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開方便,度化衆生
文/見願法師
所謂“歸元性無二,方便有多門”,在《法華經》中提到,無論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叁世諸佛,皆以無量的方便因緣、譬喻言說來爲衆生說法,而所說之法皆是歸向圓滿究竟的一佛乘。雖然方便法門是接引衆生到達解脫彼岸的木筏,但從另一角度來說,所謂“慈悲多禍害,方便多下流”,若沒有智慧的引航,則會導致負面的效益,無法達到度衆的目的。因此,我們要如何善開方便,度化衆生呢?
首先,要確立知見和目標。做每一件事,最重要的就是要先確立正知見,才不致亂開方便。然而,爲什麼要善開方便來度化衆生,而不是直接宣說一佛乘的道理呢?關鍵在于衆生被無明、妄想所障蔽,無法直接契悟實相之理;衆生的根性有種種差別,有些人不僅不能信受因果、空性之理,甚至還可能謗佛、謗法、謗僧。所以,佛陀廣說八萬四千法門,因機施教、因病予藥,希望藉由不同的角度,讓衆生能夠親近佛法、聽聞佛法,契入實相。
如何依衆生根機來因病予藥?子曰:“夫仁者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達而達人。能近取譬,可謂仁之方也已。”以儒家來說,仁人君子爲了成就仁愛,己立立人,己達達人,端看能否“能近取譬”!換言之,即是將心比心,站在他人的立場設想,同理對方的感受和需要。因爲唯有站在衆生的角度思考,依照他們所能理解的方式度化,才能從中破斥種種顛倒的觀念。如同《法華經》中的“長者窮子喻”,佛陀猶如富有的長者,爲了接引、親近自小走失的貧窮稚子,只好巧設方便,雇子除糞,以窮子習慣的方式來和他相處。這就是菩薩慈悲度衆的展現,以大慈悲心來同理衆生,因機施教,令衆生來親近佛法。
在秉持菩薩的慈悲心念,同理衆生、廣開方便時,更要具足智慧,善觀因緣時節,例如時間、地點、對象、影響範圍等,如此才能知所進退,使方便善開得當。所謂“爲實施權,則權含于實;開權顯實,則實融于權。”佛所說的法有方便、有究竟,有權宜之說、也有真實不二之理,皆是透過種種權巧譬喻,來顯發究竟實相之理。因此,我們要善解佛陀所說之法,才能善開一切方便法門;同時又要了達一切諸法如夢、如幻、如泡、如影,建立緣起、運用緣起,又不執我相、我所,最後達到叁輪體空,才是真正達到“安住大乘心,善開方便門”的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