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諧世界,從心開始
文/見眼法師
一陣微風,可以吹皺一池春水;一粒石子,能夠激起幾波漣漪;一只蝴蝶,可能造成一場風暴;一個臉色,可能引發一場街頭的厮殺;一句粗話,可以造成兩黨的仇恨;一個決定,足以造成多年的戰亂……誰說,這個世界的和諧與否,與我們沒有一點關系?佛法說:“心生則種種法生,法生則種種心生。”一切的戰亂、悲痛、生離死別,是這念心的作用;而決定和諧、愉悅、常樂我淨,也是在這念心,因爲——心淨國土淨,心安衆生安,心平天下平。
六祖大師說:“清淨法身,汝之性也;圓滿報身,汝之智也;千百億化身,汝之行也。”叁身皆是指人人本具的這念清淨心,從這念心體啓發,可以有無量無邊的妙用,只是衆生沈溺于五欲當中,早已迷失這念真心,不知如何啓用?《四十二章經》雲:“譬如澄水,致手攪之,衆人共臨,無有睹其影者。”阿難尊者曾問佛陀:“佛的世界不是清淨無染的嗎,爲何現在與我們共處于五濁惡世當中?”佛聽了之後,以腳指按地,馬上現出清淨莊嚴的佛國,佛陀告訴阿難:“這個世界的清淨與否,端在這念心中。”是的,我們知道色身髒了、臭了,要盥洗才能除去汙穢;同樣的道理,心地不淨、染汙了,也要藉由日常的修善斷惡,修定、修慧,才能莊嚴自心國土。
二祖慧可大師于雪中斷臂求法,爲的是求一個“心安”,達磨祖師告訴二祖:“將心來與汝安。”二祖回答:“覓心了不可得。”達磨祖師即說:“與汝安心竟。”衆生,即是心中有衆多心念,不斷生生滅滅,在如是生滅擾動當中,自然是心不能安。“狂心頓歇,歇即菩提。”唯有歇下這念躁動不安的衆生心,才是最根本的方法。
《楞嚴經》中,持地菩薩自述證道因緣,提及過去生的修行曆程,見路有坑洞,則填平之;見路有障礙,則不畏辛勞地搬除,如是精進用功,從不間斷。直至毗舍如來住世,聽聞開示:“當平心地,則世界地一切皆平”,才豁然開悟,了知外在一切事相的高低,皆因內心分別取舍,才有平與不平的差別。古時候,有一位讀書人因全心全意准備科舉考試,所以盡管書房的地上有一個窟窿,也始終沒去理它。一天,他的父親來到書房探視,看到地上的窟窿,便嚴肅地教導他:“一室之不治,何以天下國家爲?”所以《大學》亦雲:“身修而後家齊,家齊而後國治,國治而後天下平。”修行亦當如是用功,由事上的作爲回歸到理上,由事顯理,會相歸性,方能真正落實解行。
想要達到心淨、心安及心平,就要從日常中做起,時時提起覺性,反省、檢討、改正。 導師常教導大衆:“每天晚上要檢討自己這一天有沒有身心清淨?”清淨心,是修行人的目標,所謂“一切賢聖,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。”心淨則心安,心安則心平,如是自性衆生、自性國土、乃至自性天下,無一不安、無一不淨、無一不平。
佛法說:“一心生十法界”,這念心的善、惡,無爲、有爲,決定了是否要繼續輪回受苦或轉凡成聖。我們的一個微笑,可以讓對方心情愉快,而對方又可以再影響周遭的人,如是一推十、十推百,整個法界便會有所不同。轉這念心,如翻掌折枝之易,世界的和諧與否,都在這一念心的作爲當中。所以——和諧世界,從“心”開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