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靠自己

  靠自己

  文/見徽法師

  “師父引進門,修行在個人。”大善知識是我們修行的助緣,但他不能替我們成道。修行的目的,爲的是提升自己、淨化自己,所以修行要“靠自己”,靠自己就是一種承擔。  

  有一則寓言這樣寫著:小蝸牛問媽媽:“爲什麼我們生下來,就要背負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?”媽媽回答說:“因爲我們身體沒有骨骼的支撐,只能慢慢爬,所以需要這個殼來保護啊!”小蝸牛又問:“毛毛蟲沒有骨頭,也爬不快,爲什麼不用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?”媽媽說:“因爲毛毛蟲能變成蝴蝶,天空會保護她啊!”小蝸牛又問:“可是蚯蚓也沒骨頭,又爬不快,也不會變成蝴蝶,爲什麼不用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?”媽媽說:“因爲蚯蚓會鑽土,大地會保護他啊!”小蝸牛聽了之後,哭了起來,說:“我們好可憐,天空不保護我們,大地也不保護我們。”媽媽安慰他:“所以我們有殼啊!我們不靠天,也不靠地,我們靠自己。”

  大多數的我們也和小蝸牛一樣,常處于不安定狀態,總想要有個什麼東西來保護自己。世俗人依靠在財富、權勢,認爲這些東西可以給他安全感;修行人心外求法,急急要求個神通、感應,希望佛菩薩、上師加持,讓自己得個什麼果位,或者執著有個淨土可去、有個天堂可升,以致迷失了自己,錯亂了修行。當這些外在的東西無法得到或鞏固時,就會驚慌恐怖、無所適從。所以衆生長久以來,迷惘輪轉于叁界中,不得出離,不知道自己原來有個與生俱來的“殼”可以保護自己,它就是──佛性,不假外求,也不會遺失。

  想想在中臺山的我們是何其地幸運,因爲有個具有大智慧的大善知識,教導我們人人都有本具的佛性,告訴我們不用去羨慕別人,因爲你有、他有、我也有,就看自己願不願意直下承擔。假使承擔的能力不足,在未能完全彰顯佛性的光輝前,要藉由種種善法功德來增長對佛性的體悟,使這個保護“殼”更加堅固。

  領執事、辦法會、作佛事、誦經、打坐、禮佛等都是善法功德,也是我們修行的資糧、成道的助緣,願意擔當多少,就有多少的回報。但有時我們認不清自己,也看不起自己,當責任來時,就選擇逃避,在習氣面前,就軟弱了。把責任當壓力,因爲我們沒有願力;把習氣當自然,因爲我們隨順了,所以無始劫的輪回之苦,至今還在承受。扪心自問:自己是抱著什麼心態來修行的?是當一天和尚,撞一天鍾,迷糊地過日子?還是下定決心要了生死,斷煩惱?今生想要修行有所成就,不是推诿責任,逃避過失,而是要不怕辛苦,不怕承擔。因爲中臺山是菩薩道場,因爲我們都發過要廣修六度萬行的菩薩願,所以種種的考驗不啻是增益福慧資糧的修行助緣。孟子說過:“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,行拂亂其所爲,所以動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。”無論成就任何一件事,過程中所遇到的順、逆境,都是一種考驗,過了關卡,就有甜美的果實可嘗,但這一切只能靠自己承擔。就像習武之人,在練成金鍾罩、鐵布衫之前,也要經過無數次的捶敲、跌摔。但練武的過程,只能靠自己去承受,別人是替代不了的。

  所謂“靠山山會倒,靠人人會老,靠自己最好。”修行這一件事沒別的,就是“靠自己”而已。“靠自己”就是承擔。承擔什麼呢?承擔一切善法、承擔所犯過失,所以善法要自己修,習氣要自己化,煩惱要自己轉;進一步,還要承擔人人本具的覺性、佛性,因爲這是修行的根本,修行要想不退,就要有這種承擔。

  佛性猶如一個金剛不壞的“殼”,真正能保護自己的法身慧命,我們不需要再外求什麼東西來保護自己。 導師告訴我們,什麼事都要“會、熟、巧、精”,如果我們對這念覺性,從“會”識得到“熟”練,再從運用得“巧”妙到無時不“精”通,那麼還有什麼事不能成就呢!所以當自己願意開始“靠自己”時,就沒有什麼困難可以阻礙自己,因爲第一步已經跨出去了。

  導師教導我們:“心性本具,人皆可頓,當下即是,個個成佛。”這念心不想過去、不想現在、不想未來,能作主多久,金剛不壞“殼”就堅固多久,那麼對于自己的這念心,你還猶豫什麼呢?直下承擔就是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