尊重生命 慈心不殺
文/見認法師
有一位心懷慈仁的賢人,出生在一個以屠殺羊只爲業的人家。長大成人後,父母很高興的要將殺羊的家業托付給他。但是慈悲的孩子看到羊只臨死前的掙紮與哀鳴,心中有如刀割,不忍見其被殺,于是憂傷的懇求父母不要再殺羊了,並堅定地表示不願接下這個殺生的行業。
他的父母一生都以屠羊爲生,眼中只看得到宰羊所得的利益,怎麼說也不願意放棄這個賺錢的行業。兩人不能理解孩子的懇求,便商議出一個妙計──無論如何一定要讓孩子有勇氣持刀殺羊。于是他們將孩子和一頭羊、一把利刃,一起關在屋中,並恐嚇孩子:“如果你不殺了羊,就讓你無法出來見到天日,也不讓你吃任何東西!”
被父母關在屋內的孩子,看著這頭茫然無助的羊,再看看一旁的刀,想著:“我如果殺了這只羊,將來必定終生都要從事殺生的行業。這是何等殘忍的事,我豈能爲了自己,而殺害這些無辜的生命?”于是便拿刀結束自己的生命,希望藉由自己的舍身,能讓父母有所覺悟,從此停止屠殺的行業。而這孩子也因舍身護生的善行,死後即得生天的善果。
殺生,是指故意斷絕有情之生命。衆生都愛惜自己的生命,小至蜎飛蠕動的蟲蟻,也一樣畏懼死亡。佛菩薩教導我們應以慈悲心,平等看待一切衆生。不殺生,即是尊重一切衆生的慈悲、平等心。而佛法提倡吃素的原因,就在這念不忍衆生受苦的慈心。
古德有偈雲:“千百年來碗裏羹,冤深似海恨難平;欲知世上刀兵劫,但聽屠門夜半聲。”可知世間的刀兵戰火,衆生遭受烽火連天的無情殺劫,都是由于殺業所造成。人與動物不斷地互殺,彼此生死輾轉于六道之間,生而又死,死而又生,永無休止。有一次寒山大師經過一個村莊,一戶人家正好在娶親。當時這戶人家中高朋滿座,主人殺雞宰羊宴請賓客,客人們吃得正歡喜時,寒山大師卻于門前放聲大哭。主人問他爲什麼哭泣?寒山大師便念了一首偈子:“六道輪回苦,孫子娶祖母,牛羊爲上座,六親鍋內煮”,來表達衆生無始以來互相食啖殺戮的悲慘。《楞嚴經》有雲:“以人食羊,羊死爲人,人死爲羊。如是乃至十生之類,死死生生,互來相啖,惡業俱生,窮未來際。”“汝負我命,我還汝債,以是因緣,經百千劫,常在生死。”可見六道衆生實可悲,不了解因緣果報的道理,而一再地胡爲妄作。若能明白一切衆生都與我們有親眷的關系,都是我們生生世世的父母,怎麼忍心去殺害他們呢?
孟子雲:“君子之于禽獸也,見其生,不忍見其死;聞其聲,不忍食其肉,是以君子遠庖廚也。”想想一只動物臨死之前的嚎啕哀叫,心裏是何等悲傷無助!《梵網經》雲:“若佛子,故食肉,一切肉不得食,夫食肉者,斷大慈悲佛性種子,一切衆生見而舍去,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衆生肉,食肉得無量罪。”基于慈悲心,護念這些動物的苦,知道衆生都有佛性,有這樣的正知正見而發心吃素,就是慈悲。更進一步,連一只螞蟻、蚊子都不忍心傷害,積極地護生、放生,就是真正的慈悲心、平等心。《彌勒菩薩偈》雲:“勸君勤放生,終久得長壽,若發菩提心,大難天須救。”修行人發菩提心,行“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”的菩薩行,長養慈悲心是最重要的前方便。
古德雲:“心安茅屋穩,性定菜根香。”修行,就是要修正行爲,讓我們不執著這個身體,而是運用這個業報身,聽經聞法、用功修行,成就轉凡成聖的道業。所謂“身安則道隆”──飲食,只是爲了支持這個色身,讓我們可以繼續修行。如果因爲自己的貪欲,在叁寸之舌上費盡心思,讓魚兒開腸破肚、雞鴨受刎頸拔羽之苦,爲滿足個人短暫的口腹之欲,讓其他生命飽受煎熬與迫害,于心何忍?
“我肉衆生肉,名殊體不殊。”菩薩視一切衆生如其子,所以也不希望衆生自食子肉。一切衆生皆有佛性,我們自己在受傷或生病時,身心都承受極大的痛苦,這個能知道痛苦的心就是佛性。人們重視自己短短不到百年的生命,爲了追求個人的貪愛與執著,加諸于他人及衆生的痛苦何其之多,若能感同身受一切衆生所受的苦,而不去傷害他們,甚至保護他們,就是佛法所教導大衆之慈悲心、平等心,亦是行者當具足之“普度衆生”、“願代衆生受苦”的菩薩願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