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學佛與做人

  學佛的人,學習的程度不一樣,對學佛的認識也都不盡相同。

  學佛的意義究竟在哪裏?有許多人,學佛僅僅是爲了保平安,保發財,保健康,帶著這種目的來學佛的人爲數不少。尤其是初學的人,對學佛的意義還沒有清晰的認識,學佛只是爲了給自己帶來一點現世的安樂。

  當然,一個學佛的人,是能夠得到叁寶的加持,能夠得到佛菩薩的護佑。但我們要明確,學佛最終目的是爲了開發生命內在的智慧;爲了斷除煩惱,了脫生死;爲了將來能像佛菩薩一樣利益所有衆生。

  學佛的人裏面,大體有兩種類型。

  一種是爲了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,平時忙于學習和工作,生活單調乏味,周末到佛堂來聚一聚,找朋友聊聊天,可以爲自己的生活增加一個項目。如果是帶著這樣的目的來學佛的話,那麼學佛並不是唯一的選擇。不到佛堂來,還可以到其他地方去,可以到夜總會或親戚朋友家去坐一坐,同樣可以消磨時光。如果是帶著這樣的心態來學佛,就好比是"明珠彈雀"。明珠固然是可以用來彈雀的,但隨便的一顆石子也能用來彈雀,珍貴的明珠僅僅換取了微不足道的麻雀,未免過于可惜。

  另一種是把學佛當作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。比起自己的工作和家庭,比起自己在世上所擁有的一切,學佛有著更重要的意義。因而,學佛是用整個生命在實踐,他們甚至可以爲此放棄一切。

  學佛和做人究竟有什麼關系呢?如果覺得學佛只是來佛堂裏磕磕頭,拜拜佛,而不是將學佛落實到生活的方方面面,那是沒有把學佛和自己的生命真正聯系起來。

  我們可以看到,生活中有那麼一些人,平時也念佛,也誦經,寺院裏有活動也願意參加,似乎也是在學佛,可是他的人生,他的品行不會因此而有所改變。念佛是念佛,煩惱是煩惱,完全是兩碼事。他的煩惱得不到絲毫的改善,他的人格也得不到絲毫的提升。他幹壞事的時候還是照幹不誤,他騙人的時候還是照騙不誤,他不會去想一想,他所做的這一切,是否符合佛陀的教誨? 

  這就是沒有將學佛和自己的人生結合在一起,也就是說,學佛和做人嚴重脫節。這樣的情況,目前來說還是比較普遍的。

  可能有的人會問,不學佛不是照樣可以做人嗎?做人爲什麼要學佛呢?

  自從來到這個世界,做人就貫穿了我們的一生。可以這麼說,做人是我們終身的職業,這職業的特殊性還在于,我們無法請假,無法辭職,無法將屬于自己的工作移交給別人。所以,如何將人生過得更好,過得更有意義,關系到我們每個人的切身利益,也是我們每個人必須面對的首要問題。

  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,在世間幾十年的生存時間,看起來似乎很長,但如果和人類的曆史相比,和宇宙的曆史相比,我們每一階段的生命實在是非常短暫。

  世間上有很多人,因爲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,過得百無聊賴,一天到晚想盡辦法地打發日子,用各種各娛樂甚至毒品來打發時間。可見短暫的人生對他們來說,不是太短而是太長了。

  其實我們一生所能擁有的這麼幾十年時間,除掉睡眠和吃飯,能剩下的時間並不多。假如我們每天要睡八個小時的話,就要睡掉人生的叁分之一。假如我們能活九十年的話,就要整整睡掉叁十年,這是多麼驚人的數字呵!

  人生本來就已經很短暫了,而真正可利用的時間就更少,年少的時候懵懂無知,年老的時候又精力不濟。佛法告訴我們人生難得,所以這短短幾十年的時間,我們一定要珍惜。

  一方面是要過得幸福,一方面是要過得有意義,這是我們人生的兩大目標。很多人只是考慮前者,只是想怎麼過得快樂。但如果不了解人生的意義,不了解幸福的本質,沒有正確的獲得幸福的途徑,我們爲謀求幸福所做的努力,往往和真正的幸福是背道而馳的。

  人類的文明和進步都是建立在追求自身幸福的基礎上,我們每個人在社會上所做的一切努力也是爲了同樣的目的。我們爲家庭操勞,爲事業操勞,爲擁有更多的財富操勞,無非是爲了過得更幸福。可是,世界上大多數人並不知道真正的幸福究竟是什麼。

  我們可以靜下心來問問自己:過得幸福嗎?我們還可以問問自己周圍的人,就會發現,真正懂得幸福或是覺得自己幸福的人並不是很多。

  通常,我們總是將幸福建立在物質基礎上。當我們缺乏相應的物質基礎時,會覺得房子、汽車以及相應的物質財富是我們獲得人生幸福必需具備的條件。我們衡量別人的時候,也會用同樣的標准。我們會覺得:這個人房子那麼寬敞,那個人車子如此豪華……他們一定很幸福。一般來說,我們所謂的幸福無非就是這些。

  其實,物質條件只能用來衡量我們的生活水准,和幸福並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。當我們擁有了豐厚的物質條件時,幸福是否就會隨著房子和車子一同到來?

