覺性的開顯
文/見鄉法師
忏其前愆 悔其後過
忏,是梵語“忏磨”的簡稱,指發露過去所造舊惡。悔,是知錯後勿再犯。忏悔,就是以至誠懇切的心向人發露自己所做的過失,期許悔過之後,自心得到清淨,進而達到消業、滅罪。《六祖壇經》雲:“忏者,忏其前愆;悔者,悔其後過。”清楚地道出忏悔的真義。
孟子說:“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希。”人和禽獸都一樣有佛性,最大的不同在于覺性是否現前。覺性,是我們本具的佛性,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,一切蠢動含靈都本具佛性,與佛無二無別。既然如此,何以我們無法成聖成賢?差別在于“覺性的作用”不同。衆生因覺性無法時時現前,所以不免會起貪瞋癡,乃至造殺盜淫等惡業,如《地藏經》說:“南閻浮提衆生,舉止動念無不是業,無不是罪。”但是“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”,知道自己犯了過失,就是覺性的顯現,覺察之後,要能覺照自心,了解煩惱所在,改正過錯;進一步更要覺悟,契悟實相之理,保持覺性的存在,永不再犯,如此方爲真忏悔。
忏悔得清淨
古德說:“知過能改,善莫大焉。”《四十二章經》亦雲:“若人有過,自解知非,改惡行善,罪自消滅。”如南北朝的梁武帝,是位笃信佛法的君主,當時武帝的皇後郗氏,因生前常懷瞋恚、嫉妒之心,性情狠毒且經常損物害人,死後墮爲蟒蛇。一日,武帝就寢時,蟒蛇現身訴說過去所造惡業及現在所受之苦,希望武帝予以救拔。武帝請示寶志禅師,並請禅師等人依經律的忏罪要義彙成《梁皇寶忏》十卷,自己再依忏文爲皇後忏悔。忏法畢,武帝忽聞滿室異香,見一著峨冠赤服的女子對他說:“我是蟒蛇的後身,蒙皇帝爲作忏法,現已仗叁寶加持而超生天界,今日特來致謝。”此即《梁皇寶忏》的由來。佛法中還有《大悲忏》、《叁昧水忏》等多部忏法,在誦經、禮忏當中,一則忏悔罪障,一則警醒自己勿再造業,同時轉化妄想惡念,以達清淨叁業。
身爲佛弟子,尤應于二六時中返觀自照,檢討自己的身語意,于念念中改過遷善。忏悔,不僅是對自己行爲的反省、改過,更重要的是要時時提起覺性,有了覺察的功夫,自然不再與無明煩惱相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