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下得自在
文/見钰法師
過去有一位黑氏梵志運用神力,以左、右手擎合歡、梧桐兩株花樹來供養佛。佛說:“放下。”梵志遂放下左手之梧桐;佛又說:“放下。”梵志又放下右手之合歡。接著,佛還是說:“放下。”梵志疑惑地問:“世尊!我今兩手皆空,還要再放下什麼呢?”佛說:“我並不是叫你放舍其花,而是要放下外六塵、內六根、中六識,一時舍卻,無可舍處,才是你免生死處。”梵志言下悟無生忍。
有所求的心是苦的根源,障蔽本自具足的妙淨明心。梵志由外到內通身放下,故而當下頓悟──頓除妄想、悟無所得。在人生的旅途上,學會“放下”這門課,方能真正無入而不自得。真正的放下是離棄一切雜念、妄執,達到解脫自在、了無牽挂的境界。心經雲:“心無挂礙,無挂礙故,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。”
成佛之道就是在不斷地放下與提起。放下不是逃避、更非消極,而是能如實觀照自己身口意叁業的種種作爲,坦誠面對自己的妄想執著,努力根除。記得 導師曾指導一位法師:“提不起的人沒有資格談放下。”放下是能于般若性空起觀照,是對于如幻佛事的體悟,更是發了利樂一切有情的大悲願心,故能隨緣盡份、即做即了,放下個人的得失、妄執,提起荷擔如來家業的使命。
明州布袋和尚往來通衢鬧市,有人問他:“和尚在這裏做什麼?”他總是回答:“等個人。”一日,有僧向他詢問:“如何是祖師西來意?”和尚放下布袋叉手而立。僧又問:“除了這個,還有其他的嗎?”和尚于是提起布袋肩負而去。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,在提起夢中佛事時,心當中是全然的放下,知而不著,故能常行中道。
過去有一對師徒渡河,見一女子溺水,老和尚當下救之,背其上岸。過了水,師徒繼續趕路,弟子躊躇許久,禁不住問師父:“與女子相觸,豈非犯戒?”師言:“我早已將女子放下,你還背著?”修行路上,困住自己的往往不是別人,而是我們的主觀意識與分別取舍,使我們不得自在。《論語˙子罕》篇中“子絕四:毋意、毋必、毋固、毋我。”正說明孔子深明立身處世“放下”的重要性。于菩提道上要得解脫自在,即需學習以出世之懷,行世間之事,在收放之間時時觀心返照,否則即使入深山,住蘭若,終與道不相幹。
佛法講:“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。”不妨試著問自己:“什麼是我的屠刀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