  如果幸福和物質條件是成正比的話,那世界上最富有的人,一定是最幸福的人。可我們會發現,事實遠非如此。世界上有很多富有的人,一生爲財富所累,成天擔驚受怕,他們的生活中並無幸福可言。而另一些人,雖然物質條件很簡陋,但一樣可以怡然自得地生活,可以在最簡陋的條件下找到人生的幸福。

  我們又常常將幸福建立在一個未知數上,建立在我們不曾實現的人生目標上。

  幸福在哪裏?我們盲目地追逐著。當我們沒有成家的時候,會覺得成家是幸福的基礎;當我們沒有孩子的時候,又會覺得孩子是我們幸福的源泉;當我們沒有地位的時候,會將顯赫的社會地位當作幸福的保障。當我們工作繁忙的時候,我們會覺得,能夠閑一點會很幸福;可有的人過得太清閑了,看到別人生活得很有目標,又會覺得忙忙碌碌才過得充實。

  我們所理解的這些幸福,只是相對自身現有的生活狀態而言,同樣不具有幸福的實質。所以,當它們真正實現的時候,能給我們帶來的,也僅僅是由于暫時的滿足而産生的相似的幸福感。

  但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,我們的滿足是很短暫的,新的欲望很快會産生。我們總是習慣性地享受眼前所擁有的一切,只有失去它們之後才會認識到它們的價值。

  假如有一天我們什麼都有了,好像人生也因此而失去了奮鬥的目標。現在的人,物質條件遠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的人們都優越,一個中産階級的生活水准,可能已經超過了過去的帝王,但很多人並沒有因此而滿足,並沒有因此而産生幸福的感覺。

  相反地,因爲心靈空虛而去尋找刺激,因爲生活無聊而去吸毒,因爲對人生的厭倦而去酗酒鬧事,並由此而造成了諸多社會問題。當我們了解到這些之後,我們會發現,所謂的人生幸福,並不僅僅是外在的東西,更不僅僅是物質的改善所能解決的。

  幸福的産生和建立,離不開最基本的物質條件,但更重要的是健康的心態和對幸福的正確認識。

  物質只能造就我們的生活環境,我們還需要有好的心情去享受,所以,良好的心情是幸福産生的基礎。

  我們要追求幸福,還需要找到不幸産生的根源,只有在生活中消除一切與幸福相違背的因素,才能獲得幸福。

  我們常常覺得人類的不幸和煩惱是來自客觀的環境:物質條件的匮乏,他人對我的傷害……我們總在哀歎世界的不公平,人生的不如意。可我們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,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不同的人身上,所産生的結果也大相徑庭。所以,真正對我們構成傷害的並不是客觀的環境,而是我們的心,是我們對客觀環境的主觀認識。

  我們有一顆什麼樣的心,對境就會産生什麼樣的反映。

  因爲我們有嗔恨心,所以聽到別人的辱罵就會煩惱、會憤怒,會感到深深的傷害。而一個修行人,則會將生活中的挫折當做修行的助緣。佛經記載,佛陀在因地爲忍辱仙人時,被歌利王截截肢解身體,但不起絲毫嗔心,最終證得佛果。

  因爲我們有貪心,即使擁有了很多的財富,但還在爲占有得更多而煩惱,永遠沒有滿足之時。反之,少欲知足的人,即使過著最簡單的生活,也能在簡樸的物質條件中發現人生樂趣。正如孔子所贊歎的顔回那樣:"賢哉,回也,一簞食,一瓢飲,人皆不堪其苦,回也不改其樂。"

  由此可見,幸福人生的關鍵在于我們有什麼樣的心態,在于我們用什麼樣的觀念來生活。如果沒有健康的心態,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念,想要把這幾十年過得幸福真是不太容易。

  也許有的人會問:學佛有什麼好處呵?可以給我們變出一臺電視機來嗎?可以給我們變出一幢房子來嗎?物質條件的改善對我們的生活來說固然重要,但如果沒有良好的心態,即便擁有再多,也不能解決人生的痛苦和煩惱。

  而學佛的意義正在于此:佛法可以給我們提供正確的人生觀念,依法修行能使我們培養健康的心態。所以說,學佛是爲我們的幸福人生服務的。

  現代人心理問題很多,這些心理問題怎樣才能解決?有些人求助于心理醫生,但心理醫生的治療只能起到一種疏導和緩解的作用,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。如果不能滅除問題産生的根源,那麼,今天這個問題得到了疏導,得到了暫時的解決,明天又會繼續製造新的問題,心理並不能得到徹底的康複。

  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是什麼?是無始以來伴隨著我們的無明,和由此産生的種種不健康因素:如貪心、嗔恨心、愚癡、我慢等等。所以我們要從佛法入手,通過勤修戒定慧來熄滅貪嗔癡,從根本上鏟除一切心理疾病的根源。

  貪嗔癡在佛教裏被稱爲叁毒,就是叁種危害我們精神健康的毒品,它時時都在傷害著我們的心靈,左右著我們的人生。

  現在吸毒的人很多,我們知道毒品對人構成的傷害主要是在身體上的,但身體和精神的關系很密切,在身體受到傷害的同時,我們的精神也會隨之受到傷害。我們對于毒品的危害已經有了深刻的認識,所以,全世界都在爲了人類的健康而抵製毒品。

  但危害到我們健康的精神毒品是無形的,它潛伏在我們的生命裏,反映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,它和我們的關系密切到使自己都難以察覺。我們常常不由自主被它推動著,造下種…

《學佛與做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