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真正對亡者有益的是替他行善,誦經、供養叁寶、救濟社會,並將所修的共德回向給他,這樣才能對他有所利益。
問:如果升到天上也會墮落的話,我們應當爲自己選擇什麼樣的去處?
答:升天並不是學佛的最終目的。學佛是爲了趣向解脫--解脫煩惱、解脫生死、乃至成佛。佛教的修行是通過智慧的開發,通過對佛法的證悟而獲得究竟的解脫,我們整個的修行,就是圍繞這一核心來進行,以持戒、修定來開發智慧。而菩薩道的修行則要在自利的基礎上進一步利他,在自度的前提下進一步救度衆生。
對于學佛的人來說,往生西方是比較穩妥的捷徑。凡夫在六道中流轉,很容易迷失方向,所以,我們要深信彌陀淨土,深信彌陀願力,一心念佛,因爲往生極樂世界能夠使我們不再退轉,不再流轉生死。
問:在修行中發願如此重要,那怎樣發願才如法?
答:發願是爲我們樹立學佛的目標。每個人的發心不同,所以,發願的內容也不盡相同。我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就可在每天臨睡前,面向西方合掌發願:“願生西方淨土中,九品蓮花爲父母,花開見佛悟無生,不退菩薩爲伴侶。”如果我們是行菩薩道的,不僅希望自己成就,更希望自己能夠利益一切衆生,使衆生都能聽聞佛法、解脫生死,那每天就要這樣發願:“願以此功德,普及于一切,我等與衆生,皆共成佛道。”
願望是我們人生的目標,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都要圍繞這個目標進行。只有樹立了人生目標,我們的所作所爲才會有針對性。比如我們要買房子,爲實現這一目標,就會努力地賺錢、存錢;反之,如果缺乏目標,錢一到手就會隨手花掉,即便有再多的錢也無法積攢下來。對修行來說也是同樣,有了明確的目標之後,我們的所做的一切功德才會有明確的歸宿,才會日益增長。
問:《道次第論》怎麼解釋?
答:這是一部論的名稱,全稱是《菩提道次第論》,是十四世紀西藏高僧宗喀巴大師所造,包括《廣論》和《略論》兩部。菩提道也就是成佛之道、覺悟之道,這條道路應當怎麼走呢?這就是次第所要講的,初學佛時應如何入手修行,然後,如何從人天乘至聲聞乘進而菩薩乘,其中的每一個步驟都講述得非常清楚;論指的是論典。也就是說,這是一部討論成佛次第的論典。其次第依道前基礎、人天乘、聲聞乘、菩薩道。要領有出離心、菩提心、性空見。
問:法師講到做人要中觀,假如一個人本身很樂觀,同時也能了解到別人的悲觀。而因爲他樂觀,所以做事很積極,想要幫助悲觀的人,那不是更好嗎?
答:我們剛才也說到,很多樂觀的人其實只是屬于盲目樂觀。如果按照佛法的標准來說,一個人只有見道以後才能真正樂觀,在見道以前,在修行還沒有把握的時候,都沒有資格太樂觀,因爲你的人生裏還有太多的煩惱、太多的業力,你對自己生命的未來還沒有能力把握有什麼資格樂觀呢?而中觀是屬于如實觀,即如實地、客觀地看待人生,只有這樣,才能對生命的改善有益,如果只看到人生的光明面或是黑暗面,都是片面的。
問:一個人的樂觀或是悲觀和他的物質生活是否有關?很多人有很好的物質條件,依然生活得很悲觀,是不是和我們的宿世有關?
答:我剛才講過幾種情況,和物質都沒有必然的聯系。樂觀和悲觀和我們的世界觀有關,和我們看問題的角度和方式有關,和我們的天性有關,和我們的成長經曆有關,和我們所受的教育有關,也和我們的思想深度有關,物質條件雖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,但並不是最主要的。悲觀發展到極致者往往會走上絕路,很多哲學家和藝術家都是聲名卓著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,因爲他們找不到人生的意義,找不到未來的歸宿,因爲他們沒有宗教信仰來支撐他們的人生,可見,所謂的悲觀或樂觀與物質生活並沒有必然的聯系。
問:金剛經裏說,誦持四句偈的功德大于以叁千大千世界財寶布施,請法師開示。
答:財布施功德雖然很大,但不能在根本上改善我們的人生,更不能究竟解決我們人生的煩惱。我們以財富去扶貧濟困,雖然能解決他們一時的燃眉之急,但錢再多也用得完,有時錢多了甚至還會使人墮落,會滋長受施者的依賴性。而佛法的布施則不同,它能夠使有情的生命得到改善,使有情的煩惱得到解脫,因此,法布施的功德更大。
問:士兵的使命就是服從命令,作爲佛弟子,若遇到戰爭該怎麼辦呢?
答:如果從聲聞乘的戒律來說,受了戒的佛弟子是不能殺生的,不管是出于什麼樣的理由,哪怕是爲了保衛國家。如果從菩薩乘的角度來說,戰爭就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,若一個和平的國家遭受侵略,作爲菩薩來講,爲了使侵略者不造下惡業,也爲了使更多的人生活安定,純粹是出于對衆生的悲心去參加戰爭,也是可以的。但必須明確的是,出發點應是慈悲心而不是嗔恨心。所謂非正義戰爭,就是爲了自己的利益去侵略別國,作爲佛弟子來說,甯願失去一切也不能參加這樣的戰爭,否則,就會給未來的生命帶來無盡的後患。
問:在家學佛會不會影響到正常的家庭生活?
