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慧歡喜結善緣
文/見锱法師
佛經雲:“未成佛道,先結人緣。”修行除自身努力外,尚需假外緣善知識的提攜、指導,修行才能有所成就,所以廣結善緣對修行而言,十分重要。
因緣果報乃佛法最根本的道理,所謂“有因有緣事易成,有因無緣果不生,不信但看寒江柳,一經春風枝枝新”,江邊柳樹尚須假季節的變遷,值遇春風才能吐露新芽;外界山河大地是如此,反觀自身修行亦然,除信本具佛性,以不生滅心爲本修因外,還要依止大善知識來修行。善知識猶如明燈,能指引我們正確的修行方向,若無善知識的牽引,自己盲修瞎練,只在心外求道,縱經累劫,離菩提之路只會漸行漸遠。因此,爲避免徒勞無功,依止善知識的指導便十分重要。此外,綜觀一切修行法門,正知見列爲首要,如何建立正知見,亦須假善知識的指導。既然善知識如此重要,何者才是值得終身信賴者?即是佛、法、僧叁寶。蘇轼曾言:“滔滔苦海內,叁寶爲舟航;炎炎火宅內,叁寶爲雨澤;冥冥大夜中,叁寶爲燈塔。”叁寶實爲宇宙人生最究竟的依歸,皈依佛法僧叁寶,藉由學習佛陀行儀、奉行佛的教法、恭敬僧寶等事上的作爲,進一步啓發自性叁寶,故皈依叁寶就是真正有智慧地依止大善知識,使我們能由煩惱的此岸度脫至清淨涅槃的彼岸。
《佛遺教經》雲:“實智慧者,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,亦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也,一切病者之良藥也,伐煩惱樹之利斧也。”依止善知識,就能啓發自性光明。所謂“燈燈相傳,光光相照”,在依止善知識的同時,也要發大願,誓作他人的善知識,唯有如此,佛法的心燈才能永續不斷。由此乃知,修行需假善緣,今日值遇善緣,聽聞佛法,來日亦要誓作他人的善知識,引領大衆入佛知見,得究竟解脫。
己未得度而度人者,菩薩發心。菩薩觀衆生苦而起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之心,所以能饒益一切有情,如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,地藏王菩薩誓願度盡衆生,方證菩提。事相上是在因上努力,行善度衆,理上又能修善不執。菩薩創造緣起,廣結善緣,運用緣起來巧作佛事,最後不住緣起,叁輪體空,故能成就“如幻叁摩提”,果報立刻超越羅漢聖者。菩薩示現慈悲喜舍、廣結衆生緣而速成佛道的精神,誠可作爲修行人學習的楷模、榜樣。
如何學習菩薩慈悲的精神,廣結善緣而助益修道呢?首先,要深信人人本具的佛性,不論凡、聖,佛性皆是平等不二。肯定人人本具的佛性,就有積極光明的正向思惟,繼之要在因上努力,以智慧的覺察力,觀察衆生皆因煩惱而有苦的逼迫性,升起欲拔衆生之苦的悲心,使其得究竟解脫之樂。離苦得樂的方法便是聽聞佛法,以佛法良藥來醫治衆生煩惱的病苦,于是便有法會的緣起。每一場法會都是因緣的創造,有居士的祈請爲因,加上種種的善緣和合,法會始得以成就。所謂“衆生歡喜,諸佛歡喜”,只要起一念利樂有情、慈悲利他之心,心通法界,衆生都能獲益,無明煩惱減一分,清涼自在即增一分。常行于此,災難自然蠲除,暴戾之氣自然消弭,世界必然和平。
若能于二六時中依此願行來利益衆生,不爲己求、不作己想,堅固的我執必定能被摧破;而善觀諸因緣法,修善不執,自然能廣結善緣、破除法執。我、法二執若能除滅,佛階必定可期,由此足以說明智慧歡喜結善緣的殊勝。
導師 上惟下覺大和尚慈悲提出“對上以敬,對下以慈,對人以和,對事以真”,藉以砥砺諸修行人依此四箴行來行善利他,與衆生歡喜結善緣。能使衆生歡喜,諸佛即歡喜,無形之中人成即佛成,亦即從利他中來成就佛道,圓滿菩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