戒爲無上菩提本
文/見淩法師
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,以及古聖先賢所追求的目標,正是祥和安定的“大同世界”。爲了達到大同的境界,至聖先師孔子強調要以“禮”爲基礎,因爲有“禮”的維系,才能有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的倫理精神;因爲有“禮”的發揚,才能使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,行爲適宜;更因爲對“禮”的重視,才能使每個人都心存善念、身行善事、口說善言,才能維持社會的祥和,國家的安定、世界的和平。所以不論是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“禮”都具有相當的重要性。
“禮”就像是一把規範言行舉止的尺,可以使家庭、社會、國家呈現出富足、祥和的境界,但是當自己外在行爲沒有偏差的時候,內心是不是也同樣如此呢?若要做到身心根本都不違犯,就需進一步持守佛法當中的“戒”了。戒不是束縛心的繩子,也不是跟諸佛菩薩打的契約,而是莊嚴己心之璎珞,是一切善法之所依。因爲戒,能使自己這念心不斷地澄清、淨化,修諸善法。《受菩薩戒儀》雲:“莊嚴法身,以戒爲璎珞;破除煩惱,以戒爲清涼。叁皈五戒得人身,十善八齋生天報。”《楞嚴經》也說:“攝心爲戒,因戒生定,因定發慧。”
持戒之人,如同身、心有層保護膜,能減少身口意叁業造惡的機會,內心所流露出芬芳的戒香,也可以影響周遭的親人、朋友。因此,持戒清淨者,不僅能除去自心的惡行,亦能讓他人生起贊歎學習的心,這樣的善舉,不正是實踐學習菩薩自利利他的精神嗎!
古來有許多修行者,因爲持戒而感得殊勝的功德。在佛陀時代,有位精進無病最爲第一的弟子薄拘羅尊者,在過去九十一劫,毗婆屍佛入滅後,曾發大慈悲心,要清淨的持守不殺生戒,後來更施藥給一位頭痛的病僧,所以感得九十一劫生人天中,未曾有病苦。由此可知,清淨的持守戒法,不僅不是束縛,反而是一種解脫。
修行學佛者,最終的目標就是成佛,而持戒就是成佛的基石。因爲將心靠在戒法上,所有生起的念頭,皆是利益衆生的善念;更因爲持守戒法,使得心念能夠更專注,反而提升了做事的效率及品質;因爲心念專注,所以能夠時時保持清楚明白,善觀察與人互動的應對進退,使做人處事更加圓融。如果俗谛圓滿了,並且能夠不執著,不斷地在善法上努力、自我提升,就是步步向成佛的目標邁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