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正而不斜

  正而不斜

  文/見薩法師   

  子路在與敵國的征戰中喪失了性命,臨死之前,仍不忘將其冠帽扶正……閱讀至此,腦中浮現出這一幕景象,想必不少人會爲之動容。令人感動的,不是子路死得多麼淒怆,而是他始終堅守的那份氣節──身可亡,但節度不可不在。而節度的表現,僅僅從一個“正”字,便表露無遺。

  古之聖賢,其人格操守往往從日常生活中便可看出,孔子也曾說過:“席不正不坐”,由此可知,“正”確實是相當重要的。那麼,究竟什麼是“正”?“正”又表現在何處呢?首先,可由行儀舉措來看。身行庠序,行住坐臥皆合乎禮儀、尺度,不歪斜、散漫,即合乎正。舉止端正了,有威有儀,便能使人心生尊重。進一步,尚能攝受大衆,令大衆起而效之。馬勝比丘即是一個最好的例子:尊者舉手投足安詳、從容,具足威儀,使舍利弗心生崇敬,繼而願意出家修行,可見行儀端正具足無邊功德。

  再者,“正”爲不偏之意。不偏,即是心行平等,對一切事物無有揀擇、好惡。一般人對于人事物,通常都會産生好惡,由好惡而生取舍,常使我們對事物的評斷産生偏差,進而産生煩惱、障礙。假使行事能做到明是非、離好惡,就能以客觀的態度處世,對人和善無私,如此自可免除煩惱,廣結善緣。

  第叁,“正”是不斜。一切行爲合乎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,處事認真,不投機取巧,即合乎“正”。有時,爲了方便或節省時間,而在不該省略的地方輕率帶過,或者草草了事,其實,這就是沒有“對事以真”,有了苟且的想法,就是偷心。“因地不真,果遭纡曲”,事情終究難以圓滿。

  “正”,可從身來落實,亦可從心來圓滿。無論從身、從心,最重要的是要自己切身行之,一旦身行、心行都能正而不斜,即如孔子所說: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。”一切行事,自然都能圓滿無礙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成就千手眼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