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挫敗中站起來
文/見認法師
經雲:“信爲道源功德母”,儒家也說:“民無信不立”,這兩者都是強調“信”的重要。做任何事,如果有了信心,就能産生出無比的力量。
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,日常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,例如身體不健康、家庭不和諧、學業不順利,或是事業失敗、情感出問題等。遇到挫折時,如果找不到適當的解決方法,便會心生恐慌,落入憂慮不安當中,不得自在。
遇到不順遂的人事物時,有些人會到寺廟求佛菩薩庇佑,希望能增福增壽,未來再來還願。這是自己有所求的信仰、祝禱,只屬于“初信”。初信只知道“事”,而不知道“理”;只知其然,不知其所以然,信心經不起考驗。有一位居士親見一人跳樓自殺身亡,心中因而恐慌不安。雖然念佛誦經,仍未能讓自己的心得到安定。隔日,聽從同事的建議,跑到廟裏去“收驚”,依然不能除去心中的驚慌。經過法師的開示,才知道原來自己口稱佛號,而心念亡者,一直在“念鬼”而非“念佛”,同時也了達口稱“觀世音菩薩”,是要學習菩薩的慈悲──“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”。于是他便發起慈悲心念佛,不再只是想著自己的畏懼,而是至誠希望將誦經念佛的功德回向給亡者。由于了達誦經念佛的意義,又發起利他之心,因而讓自己的心得到安定與自在。
假使只有“初信”,不進一步了解當中的道理,就容易産生種種煩惱,甚至遇到一點挫折就退失道心。所以有了初信,還要有“正信”。除了知道在事相上用功,還要了達佛法的道理,如此行解並重,方能斷惑證真,解脫生死的羁絆。
生活中的種種外境,常使我們隨境生心,如水被風激起的波浪動蕩不定。而修行學佛的目的,就是要使這念心禁得起風浪,更進一步要讓這念心不爲境界風所動,達到絕對的清明與定靜。正如蘇東坡所言:“八風吹不動,端坐紫金蓮。”遇到挫折時,當自反省檢討,是過去宿殃,惡業果熟,能甘心甘受,都無怨訴,就能逢苦不憂。同時更要“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”,離一切惡法,行一切善法,積極地在因地上努力。所謂“危機就是轉機”,我們更應將遇到的每個挫折當成是一學習的因緣,以佛法的正知見──叁世因果的道理,勇敢的面對挑戰。更要能了達因緣和合,緣起性空的道理,不住在過去心、現在心和未來心,自然能以清楚明白的心通過每一個挑戰。
“正信”之後,接著更要對佛法産生“深信”,所謂“人有誠心,佛有感應。”信心達到百分之百,自然具足無量的功德。了解佛法的殊勝難得,還要發心讓更多人能親近佛法,同沾法益。
唐朝玄奘大師是曆史上值得敬仰的聖哲,他爲了讓後世能得到佛法的利益,于佛經中了達佛陀的本義,不辭艱勞地至遙遠的印度求法,並主持翻譯佛經的志業。在西行求法期間,途中“乘危遠邁,策杖孤征,積雪晨飛,塗間失地,驚沙夕起,空外迷天。萬裏山川,撥煙雲而進影;百重寒暑,蹑霜露而前蹤。”孤征艱險的沙漠,獨越冰寒的雪山,完全不畏途中的艱危險阻,自始至終從未萌生退志。玄奘大師曾堅定地表示:“爲了求法,我願舍生命,甯向西天一步死,不向東土一步生,縱然喪身在此,也絕不後悔”。是什麼樣的力量,支持著大師橫越一望無際的沙漠,經曆重重的難關,無所憂畏?是對佛法的信心,是爲利益衆生的大願,成就大師“但爲衆生得離苦,不爲自己求安樂”的菩薩願行。
佛經常雲:“只貴汝知見。”修行不能只是盲目修習,最重要的是要依據正確的知見、觀念來行。因此古德言:“欲知山下路,先問過來人。”《大智度論》亦雲:“佛法大海,信爲能入。”佛法是人生的真理,若能先了解佛法的道理再去實踐,這一生就不容易走錯路,除了自在安樂外,亦能利樂有情,饒益衆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