禅修是心靈教育的良方
文/見周法師
一般人對于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觀,往往受到社會變遷、時代日新月異的浪潮而波動,乃至模糊了生命的焦距。處在今日高度變動、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年代,人們汲汲追求夢想卻也迷失于物欲橫流中。于是心靈愈發空虛、茫然、彷徨,找不到一條回家的路。
翻開報紙社會版,流連忘返于“網咖”的青少年,不僅荒廢學業、蹉跎光陰,甚至更衍生出許多社會治安問題。因爲景氣低迷、失業……乃至情感糾紛等現實逼迫之苦,而造成躁郁症、憂郁症等精神疾病;乃至自尋短見、仇殺,抑或攜妻帶子集體自殺的人間悲劇不時上演。綜觀如上所述現象,真實反映出人們心靈是如此幹涸!因此,心靈教育是當前最刻不容緩的工作。
人的苦難與晦暗,乃是肇因于心靈的蒙塵;人心蒙塵、幽幽暗室,正需要光明心燈來引路──佛法是苦難衆生出離幽暗與熱惱之明燈,是真正拯濟人們幹涸心靈之良方;而“禅法”更是佛法中的精髓。透過禅法的教育,即是開啓棝桎心靈之楔;亦是開發生命泉源之鑰。
在佛法中有許多高深的道理,但不外乎“禅”之一字。所謂“禅者,佛之心也。”佛說八萬四千法門,無一不是從此心流露出來,目的只在爲使每個衆生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透過禅修,契悟自性便能找到安身立命之所;只要心有定力、有智慧、覺性清楚明白,不論處在順境或逆境中,心都能如如不動,便是心靈最高的境界;最安穩吉祥之處。
在景氣低迷之下,有精舍禅修學員,夫妻二人雖因面臨失業,使家計一時陷入困境。但由于有禅修薰習,一方面了解因緣果報,深信因果;二方面了達叁界唯心、萬法唯識之理,深信心能轉業,故安住正念、知足常樂,並積極修福(發心打掃精舍)修慧(繼續禅修、聽經聞法),而使原本困頓的生活,出現了絕地逢生般的轉機──由經營小吃攤販,轉成貨物中盤商。這樣的轉機絕不是偶然的,乃是他們平時修定、修慧、修福所得的。曾有居士被他們的精進和發心感動,並問其原動力何在?他們笑答:“佛法是人生最珍貴的真理;自己皮帶可以勒緊些,但叁寶事不能不作,不能不護持;禅修更是帶領我們遠離愚癡、散亂、迷惘,而走向回家的路!”從這真摯的回應中,可感受到他們的心是那麼地踏實、安定、甯靜、清明、自在!
曾有一位大專生在一次登山活動中,不慎失足,在千鈞一發之際捉到一叢草。但面對萬丈深淵,內心不禁毛骨悚然、魂飛魄散。值此驚慌失措之際,一句“人在那裏,心在那裏”的法語,有如曙光乍現般,爲生命帶來無窮盡的希望!于是堅住正念、冷靜沈著的他一步步地遠離死亡邊緣──原來他在登山前不久,曾應同學邀約,參加中臺禅寺所舉辦的“大專青年禅學營”,在禅修課程,特別恭請中臺禅寺開山方丈 上惟下覺大和尚爲大專青年開示法要。當時從未接觸過佛法,更是沒興趣學佛,心不在焉的隨衆聽開示;難奈無聊的心,不自覺地計數起開示中,大和尚不斷重覆的法語……直到開示圓滿後,竟總計出一百五十八句“人在那裏,心在那裏”──盡管近約兩個半小時的開示,只是無聊地計數這句法語的次數,但一百五十八句的薰修,卻使這一句法語深植在他的八識田中,成爲無堅不摧的金剛種子,並在九死一生之際,深切地體悟到大和尚爲什麼不厭其煩地重覆“人在那裏,心在那裏”的重要性──只要心能作主,安住正念,便能逢凶化吉、遇難呈祥;保持正念、正定的這念心,才是生命最安穩、最吉祥之所在。
由此可見,“心”影響人的一生甚钜;所謂“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”,正念、正定的心將是出離昏衢的明燈;禅修教育更是燃燈之助緣──透過禅修,回家的路不再迷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