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慈悲喜舍盂蘭盆˙滿子孝心報親恩

  慈悲喜舍盂蘭盆˙滿子孝心報親恩

  文/見頻法師  

  您,有父母身體逐漸衰邁的擔憂嗎?

  您,有父母生病不能代其苦的哀痛嗎?

  您,有“樹欲靜而風不止,子欲養而親不在。”的遺憾嗎?

  或您尚不知報答父母恩情……。

  無論我們有什麼樣的苦處,佛法,慈悲平等,能夠成就爲人子女想要報答父母恩的孝心。例如在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,至寺院爲父母作盂蘭盆供,殊勝利益如佛所言:“現世父母六親眷屬,得出叁塗之苦,應時解脫,衣食自然,若父母現在者,福樂百年,若七世父母生天,自在化生,入天光華。”

  什麼是“盂蘭盆”呢?“盂蘭盆”是梵語, 翻譯成華語是“救倒懸盆”之意,意指六道輪回就像人的腳朝上、頭朝下般顛倒受苦,所以需仰仗供養清淨十方僧衆的功德來救度出離。

  “盂蘭盆”起緣于叁千多年前。當時釋迦牟尼佛有位弟子,名叫目犍連,在證得阿羅漢之後,不忘報答自己的父母,便以天眼觀察往生父母的去處,才發現自己的亡母墮入惡鬼道中,皮骨連立,饑餓困苦。于是,目連尊者運用神通力,爲母送飯。生前悭貪的亡母,一見到食物,立刻以左手遮缽,右手取食。但飯菜尚未入口,便化成炭灰。目連見此嚎淘大哭,趕緊前去請示佛陀救母的方法。“十方衆僧,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。當爲七世父母,及現在父母,厄難中者。具飯百味五果,汲灌盆器,香油錠燭,床敷臥具,盡世甘美,以著盆中,供養十方大德衆僧。”遵照佛陀的指示,目連于七月十五日施盆供僧,亡母當日解脫一劫餓鬼之苦。

  目連尊者爲其亡母作盂蘭盆供,以一餐供養衆僧,便能救母報恩。世間人每逢父母親節,也是上館子吃飯,同是一頓飯,爲什麼盂蘭盆供卻有如此殊勝的利益呢?答案是:心念的不同。孝順不是以金錢物質來衡量,正所謂“禮輕情意重”,吃飯只是藉事顯理,藉由事相上的餐聚,表達這念孝心。報恩貴在孝心,古代二十四孝,個個孝感動天,如老萊子彩衣娛親、王祥臥冰求鯉,無非不是以一念孝心來回報親恩。然而再孝順的孝子,也只能做到敬順供養,使父母衣食無缺,卻無法爲父母代其病苦,拔其業苦。

  那麼,是什麼樣的心力大過神通、敵過業力?能讓現世父母安康自在,往生父母得樂離苦?佛陀告訴目犍連:“汝母罪根深結!非汝一人,力所奈何!汝雖孝順,聲動天地,天神地神邪魔外道,道士四天王神,亦不能奈何!當須十方衆僧威神之力,乃得解脫。”

  衆生常願佛光加被。這份光芒即是自性之光,發自清淨無染的心,而這念心,人人皆有。心似發電廠,能發光與熱能,照破黑暗,溫暖大地。只是,每個人所發的電力,強弱不同罷了。沙門辭親出家,斷欲絕求,化小愛爲大愛,有的是“願代衆生受無量苦,令諸衆生畢竟大樂”的悲心,發的是“衆生無邊誓願度”的願力;守的是“進止清淨”的梵行。

  這念心“上求佛道下化衆生”,清淨無私。世間孝心固然可貴,但“無緣大慈同體大悲”的悲心更令人敬!仗其光芒得以脫離黑暗,離苦得樂。

  選擇七月十五日有特別的意義嗎?“當此之日,一切聖衆,或在山間禅定,或得四道果,或在樹下經行,或六通自在,教化聲聞緣覺,或十地菩薩大人,權現比丘,在大衆中,皆同一心,受缽和羅飯,具清淨戒,聖衆之道,其德汪洋。”農曆七月十五日,是出家僧衆結束叁個月夏安居精進用功的圓滿日。或有僧衆成道證果,或有得禅定解脫。諸佛歡喜弟子用功辦道,故此日亦是諸佛歡喜日。叁個月的精進用功,功德殊勝,十方僧衆彙聚的力量更是不可思議。仰仗如此清淨不可思議的心力,不僅能利益現世父母,更可披澤七世父母。目連救母的實例,便是最佳證明。

  “是佛弟子修孝順者,應念念中常憶父母,乃至七世父母,年年七月十五日,常以慈孝,憶所生父母,爲作盂蘭盆,施佛及僧,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。”大智慧的佛陀慈悲教導大衆報親恩的方法。證阿羅漢的尊者爲盡孝心故作盂蘭盆救母。爲人子女,當把握此報答親恩的殊勝因緣,參與盂蘭盆法會,以誦經、供佛齋僧的功德回向現世父母、甚至七世父母,令得自在安樂,此即是盡大孝,亦是最殊勝的報恩方式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