未成佛道,先結人緣
文/見馥法師
經雲:“未成佛道,先結人緣”,菩薩欲普度衆生,須與衆生結緣,若不恒順衆生,則無法化導衆生。而“恒順衆生”意即恒常隨順一切衆生,“恒順”二字有隨緣攝受之意,因此菩薩以種種善巧方便,隨緣攝化一切。如何攝化衆生呢?經論中提出四種方法,合稱“四攝法”。
一、布施攝:用財施、法施及無畏施來攝化衆生。如佛陀過去生行菩薩道時,曾割肉喂鷹、舍身喂虎,布施自己的身體、性命利益衆生。而現代人捐款濟貧、當義工,布施自己的時間、體力及財物等,都是布施的具體表現。例如:鼓勵的話語、歡喜的微笑……等舉手之勞,都很容易做到,所以在日常生活中,人人皆可當菩薩,行布施攝。
二、愛語攝:就是遠離口四過──兩舌、惡口、妄言、绮語,而以柔軟語、贊歎語、良善語來鼓勵衆生。衆生都喜歡聽好聽的話,親近對自己有益的人,因此常行愛語,可增進人際關系,家庭、社會亦會一片祥和。例如後漢龐統,每次稱贊人都言過其實,人們問他爲何如此?他回答:“因爲現在善人少、惡人多,若人于行善時受到贊歎,肯定能加強其行善的意願。”因此菩薩隨其所好,行愛語攝來度化衆生,衆生受益,就願意親近及聽聞佛法,乃至信受奉行。
叁、利行攝:《大智度論》中談到,佛陀爲視力不佳的老比丘穿針,老比丘感動萬分,佛陀並爲他說法,因此啓發慧眼,同時也恢複了視力。佛陀雖已成佛,卻不舍一小善,如此度化衆生,使衆生樂于親近,進而接受教化。因此,我們修行學佛也要以身口意叁業來利他,例如到道場發心,或出坡、或擔任義工、或爲臨終之人助念,以及關懷親朋好友、鄰裏等,藉由利行攝的具體落實,菩薩與衆生都能同沾法益、增益福慧,達到自利利他的目的。
四、同事攝:在佛陀時代,有一位名叫“醜鬼”的人,因長相醜陋,被父親送到深山,因自形慚穢而自卑退縮。佛陀爲了度化他,就變成比他更醜的比丘來親近他,與他爲友,並示現入定後容貌變莊嚴的模樣。醜鬼問其原因,佛陀趁機教他“觀佛相好”的方法,結果醜鬼相貌愈來愈莊嚴。醜鬼發現醜比丘原來是佛陀所化現,便隨佛出家修行,不久即得道證果。因此,同事攝即是“和光同塵”,隨同衆生之所好,作衆生的善友,並以身示教,度化衆生。
總之,四攝法即是因應衆生不同的需求而施設的方便法門,菩薩如果沒有方便,即無法度化衆生。所謂“先以欲鈎牽,後令入佛智”,恒順衆生,令衆生歡喜,才能隨緣度化,使其聽經聞法、修行學佛,最後圓成佛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