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代生活的暗室明燈
文/見辦法師
《菩薩璎珞經》雲:“一切衆生初入叁寶海,以信爲本;住在佛家,以戒爲本。”“戒”乃佛教教主──釋迦牟尼佛,爲令行人防非止過而慈悲製定。在家居士有五戒、八關齋戒、在家菩薩戒,出家衆則有十戒、具足戒、菩薩戒等,皆是用以端正四衆弟子身、口、意叁業。因此,持戒除了可避免輕犯過失,招致苦果的過患,更能成就道業,關閉無始劫來生死流轉之門。
戒,藉由規範行爲、昭示應行之道而生養善法,安定行者之心。因此《大般涅槃經》雲:“戒,是一切善法梯橙,亦是一切善法根本。”從淺處而言,戒法除了包含人生所須遵守的道德規範外,亦明示趣向菩提涅槃之道。現代社會因道德淪喪而招感種種禍亂,所以人與人之間相互傷害,如:弑親,或因欲愛、色愛而造違背倫常的種種惡業,令人痛心且難以想像。追根溯源,這些亂象皆源起于貪、瞋、癡和妄想。然而當今社會規範中,國家律法只著重考察行爲的後果,所以只能治標,而不能防患未然。唯一能安定我們心靈與生活的方法,即是從每個人的這念心做起。人人若能發心持守清淨戒律,則行爲因規範而得端正,同時也能增長同理心、慈悲心,布施一切衆生以無畏。
縱觀中國五千年文明道統,可說皆歸功于道德規範的詳明,而得以演續。因儒家的五倫、五常、叁達德等處世規範,喚起個人心中的良知良能,不僅讓生命生養不息,也維系了高度文化的存在。《中庸》的〈開宗明義章〉雲:“天命之謂性,率性之謂道,修道之謂教。”說明了萬物皆有其命,于人謂之性,循性而行,即謂道。然而此道並非現成,人會因種種私心、妄想,而失去天命之道,故須靠後天的規範以明性、達道。若能藉規範教化人心,社會必能井然有序,人與人的相處也能誠信相待,個人亦得安居樂業,各適其性、各得其所。
五戒,是在家居士持守戒律的第一步: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飲酒、不妄語。此五種做人的基本標准,爲佛陀慈悲教導衆生,能維持人身的基本方法。佛經有言:持五戒者得人身,持十善者得升天;換言之,若行者能嚴持五戒、力行十善,則能擁有一張通行于人間、天上的永久護照,免于將來墮于叁途惡道的苦患。不殺生,等同于儒家所說的“仁”,是指具有慈悲心,不殺害任何一種有生命的衆生,乃至能積極愛護每一種動物;不偷盜,等同于儒家的“義”,指不盜取他人的財物,乃至進一步能仗義輸財,去除悭貪的習氣;不邪淫即是遵“禮”,指嚴守夫妻之倫、五常之禮,守分而不逾矩,以維系家庭的和睦敦倫;不飲酒即是“智”,讓行者能藉以保持正念,時時清楚明白作主,不喪失理智;不妄語則能“信”,人言爲信,若能持守口業,不惡口、不兩舌、不妄言、不绮語等,則得昭信于人,是成就世間功德事業的根本基礎。
在家居士如法持守五戒,則有持戒的清淨功德,得二十五位善神于身邊時時保護,也使行者出入起居能逢凶化吉。唐朝名相狄仁傑,少年時赴京城考試投宿于旅店,夜半讀書時,遇旅館店主之媳色誘于他,終不爲所動,果一舉及第,仕途發達,子孫顯榮。明朝嘉靖年間,才子陸仲錫天資異禀,博聞強記,赴京趕考時迷于女色不知內省,反求城隍爺巧智撮合,夜半夢城隍斥曰:“汝本甲戌年之狀元,但因居心不正,不思本分,已將汝狀元祿位去除,功名富貴取消。”陸仲錫後來果然屢試不中,貧困潦倒以終。有關持戒清淨、放生行善而得福,邪淫殺生、不守戒行而得禍的例子,經書世載比比皆是,行者若能悉心觀察,必能深畏惡業之果報。故古德雲:“一切福田,不離方寸之心;一切禍福,不離步步所行。”若能深信因果,怖畏惡報,自能生起堅持淨戒之願,不敢有任何一絲僥幸苟且之心。
學佛之道,乃層層向上,如從幼學童蒙的引進,漸次進修至大學、研究所。而佛法最終的目的和道理,即是教導行人了生脫死,進趣佛果。然學須次第,故佛陀廣開方便,設立八關齋戒,令在家居士亦能方便進修解脫之道。《佛說齋經》雲:“持八戒者……滅惡興善,後升天上,終得泥洹”;《優婆塞戒經》雲:“受八戒者,除五逆罪,余一切罪,悉皆消滅”;《阿含經》亦雲:“若于六齋日,奉持八戒一日一夜,福不可計。”八關齋戒乃以五戒爲基礎,改不邪淫爲不淫欲,另外再持守二條戒與一齋法,于一日一夜中學習出世沙彌的清淨生活。其重心在滅除淫欲與飲食兩大禍端,關閉衆生的生死之門,故以一日一夜修習清淨梵行,得不可思議的功德善果,也爲行人種下出世間的基礎。除此,衆生亦可再進一步,常年發心持守菩薩戒,或發願出家進修出世法。這一切的次第,皆是佛陀的慈悲接引,使行人能從清淨身口意中,得到世出世間的法樂和利益,提升一己生命的價值。
所謂“忠言逆耳,良藥苦口。”持守佛法的淨戒,看似約束個人身心,若能依戒而行,其實是現代生活正確而健康的思想哲學,如晃耀明燈,在茫茫生死大海中,指引末世衆生回到終極的自性之家。以世間法而言,行清淨戒能讓人心清淨而生智慧,因心定智明而消災解厄。此外,也能因不殺生、慈悲衆生而得長壽無病;因不偷盜、行布施而得脫離貧困,永保富足;因不邪淫、不壞他人家庭而得家庭圓滿、夫婦和睦;因無妄語而事業大展、親朋鹹信;因不飲酒而免招損友、明哲保身。因從出世間的角度來看,也能爲自己種下解脫的清淨因和成佛的菩提因。
皈依叁寶是學佛的開始,而五戒十善能令現世生活圓滿,爲通行天上人間的護照;進一步受持八關齋戒與在家菩薩戒,更是了生脫死的門徑。因此,行者應當發願至心受持,才能親嘗持戒的益處,深證佛法的浩瀚,即心即是大同世界,即心即是極樂淨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