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人之心最美
文/見钰法師
春秋時代,五霸中的第二位霸主晉文公,爲派任河西地區的太守,詢問部屬咎犯:「你認爲誰可以勝任河西太守?」咎犯回答:「虞子羔可以。」晉文公非常驚訝,疑惑地問:「虞子羔不是你的仇人嗎?」咎犯坦蕩地說:「君王,您問的是誰可以爲太守?並非問誰是臣的仇人啊?」
虞子羔知道了這件事,特地前去拜訪咎犯,感謝他的薦舉之恩,由衷地說:「從前我犯的過失,已經得到您的寬恕,您向晉文公推薦我做河西太守,我內心非常感激,特地來向您表達謝意。」咎犯正義凜然地答道:「薦舉你做太守,這是公務;我不喜歡你,那是我的私事。爲國舉賢是我的職責,我不能因私怨而妨害公義。你有治任的才幹,不必謝我,上任後當爲國盡力。」
所謂「君子有成人之美」,咎犯不因私人恩怨而失去客觀的態度,反而能正心爲國舉才,成就他人,這種不嫉妒、不念舊惡的心胸,正是現代人所缺乏的。因爲唯有摒除成見、計較、得失的心理,我們才能真正去發現與欣賞別人的優點,也才能擴大心量去贊歎別人的表現與成就,進而樂見他人的成功。<普賢十大願>中,第五大願即是「隨喜功德」。若能時時懷有一種隨喜的心,不生分別、嫉妒、毀謗、惱害,心中都是光明、良善的念頭,當下就已是無量的功德福報。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.第十章》雲:「睹人施道,助之歡喜,得福甚大。」當我們見到他人行善法、做好事,不僅心生歡喜而樂見其成,進一步還盡己之力,協助成就這些功德善法;這種隨喜贊歎的心,如同分取火炬的光明,能破除心中的黑暗愚癡,不但別人歡喜,自己也能開闊胸襟和心量,是真正自利利他的菩薩行門。
與六袓惠能大師同時的神秀大師,原爲五袓弘忍大師的首座弟子,深受五祖器重,令爲教授師;並且爲唐朝兩京法王、叁帝國師,受唐高宗、武則天、唐中宗的重用,爲當時僧俗所共敬重。雖然五祖將衣法傳予惠能大師,神秀大師並未因此而嫉妒、毀謗,更沒有仗著自己的權勢來迫害惠能大師,反而告訴自己的門人:「惠能大師得無師之智,深悟上乘,吾不如也。……吾恨不能遠去親近,虛受國恩,汝等諸人,毋滯于此,可往曹溪參決。」
神秀大師無私的氣度,正是我們修行的典範。放下得失、名利的心,才能創造出大格局,才是我們學習的方向。無論古今的僧俗二衆,有成人之心,才能與自己的清淨心日趨相應,締造出美麗的心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