁寶重恩呢?
“一日之所需,百工斯爲備。”生存在社會中,每個人的日常所需,皆來自于衆人的分工合作,如同諾貝爾獎得主、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所言:“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,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依靠別人(包括活著的人和死去的人)的勞動,我必須盡力以同樣的份量來報償我接受了的和至今還在接受的東西……”連愛因斯坦都如此強烈感受到社會是生命共同體,沒有他人就沒有自己,更何況是我們出家衆呢?所謂“施主一粒米,大如須彌山,若還不了道,披毛戴角還。”我們每日所需皆是信衆布施供養,若無信施檀越的護持,佛法如何弘揚?不僅如此,現前的因緣是施主的護持供養,倘若將眼光拉長、放遠,一切衆生跟自己的因緣是非常深遠密切的,如經雲:“我與衆生,從曠劫來,世世生生,互爲父母,彼此有恩。”一切衆生,不論是人類,乃至蜎飛蠕動、蝼蟻昆蟲等,皆可能是過去親眷,面對自己的親人,又怎能不感恩、報恩,飲水思源呢?
若能將心量再放大,擴展到整個國家、整個世界,我們之所以能安樂地生存,不爲盜賊所擾,正因爲有國家的法律、警察的維護;之所以能賺錢謀生,維持生計,也是因爲有國家的經濟政策、金融體製。所謂“覆巢之下無完卵”,若無國家在背後默默支持,人民怎能安心地生活?是以國家的恩德,也要感念不忘!
叁寶恩德深,引領我們出離叁界苦海,身爲佛弟子的我們,要如何報佛恩、報師恩、報叁寶恩?“假使頂戴經塵劫,身爲床座遍叁千,若不傳法度衆生,畢竟無能報恩者。”能聽聞佛法,是無上的福報,所以四衆弟子更要發心宣揚佛法,令一切衆生同聞法益,同得解脫,同證菩提,如此一來,才是真正報答叁寶恩、衆生恩!
飲水當思源,再平常不過的一杯水,背後也有無數的成就因緣。所以,我們若能時時體悟因緣法則,真正了達存在的珍貴性、人身的難得性、佛法的難聞性、善知識的難遇性,才能由衷發起知恩、感恩、報恩的心,珍惜修行的因緣,精進用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