進退
佛法的“進”是積極建立緣起,巧設種種方便度化衆生;
“退”是度一切衆生,而無一衆生可度。
文/見棟法師
“修行如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”,在世間法、衆生境界中,沒有所謂的“中立”,不進則退、不是則非、不精進則懈怠。所以修行必須不斷不斷地改過遷善,不斷不斷地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癡,乃至雖知衆生難度,仍一本慈悲襟懷 ──以度衆生爲本分事,縱使磨難重重,也是“雖千萬人吾往矣”!
“有理行遍天下”,是的,修行人之所以能夠頂天立地、能夠五湖四海爲上客,不外就是一個“理”現前,什麼理?悲智是也。
<大智論卷廿七、大慈大悲>雲:“以大慈悲力故,于無量阿僧祇世生死中,心不厭沒;以大慈悲力故,久應得涅槃而不取證。”又言:“慈悲,是佛道之根本”想到 師父說的、做的:“但願衆生得離苦,不爲自己求安樂。”體會到,唯有泯卻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才堪得起“直下承當”,否則挑起的往往是我執、習氣和煩惱罷了。
佛法的“進”是積極建立緣起、運用緣起,巧設種種方便,度化衆生,行的是無我的坦蕩光明之路;佛法的“退”是“度一切衆生,而無一衆生可度”,離一切相,灑脫無礙。最後契入“不進不退”,不生不滅的中道實相。
“悲心依舊在,幾度夕陽紅”,外在的太陽有升有落,而心中的陽光是否依舊燦爛?修行人!繼續用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