培養恭敬心
文/見裨法師
恭敬是維持人際關系的平衡點,所謂“敬人者,人恒敬之。”《論語》也說:“君子敬而無失,與人恭而有禮,四海之內,皆兄弟也。”若時時心存恭敬,處處以禮待人,則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上必然可暢通無礙。
恭敬的養成,當在日常中落實,孔子曰:“居處恭,執事敬,與人忠。雖之夷狄,不可棄也。”不僅儒家講究恭敬,從佛法中亦能體會到恭敬心的重要,《法華經》雲:“若人散亂心,乃至以一華,乃至舉一手,或複小低頭,以此供養像,漸見無數佛,自成無上道。”因此,一念虔誠恭敬之心,也是與道相應的緣起。
佛陀在因地修行時,以恭敬、精進之心求法,于成道證果後亦然。一日,佛陀的弟子正在講堂中爲大衆講經,在座大衆都聚精會神地用心聽法,講堂內顯得十分甯靜。這時佛陀正巧從外回來,爲了避免幹擾到大衆,佛陀便站在門外,直到開示結束後才進入講堂。所謂“甯動千江水,莫擾道人心”,當一個人具足恭敬心時,必能以威儀細行護念大衆。
唐朝武則天對佛法十分尊崇,她曾寫下一偈:“無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萬劫難遭遇,我今見聞得受持,願解如來真實義。”此即爲後人讀誦經典前的開經偈。義淨大師亦有一偈,敘述求取經典的艱辛曆程:“晉宋齊梁唐代間,高僧求法離長安;去人成百歸無十,後者焉知前者難;路遠碧天唯冷結,沙河遮日力疲殚;後賢若不谙斯旨,往往將經容易看。”現今爲知識發達、科技進步的時代,佛法典籍流通普遍,然而,我們讀誦經典時,是否有過一絲感恩的念頭,緬懷古德爲法忘軀的精神?如果能對法寶心生恭敬,則能無礙地使法水注入自心當中。
除了在舉手投間展現恭敬之外,更須進一步體認“心佛衆生叁無差別”──人人本自具足佛性,每個人、每一衆生都是未來佛,所以應以平等恭敬之心對待一切有情衆生。而于日常生活中,能做到自心不起分別、憎愛、取舍,清淨身口意叁業,便是恭敬心更具體的實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