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與死
文/見濾法師
常常,當面對親友往生時,我們會頓失依怙、悲傷不已。那是因爲“我的××”不會再醒來了;我們將再也見不到、聽不到“我的××”了。卻從來沒有想過,“我的××”是誰?而“我”又是誰呢?
佛陀時代,舍衛城有一位長者,擁有萬貫家財,親眷和樂;唯一美中不足的是,年紀很大了,都沒有子嗣。既擔心自己的身後無人送終,又恐怕偌大的家業,無人繼承。長者夫婦因而皈依叁寶,修大布施、大供養,希望能求得一子。
就這樣,日日精勤行善;長者的妻子果然懷孕,並在滿月之後,得一麟兒。長者見了,歡喜有加,一共請了五位奶媽,日夜守護。長大之後,還爲他娶了一位相貌端嚴的妻子。
長者家的庭園,種了一棵美麗的無憂樹。佛陀爲悉達多太子時,就是在藍毗尼園的無憂樹下,平安誕生。因此無憂樹被印度人視爲祥瑞的象征。就像它的名字一樣,這對年少夫妻,也常在這棵樹下暢歡無憂。
一天,正相偕散步時,年輕的妻子,看見新開的花,美得像紅色的琉璃寶珠。便央求著他的夫婿,要一朵花。長者的兒子,于是爬上無憂樹,一心一意地要爲他可愛的妻子,摘一朵花。卻沒料到,平日搖曳生姿的細枝,根本經不起這樣的折騰。幾乎在樹枝斷裂的同時,年輕的長者子,也摔死在無憂樹下。
一聽到噩耗,長者夫婦急奔而來,弓身俯向地上的愛子,輕撫著他俊秀的面龐、發際,像是呵護著沈睡中的小兒。就這樣溫柔地凝望了許久,才意識到,這好不容易求來,捧在手掌心中長大的兒子,永遠不會再醒來時,老夫婦忍不住哀聲痛嚎。悲切的聲音,像是斷了肝腸,讓圍在一旁的賓客、奴仆,也不禁聞聲淚下。
佛陀和阿難,在舍衛城中,聽了這個消息。慈悲愍念虔信佛法的長者,白發人送黑發人。便到長者家中,爲他開示:“人一旦出生,就有死亡的一天;物一旦成形,就有壞散的一天。當最後一刻到來的時候,任誰也躲藏不了。因此,舍掉你的悲戚之情,不要再憂傷了!”
佛更進一步,爲長者說明:“你的兒子,原本是忉利天的天人。天福享盡之後,投生到你家來。往生之後,轉世爲龍;不久就葬身在大鵬金翅鳥的腹中。現在叁地叁家的父母,都在啼哭……。你說他是誰的兒子?”佛接著說了一個偈子:“天上諸天子,爲是卿子乎?爲在諸龍中,龍神之子耶?時佛自解言,非是諸天子,亦非爲卿子,複非諸龍子,生死諸因緣,無常譬如幻,一切不久立, 譬如若過客。”
在面對他人的生死時,我們也許會想:“生必有死,會必有離”是再正常不過的事。仿佛我們都能了達“世皆無常,世相如是”的道理。但當面對親友往生時,又往往哀痛逾恒,不能自己。如果不是“我的××”,我們還會不會傷心受苦?然而,一如公案中的長者子,若說他是長者子,而天人、龍神也爲他哭泣。若說他是天人、龍神子,那麼長者又爲誰哭泣?究竟誰是誰的兒子?誰爲誰父?
現世的親眷,但爲夙世的因緣,緣至則聚,緣盡還無,只要一口氣不來,人命便盡。“生命之無常才是真常”,我們但當把握寸陰,修善斷惡,莫負短暫因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