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說話的藝術

  說話的藝術

  文/見璐法師

  希臘曆史學家贊諾芬說:“所有聲音之中,最悅耳的是贊美。”真誠的心飾以美善的言辭,令人聽來和悅舒暢,如沐春風,小則能使家和不诤、令衆歡喜;大則足以利益國家社會,造福黎民百姓。

  日本洋裁學院的創始者是杉野芳子,人稱“服裝設計之母”、“洋裁界的泰鬥”。小時候,父親因事業失敗而自殺,辛苦的求學過程常感到自卑不如人。高中時,有一次美術老師請學生畫金魚,別的同學按照老師的手法很快就畫好了,唯獨芳子怎麼也畫不出來,所以室友皆取笑她。芳子大哭一場後,硬著頭皮去請教老師,老師說:“不要擔心,你是個很有前途的人,別的同學只會照我的方法依樣畫葫蘆,毫無創意,而你,是個很有想像力的學生,畫中有自己的風格,這才是藝術最重要的精神。”老師的一席話不僅激發了她的天賦,也開掘其人生涵藏的礦脈。

  古人道:“好言難得,惡語易施。”、“良言一句叁冬暖,惡語一出六月寒。”獎賞對方的優點,往往會使對方再一次表現優良;否定和批判卻會激起他人瞋恨之心,因惱怒而形成對立,真正是“嘴巴兩片皮,說好說壞都是你”。良美之言來自于溫暖柔軟的內心,發乎身口便能輕易攝受人心,令衆不驚怖、不畏怯而喜親近。

  菩薩常以四攝法來度化衆生,“愛語攝”爲第一,乃至“同事”、“利行”、“布施”等,皆是廣結善緣、拔苦予樂的前方便。《舊雜譬喻經》載錄了這麼一個故事:佛世時,有一小國人民廣行衆惡,性情剛強難調難伏。世尊座下五百羅漢見其因緣,心生貢高,自願前往度化,卻一一被該國人民辱罵輕毀而還,于是世尊遣文殊師利菩薩前去度化。菩薩到了小國,先谒見國王,稱歎國中人民多行善法,必是國王德行感召,次說某人勇健、某人具足仁孝、某人有膽慧……漸漸地,歎譽之名傳遍國中,聽聞者皆起大歡喜,個個持金寶香花來供養文殊菩薩;菩薩進一步爲他們宣說法要、贊歎佛德,令人民生敬仰渴求之心,而願隨菩薩接受佛陀的教化。

  再者,言語除了調和人際,宣揚教化,更足以成爲邦國興盛存亡的關鍵。春秋時代,孔子門下弟子叁千,其中最擅言辭者當屬子貢。有一次,齊國內臣欲作亂,藉口攻打魯國以轉移他國的注意力,孔子聞父母之國有難,便派子貢出使各國尋求援助。子貢一出,憑藉其豐富的學養、流暢的言辭、靈活的應對,使勢相破,存魯、亂齊、破吳、彊晉而霸越,十年之中,五國各有所變。

  《戰國策》裏另有一則運用言辭勸谏君上、解除國難的精采故事:戰國時代,趙國威後執政不久,秦國即趁隙侵淩攻打。兵臨城下的趙國向齊國求救,齊國卻要求以長安君爲人質,才肯出兵相助。但是長安君是趙太後最寵愛的麼兒,太後當然不肯,還說:“有誰膽敢來谏,老婦必唾其面!”左師觸龍自願前往谒見,太後便盛氣而待。觸龍慢慢地走到太後面前,先問候其健康情形、飲食狀況,再談談自己的近況、家中的老小,聊起了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瑣事,進而再爲自己的小兒子在宮中謀事。此時,太後竟然笑了,說:“男人也疼愛自己的小兒子嗎?”觸龍答:“比女人還疼!”太後說:“不不!女人疼麼兒才疼得厲害!”見太後興致來了,話鋒一轉,觸龍便藉著太後對女兒燕後(嫁至燕國爲後)和長安君的態度來作比較,告訴太後若是一味地保護長安君,不讓他爲國家建功立業,如此位尊無功將是災禍之始。觸龍以此立場說服了趙太後,一席話將太後的怒氣化于無形,更解救了危急的趙國。

  古有名訓:“一言以興邦,一言以喪邦。”善用言辭獲益無量,在利人中成就功德不可思議;反之,則易造罪無邊。語言的力量強大如是,宜當謹之、慎之!

✿ 继续阅读 ▪ 擇友之道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