爲人自肯乃方親
文/見印法師
中國文化以明人倫爲教育的先務。人與人互敬互助,是家庭、社會、國家所以能組成的力量。順應本具的良知良能,由成己而成物,由修身以至平天下,此一助緣來自恭敬心。
子張問仁于孔子,孔子說:“能行五者于天下,爲仁矣。恭、寬、信、敏、惠。恭則不侮,寬則得衆,信則人任焉,敏則有功,惠則足以使人。”人不能離群而獨居,出生時至少與父母、家人共處,及至年長,就學、就業也離不開與團體的接觸。合群融洽、恭敬執禮,爲人處事本著恭敬心、謙卑心、平等心、慈悲心,知恩感恩,則能左右逢源,隨所住處常安樂。若是自恃傲材,我慢心起,競生人我,人際關系相對如鐵生垢而反食自身,行事當中必然勞苦不斷。
佛陀有一世爲常不輕菩薩,普行恭敬禮拜,無有疲厭,逢人便贊言:“我深敬汝等,不敢輕慢,所以者何?汝等皆行菩薩道,當得作佛。”佛陀的相好當中有一“無見頂相”,叁界人天以神通力無法測量其頭頂有多高,此殊勝之相好,乃由于多生累世都以虔敬心禮敬一切佛菩薩、聖賢、父母、師長,乃至一切衆生所致。
對上以敬,能除我慢心。對上位者如:父母、師長,乃至社會賢達、上司執事,應恭敬尊重;對佛法僧叁寶,也應有恭敬心。佛法不離世間法,在道場中禮敬叁寶、聽經聞法,進一步力行恭敬于家庭,不但能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摩擦及共事的障礙,也帶動了和諧、安定的力量。
一切所行,不離當下所起的心念。真如石琦禅師雲:“把手牽君行不得,爲人自肯乃方親。”佛法明示了寶貴的真理,欲領略其中義理,必須自己以真誠恭敬之心,親身力行。在心地做得一分,即能獲一分印證,做十分即得十分。