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坡功德殊勝行
文/見擔法師
來果禅師雲:“行道一事,有兩種行:一福,二慧。知初出家,必住叢林,先修福本。”爲什麼要先修福本呢?所謂“修行之人,無福不能成佛,無慧不能度衆。”在道場中,不論是掃地或種種出坡作務,一點一滴都是布施供養,若能懂得修福,智慧也會隨之開明。出坡是培養福德之重要資糧,有不少祖師大德就是在出坡作務中契悟,例如:沩山菜頭、雪峰飯頭、臨濟園頭、馬祖打掃,百丈侍者……。所以出坡修福的重要性,可見一斑。
佛陀在世時,有一天于祇園精舍,聽到周利槃陀伽在哽咽啜泣,于是慈悲地詢問他原因。周利槃陀伽說:“佛陀,我隨兄長一同出家,但因資質愚鈍,所以他教我背誦的偈子,我總是記前忘後,記後遺前。哥哥說我修行沒有希望,要我回家去!”佛陀了解之後,于是交給他一把掃帚,囑咐他在打掃時,背誦“掃帚”二字。說也奇怪,雖然只有兩個字,周利槃陀伽還是記不住,不是想到“掃”就忘了“帚”,就是想到“帚”而忘了“掃”,所以每天還是煩煩惱惱。
慈悲的佛陀告訴周利槃陀伽,掃帚就是要掃除塵垢,你每天掃地時,應當要用心思惟掃地的真實含意。周利槃陀伽在佛陀的引導下,終于體會出這句話的意義:所謂塵垢,有內有外,外面的塵垢是看得見的灰土瓦礫,但內心的塵垢卻是貪瞋癡等無明煩惱。凡夫心猶如寶鏡蒙塵,唯有將煩惱塵垢去除,智慧心才會彰顯。周利盤陀伽如此不斷地重慮緣真,最後一念相應,終于證得阿羅漢果。
《無垢優婆夷問經》雲,掃佛塔地具有五種功德:一者自心清淨。若將環境打掃幹淨,相對的也是去除自己憍慢的塵垢,內心也會隨之清淨;二者令他人生清淨心。外在環境清淨莊嚴,能使他人心情怡然,煩惱自然也就煙消雲散;叁者諸天歡喜。環境打掃幹淨,天人見地無染,便生歡喜心來親近、護持。四者,能集端正業。若人以清淨心、歡喜心打掃寺院,即是在調伏自己的塵勞妄想,能夠感得來世正業的果報。五者,因福德增長故,命終之後投生天上。
《六祖壇經》雲:“不離自性,即是福田。”出坡的當下同時也是在修習六度萬行,累積成道資糧。所謂六度者,一布施、二持戒、叁忍辱、四精進、五禅定、六智慧。若人能布施精神、體力,就能逐漸舍離對“我”與“我所”的執著。大衆和合出坡,就是在行善法、結善緣,所做的一切不是爲自己,而是幫助別人的利他發心;出坡當下,身口意叁業清淨,念念都是正念,即是持戒;能夠忍受風吹日曬與外界的誘惑,就是力行忍辱;叁寶之事始終發心護持,叁年五載,至心不倦,就是常行精進;出坡作務時,清楚明白,隨順覺性,沒有妄想,即是禅定;修福積善,卻不執著一切善,亦如《金剛經》雲:“以無我、無人、無衆生、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。”從有爲的事相修持,進而契入無爲之理,了達叁輪體空--布施者、接受者及所施的物品皆是緣起性空,當下就是般若智慧。
所謂“未成佛道,先結人緣。”修行路上,出坡不僅能累積福德資糧,亦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。佛陀曾告誡弟子:“我爲培福,曆叁僧祇,舍頭目髓、身肉手足、心肝五髒,悉爲培福,因福深厚,得成佛果。”所以若能在因地上廣修福德,果地上自能淬煉出自性智慧的光芒。福德,是橫渡苦海的資糧,若能再以般若智慧爲導航,必能回因向果,直達無爲解脫的彼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