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學習觀音菩薩的慈悲

  學習觀音菩薩的慈悲

  文/見絢法師

  在佛教的衆多菩薩中,觀世音菩薩可說是大家最熟悉的。觀世音菩薩之所以廣受世人的信仰,主要原因是菩薩有大慈悲、大智慧、大願力。所謂“千處祈求千處應,苦海常作度人舟”,若衆生遇有災厄困難時,只要至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,菩薩即尋聲赴感,無求不應、無苦不拔,因此稱爲“觀世音”。又因菩薩有大智慧,于一切事理悉皆通達無礙,能隨類化身,尋聲拔苦無所障礙,所以稱爲觀自在菩薩。

  觀世音菩薩,早在無量劫前即已成佛,號爲“正法明如來”,因慈愍衆生而倒駕慈航,隨處應機說法、度化有情。《普門品》說:“應以何身得度者,即現何身而爲說法。”即是菩薩隨類化身、救度衆生的最佳寫照。“慈”能予樂,“悲”能拔苦,能拔除衆生的苦痛、施與衆生歡樂,便是慈悲。菩薩的慈悲是“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”,所以行慈悲之時,不會因任何困境而退失菩提心、慈悲心。由于在因地上努力不懈,了解緣起性空之理,與十方諸佛本具的妙覺心體相應,所以只要衆生起個心、動個念都能了知,並能隨類應化,拔其苦難。

  一般人也有慈悲心,但是爲何無法像觀音菩薩一樣自在變化呢?若慈悲當中夾雜了私欲、情感,就免不了需要其他條件的配合,當條件不具足時,慈悲心便發不出來了。例如,老師對學生慈悲,但是當學生不聽話、不恭敬……時,自己是否還能不斷的諄諄教導,不覺疲厭呢?或者,因個人的好惡,導致無法做出平等的對待。若欲擴展自己的慈悲心量,當觀“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子是我母”,發願助他們離一切苦、得究竟樂。

  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,包含了清淨智慧,慈悲的當下,反聞聞自性,如《楞嚴經》所說:“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,與佛如來同一慈力;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衆生,與諸衆生同一悲仰。”這正是修學菩薩道的行者們所應學習的目標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真誠的人生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