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以忍圓滿人生

  以忍圓滿人生

  文/見琛法師

  

  圓滿人際關系的良方

     “忍辱”,是良藥,但是苦口。能忍的人,走到那,都是海闊天空;不能忍的人,去到那,都是對立沖突,最後受傷的一定是自己。就如平常在報章上看到的社會新聞,總是有人因一時的沖動、控製不了脾氣,而釀成殺人放火的大禍,造成生命中無法彌補的遺憾。忍,不僅要忍自己及他人的情緒,還要忍外在種種的欲境的誘惑,譬如女色、橫財……。因爲能忍,所以,時時能清楚明白自己的角色分際,人際互動關系就能圓融,人格、行事也就不會偏斜。

  何謂忍辱

  何謂“忍辱”?忍辱可分爲“生忍”和“法忍”。“生忍”就是無論衆生以何種方法汙辱毀訾、惡心加害于己,都能忍心不動;不因衆生對自己的恭敬供養而心生貪著、我慢。“法忍”則是對于心中的習氣煩惱,譬如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以及外在的天災人禍等境界,能夠不起心動念。簡言之,就是不論順逆境,不論是內在的煩惱或外在的災禍都要忍。

  “忍”能成就世出世間的事業

  《佛遺教經》中提到:“忍之爲德,持戒苦行所不能及。”忍,雖然不是事上、有形有相的苦行,但卻是心念上的苦行。因爲,每個人有不同的個性以及想法,也有不同的情緒,所以,往往會因意見相左而産生摩擦,此時,就必須學習忍耐。如果每個人都放縱自己,以自我爲中心,團體就不能和合。因此,每個人要先退一步,放下自己的主觀想法,再從中溝通討論,就能夠作全盤、客觀的考量,進而達成共識,使得團體的運作更有效率。能夠忍,就有充分的時間、足夠的彈性讓自己調整腳步、想法,就不會一時沖動,做出不該做的事。因爲忍,而成就寬闊的胸襟、豁達知足的個性,讓自己廣結善緣。

  所以,就世間人而言,忍可成就健全的人格、圓滿人際關系、幸福的家庭、成功的事業,乃至于因爲少惱少怒,可以增進色身的健康。進一步,促進社會祥和,提高國民心靈素質。

  對修行人而言,“忍”更是轉凡成聖的關鍵。修行人要忍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的誘惑,要忍下對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的貪愛,要忍種種塵境所帶來的考驗。因爲修行,爲的就是要修正自己的心念及行爲,進而達到解脫生死、出離輪回。由于以往對于六塵境界沒有正確認知,不知是因緣和合所生、緣起性空,所以在當中起種種分別、執著,因而造作惡業,種下生死輪回的因,在六道中流轉不已,枉受苦報。現在知道內心外境的真相,就要忍心不動,安然面對。所以忍是修行的初步,能成就定力、戒行、智慧及福德,亦是圓滿修行的資糧。在《大智度論》中提到:“行生忍故,一切衆生中發慈悲心,滅無量劫罪,得無量福德。行法忍故,破諸法無明,得無量智慧。”又《雜寶藏經》也提到:“若人行忍,則有五德:一、無恨,二、無诃,叁、衆人愛,四、有好名,五、生善道。”

  佛陀時代,有一位比丘及一位小沙彌,因對佛陀所教的教法看法不一,而發生了口角,小沙彌便诃斥比丘。比丘回到房中,心中恨意難消,過了不久即病發往生,並投生爲一條毒蛇,找到小沙彌欲報前世之恨。佛陀知道此事,希望兩人能解冤釋結,于是,來到小沙彌的住處爲其說法,教導沙彌修觀想,向比丘頂禮忏悔;佛接著又爲毒蛇說法:“汝于我所,已修淨行,合生天上,由瞋火所燒,今作毒蛇。汝應知諸行無常,諸法無我,涅槃寂靜。”蛇聽聞佛陀開示後,心開意解,馬上命終,投生天道。

  所以,修行人對于自己的起心動念,要時時保持覺察、覺照,難忍能忍、難行能行。如此,才能清淨叁業,圓滿福慧。

  修習忍辱,假方便以達究竟

  初初修習“忍辱”時,因要與自己的習氣背道而馳,心中一定會有百般的難受,能夠勉強自己忍下來,這就是“伏忍”;忍了一次,二次……久而久之,就能駕馭自己的習氣、煩惱,對逆境、順境都能甘心甘受,這就是達到“柔順忍”的境界;若自己能夠進一步保持不動的心,不落入是非善惡的相對境界,契悟到諸法實相,這念心安住在不生不滅,就是成就“無生法忍”;更進一步契入佛果,達到究竟寂滅的境界,就是“寂滅忍”。

  所以爲從伏忍、柔順忍、無生忍到達寂滅忍,需有種種前方便,來調伏己心。例如《攝論》雲:“由觀五義,以滅瞋恚:一、觀一切衆生,無始以來,于我有恩。二、觀一切衆生,常念念滅;叁、觀唯法,無有衆生,何者能損所損;四觀一切衆生,皆自受苦,雲何複加之以苦;五觀一切衆生,皆是我子,雲何欲生損害。”在無量劫的輪回中,現今在我身邊的人,都曾是我過去的親眷,怎忍與之計較乃至加害;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一切順遂,無奈事與願違,因爲“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”,所以每個人都在苦中打轉,又何忍再加之以苦。藉著思惟佛法的道理,提示自己要行忍辱;更進一步,憶念生死輪回之苦,自當能忍色、忍欲、忍貪、瞋、癡等種種惡念惡行,並進而修習梵行。

 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時,就是因爲能常行布施不吝惜,守禁戒而不破,修忍辱而不生忿怒,深入禅定,如大高山安住,因而感得叁十二相之足下安平相。(謂足下平坦而善安住,如箱底之平正而無高下,設地有高低,隨其高低密觸地上,其間無一針一發之可容。此相表佛之慈悲平等,不論菩薩或逆罪者,皆憐憫引導利益之德。)

  忍辱乃是大丈夫之行

  《佛遺教經》言:“能行忍者,乃可名爲有力大人。”由是可知,忍辱並非懦弱;能夠忍辱,調伏自己習氣者,才是真正知因識果、明是非的大丈夫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活在當下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