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因地努力果地覺

  因地努力果地覺

  文/見擔法師   

  修行學佛,不離修福與修慧。“參禅之人,無福不能成佛,無慧不能度衆。住叢林裏,當先修福本。”本即是因,因上修福,便是在累積成佛資糧。儒家也說:“君子務本,本立而道生。”古代不少祖師大德就是因上務實培福,而在菩提道上智慧開顯,有所契悟。

  什麼是福報呢?《大乘義章》雲:“依智起福,依福起報。”對佛法生淨信是因,故而知要修福的這念善心,即是始覺之智。依此智爲因,把握每個因緣廣修福田,遂而感得良善之果,就爲依福起報。古印度時,靠近祇洹精舍的河邊,住著一位貧窮的賢者。賢者每見到慈祥、尊貴的佛陀和威儀具足之僧衆,便油然生起崇敬歡喜之心。某日,賢者聽聞精舍要大掃除,便毛遂自薦前往發心。從此以後,不論晴雨,都能見到賢者的身影在精舍穿梭。賢者愈發心愈歡喜,春去秋來不曾停息。他的精進與誠意感動了天人示現未來生的殊勝果報。

  某日,在河邊浮現多幢莊嚴富麗的七寶殿堂,城裏的長者剛好經過,親睹此瑞相,詢問由天人化現的路人,路人答:“因爲賢者發清淨歡喜心打掃祈洹精舍,將來感得生天住此殿堂之果。”長者聽了心生歡喜與向往,于是備了五百兩金到賢者家,想與他交換能感此殊勝果報之方法。賢者知其來意,說道:“以前會爲了貧窮而苦惱,但自從親近佛陀、聽聞法要後,明白了世界上最珍貴的,不是向外汲汲營營追求財富,而是向內發掘自己這知足、懂得布施的心。佛陀說:“知足之人,雖貧而富。”世間的財寶是留不住的,最終會爲王、賊、水火災或敗家子給散去,只有這念能行善布施的心,才是無價之寶啊!”

  長者聽了有所省悟,用這五百兩金換得賢者親身驗證之智慧語,于是兩人歡喜相偕,將此五百兩金供養叁寶,長者從此便常行善,聽經聞法,營齋設供,廣集福德,亦感得天人之果。藉由佛陀進一步開示,知道連布施行善的心也不能執著,二人精進用功,皆證須陀洹果。

  貧賢者在道場布施精神、體力,屬于內財,便是在逐漸舍離對我的時間、我的空間之妄執;用歡喜心作務,叁業清淨,即與持戒相當;不畏風雨寒暑,是忍辱;月月年年不倦,是精進;出坡時專注無妄想,是禅定;修善卻不執著能施、所施,是般若。出坡的當下,就是在行六度。

  子曰:“仁者,先難而後獲。”在廣修福德的過程中,難免會有種種境界考驗我們是否堅定信心,具足誠意。若能發長遠心,遇逆境而不退轉,遇順境而不貪愛,如是用功,淬煉六度萬行之因花,必能莊嚴無上之佛果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