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處大自在
文/見璐法師
步調快速、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中,忙碌讓現代人的文明病層出不窮,在身心靈失衡、壓力導致情緒失控的困境下,“自在”成了一個昂貴的夢想,人們開始尋找定心的良方,試著張開雙臂汲取智慧、搶救性靈。
諸多坊間的輔導團體、瑜伽治療課程、太極或氣功導引,以及靜坐冥想活動,皆試著從各種角度來诠釋“自在”的心境,于是,“活在當下”、“作自己的主人”、“平常心是道”等詞彙逐漸爲人所熟知,並且廣泛地應用在生活之中。有人在其中有些許的體悟,找到面對困境、解決問題的方法,亦有人因一知半解而誤用,甚至濫用這些概念,認爲想吃就吃、要玩就玩,漠視一切規範禮教即是“任心自在”,不必規劃未來,更不須反省過去就能“活在當下”,乃至大倡撤開一切束縛,把縱欲等同自在,將墮落看作修行!如此偏邪乖謬的知見不知誤導了多少人,以訛傳訛的行徑猶如大開地獄之門,一盲引衆盲,相偕入火坑。
禅宗祖師言:“了取平常心是道,饑來吃飯困來眠。”吃飯、睡覺不是“道”,“道”在當下覺醒、清淨的心當中;一般人吃飯時百般需索,睡覺時千般計較,得失分別、苦苦惱惱故而不得自在,無法會其至道。同樣的道理,“活在當下”並非只有關注當下的事、周邊的人或所處的環境,還必須觀照自己當下的心念,心的善惡才是決定日常生活品質的關鍵。迷糊的心作出糊塗且錯誤的決定,當下便要承擔嚴重的後果;貪婪的心是衆惡的淵薮,當下成了欲望的奴隸而不自知;忿恨的心燃起一片火海,當下的身心充滿熱惱與痛苦。相反地,慈悲的心拔苦予樂,當下是觀音的面容,廣結善緣與人緣;平等、正直的心沒有谄媚、算計,當下跳出人我是非的陷阱,獲得解脫。
每一念心都是一種法界、一個世界,我們就活在當中,所以愚人在“放任”中追求自在,智者卻在“收攝”裏享受自在,用智慧反省並改正自己的身行、言語及意念,每一個當下不違害他人、不放縱私欲,如孔子所言:“克己複禮爲仁”,“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,造次必于是,顛沛必于是。”長久下來,心靈從煩惱、欲望中升華,即使“從心所欲”也不會逾越規矩、尺度,才能真正達到“無入而不自得”的境界。
由此可知,看似束縛的戒律、禮節,反而最能夠幫助我們獲得究竟的大自在。過去釋迦牟尼佛曾經問座下弟子中持戒第一的優波離尊者:“你以什麼方式漏盡煩惱,成阿羅漢,得六神通解脫自在?”尊者恭敬地回答:“我以執身,身得自在;次第執心,心得通達,然後身心一切通利。”因持戒修身,令叁千威儀、八萬細行一切清淨,身心寂靜得證聖果,方可成就無礙無滯的自在人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