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擇友之道

  擇友之道

  文/見璐法師

  曾見這麼一段敘述:“現代人的孤獨不在高挂的月色,不在階前急扣的雨聲,而在只有情節卻沒有情懷的連續劇,在撥幾個號碼就可以解決思念的電話,在人潮洶湧而竟無一相識的街頭。”不能離群索居的人們,不斷逡巡探求著友誼之光,試圖從中撥開迷惘孤寂的霧霭煙霞;然而,要獲得真正的友誼並不容易,姑且不論“知我”與否,須先扪心自問:“我心有“容”否?”

  “蓬生麻中,不扶而直;白沙在涅,與之俱黑。”“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”的道理人人皆知,在歧路衆多的人生中,“友朋”往往居其關鍵之處;人生既不可無友,交友便不能不擇。每見賢聖于此婆心甚切,例舉萬端,近直諒、遠邪佞,但其間最難者並非“善友”難逢,而在“私心”難容。人之常情,多喜好谄言順耳之辭,懼畏嚴正逆意之語,殊不知“美味多生疾疢,藥石可保長年。”爲了順己欲,總在下意識中選擇“習性(氣味)相投”的朋友,群行佚樂,好行小慧,初時友情甚甘,若醴若蜜,待“利”刃一劃、“患”斧一劈,瞬間相爭相傾,恩義盡絕!

  孔子雲:“益者叁友,友直、友諒、友多聞。”正直的人能面言己過而不背非,若是能有子路的胸襟、堯舜的氣度,聞善言即拜謝他人,何患無益友?若否,輕者,惱羞成怒,敬而遠之;重者,記恨在心,挾怨報複。如此一來,縱使叁千賢聖皆在身旁,我亦視之如寇雠,如何能從中得大受用?

  古代春秋時期,楚國有一位善于觀察面相之人,名聞遐迩,楚莊王得知即召見他請問面相之學。此人深深一揖,說道:“大王,我並不能由面相而知人,是由觀察人之交友而知其人──若是一介布衣之人,平日來往者都能盡孝弟之道,忠厚恭謹,那麼這個人必是良善,他的家庭也會日益富足、顯榮。觀察爲人臣者,如果他的朋友皆忠實可靠、品德高尚,那麼他必是賢良,每日從善友處得所進益,官職也會日益升遷。觀察君王,則視其朝臣多賢能否?勇于谏勸否?若皆然者,此君王的國家必會日益安定,天下自然敬服。”莊王聽後贊相者善說,自身更以此惕勵,網羅天下群賢,終成一代霸主。

  爲仁由己,然而觀摩薰陶,常有賴良友之助。人人都羨太宗有名臣如魏征,輔弼左右;管仲有知己如鮑子,貧賤不棄。其實,擇友之道無他,在能容谏而已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