答:既然是在家居士,當然還是可以正常地談情說愛,結婚生子,只要我們的所作所爲是在五戒允許的範圍內。吃素的問題也不定一非要堅持,能吃素當然最好,不能吃素的話,只要不殺生,吃叁淨肉也是可以的。所以說,學佛對我們的家庭生活是沒有任何妨礙的,從另一個角度來說,學佛使我們的道德得到了淨化,使我們的人格得到了升華,這對于維護家庭的和睦和幸福有著根本的保障。
問:對于學佛的人來說,誦經念佛和行善哪個更重要?
答:誦經念佛和行善並不矛盾。行善是培養我們的福德資糧,而誦經念佛則能培養我們良好的心態,使我們的心更甯靜、更自在,這樣才能將自己更好地奉獻給社會,否則我們的心很浮燥,或是缺乏智慧,雖然也有心行善,但是不是能夠做好,能不能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相應的利益卻是個問題,有時甚至是適得其反,好心辦了壞事。
問:天堂和地獄究竟在哪裏?
答:天堂和地獄可以在我們的一念之間。當我們內心被喜悅充滿的時候,這一刻就是天堂;當我們內心被煩惱占據的時候,這一刻就是地獄。天堂和地獄也可以在人間,有些人過得無牽無挂,灑脫自在,就如同身處天堂;也有的人貧病交加,精神崩潰,雖在人間,就如同身處地獄。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充滿愛心、充滿慈悲心,那麼人間就是天堂,就是淨土;反之,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充滿痛苦,充滿嗔恨心,那麼人間就是地獄。我們學佛,要關心當下的天堂地獄。
問:怎樣才算是佛教徒,有明確的規定嗎?一定要誦經嗎?
答:皈依叁寶後就是佛弟子,區別佛教徒和非佛教徒的界限和標准就是皈依。皈依就意味著取得佛教徒的資格的手續,當然要想成爲一個佛教徒還得受持五戒。而念佛誦經則是佛教徒必要的修行方式。
問:學佛是對現實人生的逃避嗎?
答:很多人覺得學佛是逃避現實,什麼是現實呢?我們一般人所說的現實,只是代表著一般世俗人的生活方式和追求。比如結婚、成家、生孩子、找工作,賺錢,追名逐利。通常的行情是按這樣生活方式去生活去追求,便是積極的人生,而出家通通放棄這些,于是人們便覺得出家是逃避現實。事實上並不是這麼一回事:一、學佛並不要求一定要出家,出家人在佛教徒中只占少數的一部分。而沒有出家的在家佛教徒他可以和世俗一般人一樣,過著常人的生活。至于出家人雖然放棄世俗的生活及追求,但他有他的現實,他有他的生活方式。而論人生的追求來說,出家人則有更高的人生追求,他應該是爲追求真理、爲成就智慧而活著,爲利益衆生而活著。又怎麼能說出家人是消極避世的呢?
問:自從學佛後,除了做好本職工作外,對一切看得很平淡,這樣的修行對嗎?
答:一個學佛的人,首先要盡到家庭和社會的責任。在家庭中,要當好父親,當好丈夫,還要孝順父母;在社會上,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,要處理好周圍的人際關系。除了這些責任之外,我們要以什麼樣的心態來看世界?平淡是一個籠統的概念,平淡也可能意味著冷漠,對一切漠不關心,事不關己高高挂起,這樣的態度就不對了。學佛的人要能夠用佛法的智慧去觀照現實人生,了知世事無常,如幻如化,但同時又要深信因果,發菩提心,以積極的人生態度,止惡行善,利益衆生。
問:學佛與不學佛到底有什麼差別?
答:學佛和不學佛,本身就是種差別,當然是不一樣的。
那麼,學佛究竟的意義在哪裏?我們不學佛一樣可以生存,通過工作和勞動可以改善我們的物質生活,通過學習和娛樂可以改善我們的精神生活,我們還可以信仰其他的宗教,爲什麼要學佛呢?關于佛法有很多定義,有的說佛教是文化,有的說佛教是哲學,有的說佛教是宗教,其實這些定義都不是很完全,佛法是究竟解決人生痛苦、煩惱的方法,
有人會說,解決痛苦的方法很多,無聊了去看電視就是解決的方法,痛苦了去喝酒也是解決的方法。但這些方法只能使我們的痛苦得到暫時的轉移,看完電視如何呢?一樣還是無聊;酒醒之後依舊還是煩惱,可能還更煩惱,所謂借酒消愁愁更愁。
有人會說,物質條件的改善是解決痛苦的方法,如果那樣的話,古代的帝王就不應有煩惱,因爲他們集世間的財富和權利于一身,“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;率土之濱,莫非王臣”,那麼幸福是否就和這一切成正比呢?未必,帝王有帝王的煩惱,從某種角度來說,他們可能比我們更煩惱,可見,改善外在的環境並不足以究竟解決人生煩惱。
也有人會說,我還可以去信仰其他宗教。通過對神的祈求,通過外在的拯救能不能拔除我們的痛苦…
《濟群法師開示問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