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如是善說

  如是善說

  文/見湧法師

     說話,人人會說,然而說話的影響可輕可重,所謂:“一言以興邦,一言以喪邦。”

  話說戰國時期,蔺相如懷璧出使秦國,谒見秦王,發現秦王沒有誠意以城換璧,他就故意說:“我方才獻出的和氏璧,有一處小瑕疵,容我指出來。”他把秦王手裏的和氏璧,又拿回自己手裏,然後,依柱而立,指責秦王說:“大王無意換城,我已了然,只好把和氏璧要回來。大王如想加害我,只好把和氏璧和我的頭,撞向柱上,同歸于盡。”說罷,他就怒目瞪視秦王。秦王見狀,只好不殺他。蔺相如既知換城之事已不可能實現,暗中派人帶著和氏璧回到趙國。

  秦王知道殺死蔺相如,只會妨礙到兩國的邦交,因此,好好招待他一場之後,放他回去。蔺相如的善說、人品,和過人的膽識,終于保全了趙國的國格和和氏璧。

  再說南北朝時,有位求那跋摩高僧,是印度罽賓國的王族出家。南朝文帝元嘉八年,跋摩大師來到建業,文帝請教大師:“寡人想持素並不于非時食,且禁殺生,但我身爲一國之主,掌全國政治,種種拘限,無法滿願,不知怎麼辦才好!”

  跋摩大師回答:“帝王的修行法和平常百姓有所不同。小百姓身份賤,名份微,自然應該克苦耐勞,勤儉修行,帝王擁有整個天下,掌管所有的百姓,只要說一句仁德的嘉言,官吏和百姓都會很歡欣,行一仁政,則人神都高興而隨順。雖然用刑而不濫殺生命;雖有征役,而不剝榨人民的勞力,那麼天下就風調雨順,寒熱適當,百榖茂長。這樣的齋戒才是大齋戒,大功德啊!這種不殺生,可算受持不殺戒的極致啊!那裏只是放棄半天的飯,或保全一禽獸的生命,就算是大慈大悲大功德了呢!”文帝聽了這番巧論,不但歡喜贊歎,還命令掌職的官吏供養跋摩大師,全國也都崇拜供養。

  明朝蓮池大師曾經贊歎道:“求那尊者談佛法,道理正確而說法圓融委婉,善巧解說而不違背正理,才是真正融通佛法和世間法而不相妨礙的人啊!就是古代賢良的谏議大夫,也不過如此。”

  儒家雲:“言未及之而言,謂之躁。言及之而不言,謂之隱。未見顔色而言,謂之瞽。”就是與人同坐談話時,如果搶先說話,就表示浮躁,是輕率。輪到該說時卻不說,表示心中有隱匿,有藏私。不去觀察人家的臉色而說話,就是盲眼,就是瞎子。這些是說話的藝術,是做人的規矩,是善說的涵養,更是修行者的細行。

  古人亦雲:“立德、立功、立言。”所以說話除了會說,更要能善說,說得好,說得恰到好處,恰如其份,進一步還要從說話中建功立德、造福人類、淨化心靈。而佛陀說法更是圓融無礙,常以善巧譬喻,應機提掇,讓聆聽法音的衆生,身心熱惱盡消,清淳無比,當下即能契入佛法義理,可知佛說法的音聲中,蘊含殊勝的智慧與功德力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