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活在當下的意義

  活在當下的意義

  文/見恁法師   

  有一則知名的寓言故事是:一個賣牛奶的女孩,頭頂著一罐牛奶,走在往市集的路上。她邊走邊想:“如果將這罐牛奶賣了,就能夠存錢再買一頭牛,如此牛奶的産量就更大,能夠賣更多錢、買更多牛。當錢愈來愈多,就可以買新衣服、住大房子,甚至成立家庭……”她愈想愈歡喜,不由得手舞足蹈起來,一不小心,將頭上的牛奶罐摔落,牛奶傾泄一地,剛才編織的美夢瞬間化爲烏有。這則故事的主角因大作白日夢,沒有好好掌握眼前的事物(頭上的牛奶),以致夢想破滅,就是不能“活在當下”的例子。

  什麼是“活在當下”?社會上常見兩類誤解:一種是認爲未來渺茫難測,因此以消極的態度面對人生,得過且過;另一種誤解則是認爲人生短暫,應及時行樂,因此放縱身心在五欲之樂,乃至有“只要我喜歡,有什麼不可以”的心態。這兩種錯誤的觀念都無法爲自己開創光明的人生,反而會産生許多後遺症,害人又害己。

  所謂的“活在當下”,應是著眼于現在,既不沈緬于往事,亦不對將來作無謂揣測;既不對昨日掉悔,亦不爲明日杞人憂天。把握目前的生活,隨緣盡份,用心經營自己每一天的生命。以這樣的態度來看待人生,就能活得積極而有光采。這是以世間法的角度來诠釋“活在當下”的意義。若以佛法的觀點來看,則有更爲深刻的涵義。

  衆生的心念總是容易攀緣外境,不但攀緣眼前的境界,也攀緣過去及未來。例如,學生准備考試,本當專注一心,卻因上次考不好而對考試産生畏懼,又擔心這次若是又考不好,將受到師長及父母的責備。如此的心念,即是住著在過去及未來,令一個又一個的“當下”從眼前溜走,無法專心准備考試。這是因爲“覺性”不能時時提起,因此心念遷流而不自知;生滅不停,無法發揮覺性的妙用。

  覺性即是佛性,人人本具,是一念清楚明白、能作主的心。如果能時時保持覺性,又能對因果的道理有堅定的信心,就不會落入前述消極及放縱兩種負面的思想中:明白放逸將導致愚癡、墮落的果報,則不致放縱身心;明白自己的心念能改變未來,則能積極努力,作自己命運的主人,在每一個當下種下善因。

  如何能常保覺性?則須磨煉這一念心,讓它由粗轉細,漸漸便能不攀緣外境,安住在當下,這也就是導師 上惟下覺大和尚所說的“人在哪裏,心在哪裏”。磨煉心性的方法,首要即是持守戒律,講求威儀細行。不論是在家居士的五戒、菩薩戒,或是出家衆的沙彌十戒、比丘及比丘尼的具足戒、菩薩戒,都在幫助修行人提起覺性,時時觀照自己的身口意叁業,用覺察來發現過失,用覺照來改正過失。而威儀細行的講求,亦能去除惡習,令身心寂靜,不打妄想,不攀緣外境。

  持戒第一的佛陀弟子首推優波離尊者,大、小乘粗細戒律,乃至叁千威儀、八萬細行皆能持守,纖毫無犯。尊者自言:“我以執身,身得自在,次第執心,心得通達,然後身心一切通利。”尊者因持戒而能作身心的主宰,終至證得阿羅漢果。如果想在變化生滅的外境中如如不動,不爲消逝的過去及未知的未來牽腸挂肚,亦不在順、逆境界中迷失方向,錯失每一個今天,就應積極磨煉自己的覺性,從持戒及細行中時時返觀自照,讓覺性時時現前,照亮自己的人生。若覺性時時放光,即是活在當下,不須刻意營求,亦能開創光明的未來。

  孔子曾站在一條奔流不息的江邊感歎:“逝者如斯夫,不舍晝夜。”人生的時光也是在分分秒秒中消逝,如果不能把握當下,即如奔流向前的流水般無法回複,徒然浪費生命。唯有著眼于現在,提起覺性,不爲念念遷流的攀緣心所牽絆,才能擁有自在、作主的人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出家以來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