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諸葛亮輔佐劉禅,談承擔的意義及精神
文/見奏法師
何謂“承擔”?即承受擔當之意,勇于承擔重任,能爲自己或他人的過失擔當責任,不诿過、不推卸;而其具體表現是以利益大衆爲前提,無怨無悔地付出,不造成人我間的沖突,這就是承擔的精神。
叁國時期的大政治家諸葛亮,足智多謀,因感動于劉備叁顧茅廬的誠心及知遇之恩,答應在紛亂時局爲其效力,建立蜀漢。然而劉備未完成統一大業即中道崩殂,臨終時托付他輔佐後主劉禅,複興漢業。諸葛亮臨危受命,帶領蜀漢從君主殂亡的震蕩中恢複過來,不僅外結孫吳、內定漢中,亦整頓吏治,識人善用,采納忠言,完成複興漢室的艱钜遺命。
由此可知,承擔要有無比的勇氣及心量。往往我們對于自身所熟悉的一切,都勇于去承擔;但相對地,對于陌生的事物若還能發自內心爲大衆服務、付出,就要有無比的勇氣與願力、忍辱與包容,以大局爲前提,不怕別人的指責與異議。例如諸葛亮不因出師北伐失敗,遭受衆臣指責而萌生退意,反而上書後主正確看待失敗之因,待有利的時節因緣再戰,其爲蜀漢生死存亡的忠心,乃是大丈夫的承擔。此外,更爲可貴的是其爲臣之道,諸葛亮不因後主無才無略而心生動搖,反而以更堅定的勇氣、毅力,忠心護主,並且實現先帝的遺願,真正是承擔的最高精神表現。
承擔,大至爲國、爲民、爲社稷、爲百姓,如諸葛亮;小從自己身上做起。曾有一位小孩拿著成績單交給父母,他說:“我考不好,我自己會承擔。”父母看完後疑惑地問:“你如何承擔?”他回答:“我要承擔成績不好排名的壓力、父母親的不高興及老師的處罰,但是下次我會用功了。”這就是能夠擔當自己所造不如意的結果,並且明白因上的努力,從中提升。我們不也是如此,知道病痛是由罪業産生而甘心甘受;因爲沒有善因緣而懂得修正自己,努力改變因緣;或者爲領衆承擔組員們的過失,從這些日常發生的小事學習承擔,進而擔負起護法護教之責。如此,從小處做起,向大處著眼,承擔的意義及精神就涵蓋其中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