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者爲何?
文/見穑法師
《論語.憲問》子曰:“古之學者爲己,今之學者爲人。”古人學習是爲了充實自己,進德修業;現在一般人的學習則是爲了裝飾門面,炫耀給別人看。尚在求學的過程中,實應深思自己爲何而學習?以什麼爲學習目標?
“學”一字按《說文解字》:“學,覺悟也。”謂藉由學習,能使人除去蒙蔽,進而自立、自主、自強。因爲“人非生而知之者”,故須藉著前人的智慧及引導,廣知世界萬事萬物,才不會做出違反道德、常理之舉,不僅傷害自己,也傷害別人,所以“學”亦有仿效之義,向前賢看齊。所謂“見賢思齊焉,見不賢而內自省也。”藉由學習,不斷地提升自我,進而能自利利人。
古人雲:“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。”所謂的氣質,是由內心的修養所散發出來的相貌。因爲每個人薰習不同,自然會展現出不同的氣質,或許是正氣、或許是秀氣,乃至于是俗氣。修行者應涵養的是“道氣”,言行舉止符合戒律、威儀,身、口、意叁業清淨,衆生一見就歡喜,甚至還可以影響別人、助益他人,此即以“道”爲學習目標。
“道”是一條通往光明之路。《大學》雲:“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于至善。”以佛法來說,大學之道,即是大覺之道,開始修行就是覺悟的開始。首先要明明德,明悟本具清淨光明之德性,稱爲“自覺”,藉由許多法門,修善斷惡,進而達到覺悟的境界。除了自己有成就,更要幫助他人,即是親民,親親而仁民,仁民而愛物,教導衆生正確的知見,引其趨向正道,即是“覺他”,待自覺覺他皆圓滿,就達到止于至善,也就是“覺滿”。此時,心平世界平,走到哪裏皆是祥和安樂,沒有煩惱。
子曰:“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!”學習是一件歡喜的事,不僅能去除無知愚昧,開啓自性的智慧;更幸福的是,古聖先賢早已將路鋪好,只待我們向前邁進。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皆當成佛,發願精進學習,無有疲厭,回向“我與衆生等,皆共成佛道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